《人民文学》杂志征得毛泽东同志同意,在1962年5月号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六首词:《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前有一小序:“这六首词,是一九二九——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   毛泽东  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最初发表时,这六首词均以词牌为词题,并且未标明写作时间。直到1963年出版《毛主席诗词》,才增加了词题,并标明了写作时间。

  《人民文学》编辑部在这六首词发表前将词抄送给郭沫若,请他写些注释性的文字,以便于青年读者们理解。郭沫若随即写信给毛泽东,对六首词的字句修改和编排次序,提出了意见。4月底,毛泽东复信郭沫若,肯定了他对六首词的编排次序的意见,并说“‘七百里驱十五日’,改得好。”

  1962年4月27日,毛泽东致信臧克家:“数信都收到,深为感谢!应当修改之处,照尊意改了。唯此次只拟在《人民文学》发表那六首旧词,不去《诗刊》再发表东西了;在诗刊发表的诗将来再说。违命之处,乞谅为荷!”据说,臧克家建议毛泽东将“小序”中“于一九二九——”的“于”勾掉,并把自己的修改意见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看了臧克家的修改意见,非常高兴。他在1962年4月24日给臧克家的一封信中说:“你细心给我修改的几处,改得好,我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臧克家《毛泽东同志与诗》)

  一九二九——一九三一年,正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上半期。一方面,国民党内部军阀混战,给国民带来了不尽的苦难和灾祸。国家千疮百孔,百姓民不聊生。哀嚎迭起,横尸四野。一方面,国民党对新生的共产党视为敌匪,大肆围剿,企图扑灭大有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

  《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蒋桂两系都是国民党的劲旅,党魁蒋介石对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心存芥蒂,视为异己。“蒋桂战争”就是蒋与李、白之间于1929年发生的一场军阀混战。这首双阙小令,上阕写出了蒋桂战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灾难,有如恶风苦雨,使得人民怨声载道。但军阀妄图通过战争独霸天下,在历史上只不过是倏忽即逝,有如黄粱美梦。(黄粱梦: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说,有一位贫困书生卢生在邯郸的旅馆里遇见一位叫吕翁的老道士。卢生向老道士诉苦。吕翁从口袋里取出一个枕头,说:“你枕着它睡一下,会使你感到荣耀舒适称心如意。”这时,旅馆主人正在煮小米饭。卢生枕着吕翁的枕头睡着了。做梦出将入相,子孙繁昌,享尽了荣华富贵,并登高寿。可是,等他一觉醒来,主人的小米饭还没煮熟呢。后人用这个故事比喻虚幻的梦想不会长久。)下阕写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勇往直前,率领人民大搞土地革命。上下两相对比,国共两党形成了鲜明比照。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原来,这首词上下阕的次序是相反的,毛泽东修改时,调整为现在的顺序。这首词,通过时令和绚烂的秋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战争的赞美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这首词有过两处改动。一是“情更迫”原为“无翠柏”,一是“过大关”原为“冻不翻”。均是在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改为现在的词句的。这首词写的是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攻打吉安时经过广昌的行军途中的情形。这里的“情”不是“感情”,而是“情势”。“头上高山”不仅写山高,更是写山势险峻。“风卷红旗过大关”,唐·岑参有“风掣红旗冻不翻”,所以词的原句用典写作“风卷红旗冻不翻”。“下吉安”,是决心攻下吉安。这首词形象地描写出了红军的英雄形象。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惩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这首词写的是1930年红军从汀州向长沙进军的情形。1930年4月,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爆发了第二次战争。国民党军阀的内部争斗,给我党我军的革命造成了有利形势。但,6月份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李立三领导下,推行了新的左倾路线,错误地制定了组织全国的中心城市的总起义和全国红军向中心城市总进攻的冒险计划。当时,决定向江西进军,并以南昌为主要目标。6月,第一军团奉命率所属红四军和红十二军由闽西入赣,这是进攻南昌的主力。黄公略当时任红三军军长,也奉命率部由湘赣接壤处的根据地东进。作为进攻南昌的右路军,在永丰与主力军会师。7月下旬,进抵南昌城外的牛行车站。其时第三军团曾攻入长沙,但不久便退出。于是第一军团改变计划,由南昌赶往湖南增援。8月,两个军团在浏阳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9月,再攻长沙,但因敌人兵力业已加强,红军久攻不克。毛泽东说服了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撤退围攻长沙队伍,又说服他们放弃夺取中心城市的意见,改变方针,转入江西,分兵攻取茶陵、攸县、醴陵、萍乡、吉安等地。在赣江两岸深入发动土地革命。才使江西革命根据地在这个时期没有受到损失,反而利用了蒋、冯、阎战争的有利形势得到了发展。

