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故事花絮】1943年1月22日,淮南(盱眙)地区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方毅和殷森的第一个孩子“来成”就出生在新四军二师织布厂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当时,日寇趁着严冬从西向东“扫荡”淮南根据地,形势十分紧急。孩子出生后第六天,他们就将孩子托付给马厂乡妇抗会会长王树华喂养,双双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帮助乡党支部建立组织机构,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减租减息,策划抗日对敌……


  【故事相关背景】

  1939年2月9日,方毅受命任中共苏皖省委委员、津浦路东临时前敌委员会书记、新四军五支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在盱眙长达6年零7个月,参与领导淮南军民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进攻,参与指挥半塔集保卫战,领导盱眙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地方干部的培训,为淮南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又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党组书记,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jpg     

  殷森,性格内向,不善张扬,说起话来有些腼腆,温文尔雅,然而在民众的集会上作抗日宣传动员,她却非常能讲会说。尤其在1941年9月反“扫荡”中,她和盱眙县政府其他干部一起,在乡下的丘陵地区分散迀回,历尽千辛万苦,克服许多艰难险阻,终于保全了他们这个战斗集体,自己也经受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

  尽管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但方毅同志那年已经25岁了。经盱眙县政府部门同志介绍,方毅与殷森从相认到相知,在10名干部战士的欢呼声中,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方毅在盱眙》一书大约28万字,共分19个章节。下面例举的是该书中几个亮点部分:


  发动群众推进“双减”

  抗战爆发之初,各根据地处于初创和大发展时期,工作的重点是“搭架子”,基层力量薄弱,无力在农村组织“双减”。地主对“双减”是抗拒的,农民则表现得“畏首畏尾,欲减而又有所顾虑”。

  地主对自己的优势心知肚明,因此有些趾高气扬,不将干部放在眼里,群众就更不用说了。在地主积威之下,农民直接面对地主“简直像上战场一样,有些佃户见到地主腿即哆嗦,话都说不好”。胆大的佃户找地主减租,地主态度蛮横,佃户吴文高拿着农救会打的退租条子,找东家朱三老头退租,朱三老头把柜台一拍说:“八路能老在咱这里吗?大麦全在家,你要自家去拿。”佃户邓广才向东家要肥料费,东家说:“妈的你要粪水,我拿小枪干掉你!”津浦路东地区的屯仓等地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反动地主武装暴乱事件。时任中共津浦路东省委书记的方毅,总是及时赶往事发地点,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联手,组织当地民主政府迅速平息暴乱,并指导做好善后工作,巩固了基层民主政权。2.jpg为了充分发动群众,推进“双减”,方毅夜以继日反复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组织各地实行彻底的“双减”,发动群众向地主斗争。在广大农民群众自愿自觉而不是少数人包办蛮干的基础之上,实行减租减息,迅速把群众热情发动起来。”同时指出:“各阶级的争议只能采取民主的合法的说理的方式去进行。”刘少奇也指出:“进行减租减息,农民要斗理、斗力、斗法。所谓斗理,就是进行说理斗争。”


  培养黄浩参加革命

  方毅进驻盱眙后,在盱眙古城发现黄浩是一个革命的苗子,便培养他参加革命斗争。黄浩于1917年出生在江苏省盱眙县古城乡黄港村。1940年3月,在新四军十团两个营的支援下激战三昼夜,取得古城保卫战的胜利,古城乡抗日民主政府随之成立,黄浩担任乡农抗会组织部长。他入党后遵照方毅及党组织的指示,积极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他首先在农抗会、模范队中物色培养积极分子入党,并建立了安乐乡党支部,黄浩担任了安乐乡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0年6月间,方毅将黄浩选送到农民党训班培训。1941年3月方毅又推荐黄浩参加新四军民运工作队,被派往淮宝地区开辟新区。工作结束回来任古城乡党总支书记,同年冬,又参加农训班学习。1942年春,调任来安县屯仓党总支组织委员、区农抗秘书,半塔中心区、旧铺区任区委组织委员、区民兵大队长等职,为方毅完成《安乐乡调查》做了大量的工作。3.jpg

  1944年10月间,黄浩从盱嘉县委党校毕业,担任了津石区委组织委员。1945年秋,日寇投降后,为了加强边区对敌斗争的领导,方毅又培养黄浩担任了津石区委副书记兼区委组织委员。1948年冬,盱嘉守敌在解放军强大声威震撼下弃城逃走,盱城解放,黄浩回到古城区继续担任古城区委书记兼区长。


  牵将军医疗安保

  由于时任副军长的徐海东长年不分昼夜地转战,肺病不断加重。1940年1月,在指挥皖东周家岗战役后,再次大咯血。党中央和毛泽东电告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来盱眙支援我军的苏联军医发现徐海东的肺部大部分功能早已失效,对他的毅力钦佩不已,认为简直是医学上的奇迹。为了提高治疗质量,也为了让徐海东静心养病,中央指示,徐海东转到淮安河下镇。但是,中央领导考虑到徐海东将军的安全问题,便将他转移到盱眙的时家集,由方毅同志负责安排徐海东将军的医疗与安全保卫问题。徐海东养病的地方不断转移,先后在盱眙的葛家巷、柳树村、高岗、河梢桥等农民家中治病。     

  当时,能找到的最有名的医生都请来给他看了,能弄到的最好的药都给他用了,要治疗他的肺结核,既缺少医疗手段和设备,也缺少治疗肺结核的有效药物。他不能正常进食,每天的伙食和医疗都有问题,方毅便将军队从敌人手中缴获来的部分东西送给徐海东使用。为了照顾将军,方毅还千方百计从外边弄来一些奶粉、