  “天兵”,红军有如神兵天将;“惩”,讨伐;“腐恶”,泛指国民党反动派。“长缨”,绳子(《汉书·终军传》有“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人常常把请战说为请缨。),这里,以“长长的缨”喻指红军力量无比强大。“鲲鹏”,大鱼、大鸟(庄子有《逍遥游》说北海有“鲲”,大得不知道有几千里。后鲲被飓风卷上天,化做“鹏” 展翅就遮天蔽日。)这里喻指一时还很强大的敌人。“红一角”,指赣江西边的以平江、浏阳、修水。铜鼓等地为中心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这一根据地的红军领导人是黄公略。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曾就学于黄埔军官学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领导平江起义,1930年任红三军军长。1931年在江西吉安东固作战时负伤,不幸牺牲。“国际悲歌歌一曲”,一般只理解为高唱《国际歌》。臧克家回忆1960年袁水拍传达毛泽东亲自回答问题时所作的记录“‘国际悲歌歌一曲’——悲壮。”“狂飙”,本指急剧的暴风,这里喻指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狂飙为我从天落”化典于唐·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这首词既写出了红军战士匆匆行军的急速,又表现了红军将士的勇跃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里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蒋介石把他的军队对革命根据地的大进攻叫做“围剿”。这两首《渔家傲》写的就是第一、二次蒋介石的“围剿”与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战役。

  1930年初,革命形势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赣、闽、湘、鄂、皖、豫、粤等地已经建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大为恐慌,于是在1930年10月结束与冯、阎的第二次战争后,于12月到南昌布置第一次反革命“围剿”。以当时的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以国民党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以约十万人之众,向中央根据地进攻。当时的红军约四万人,红军面对两倍半的众敌,勇敢反击“围剿”。第一仗,就打着了张辉瓒的两个旅和一个师部,连师长张辉瓒在内九千人全部俘获。接着,红军又追击敌军谭道源师,消灭了一半。从1930年12月27日到1931年1月2日,五天打了两仗,共缴获枪支一万二千多。于是诸敌纷纷撤退。红军的第一次反“围剿”取得了大胜。

  “霜天”,湘鄂一带秋冬都有霜,这里指的是冬天。“霄汉”,霄,云气;汉,天河。泛指天空。“千嶂暗”,嶂,高山。(化用宋·范仲淹《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毛泽东、朱德等派红十二军对张辉瓒部边佯打边退却,诱敌深入。张辉瓒得寸进尺,步步尾随。12月29日,敌军陷入红军的包围圈。30日凌晨,毛泽东、朱德登上小别山指挥战斗。上午9时许,张辉瓒率十八师在龙冈以东,小别山以西开始登山,突遭乘雾预伏在龙冈附近的红军迎头痛击。下午4时左右,红军发起总攻,歼敌九千余人,张辉瓒被俘。词的上阕,形象地写出了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过程。

  “风烟”,指战乱的烟尘。“天半”,半空中。这句指战争的风尘滚滚而来,把半个天空都遮蔽了。“不周山下红旗乱”,不周山,古代传说中的一座山。因为它缺损而不周圆,所以得名。相传《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西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淮南子·天文训》有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乱”,缭乱,多而繁。形容红旗遮天蔽日,滚滚翻卷。革命军容强盛。毛泽东曾有自注:“诸说不一,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词的下阕,引经据典,预示了下一次战斗的胜利。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并不死心,准备了四个月后,调集了二十万兵力,以其嫡系何应钦为总司令,驻南昌指挥进攻。当时,敌人鉴于第一次冒进深入的失败,便采取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办法,筑成了一道八百里战线,向中央苏区进犯。红军三万多人,仍然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于5月16日首先攻击驻在吉安附近而实力较弱的王金钰部。一举歼灭了王金钰和公秉藩两个师。然后回师东上,屡战屡胜,一直打到江西与福建的边境。战役5月30日胜利结束,共歼敌三万多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地处江西泰和县东固附近,形势险要。红军隐蔽在深谷丛林里,伺机歼敌。战斗打响后,红军迅速占领了制高点,好像神兵天降,直朝山下敌人压去,乘胜追击,向富田挺进,取得了反第二次大“围剿”的第一仗的胜利。“呼声急”,英勇的红军杀声震天奋勇歼敌。“枯木朽株”,很多人以为是贬义。臧克家1960年前后听袁水拍传达毛泽东亲自回答问题的记录说,毛泽东自己曾肯定过“枯木朽株”是指自己。(见《毛泽东诗词大观》)汉·邹阳《在狱中上梁孝王自明书》有“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枯木朽株齐努力”军队人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后用于指矫健勇猛的将军,这里形容红军英勇机智,高踞白云山上,以高屋建瓴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从天而降,歼灭敌人。“重霄”,天的最高处。“七百里驱十五日”即十五日驱七百里.。自1931年5月16日至30日,十五天红军边战边追了七百里,打了大小五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三万余支,痛快淋漓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大“围剿”。“横扫千军如卷席”,语出唐·杜甫《短歌行》:“笔阵横扫千人军”。“有人”的“人”指蒋介石,尽管他部署了“步步为营”的战术,也还是逃不了失败的结局,即使嗟叹也来不及了。

  蒋介石兵强将广,训练有术,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可他最终逃不出失败的命运。工农红军,身居荒山野岭,兵力有限,缺枪少药,可是,连续打退了敌人的两次大“围剿”。何也?有道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又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毛泽东写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六首词,虽然无一长调,却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的一段长卷。这些词真实地记录了那一时期国共两党的殊死搏斗,充分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百十年来,不停传唱,脍炙人口。不愧为中国革命史的艺术写照,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典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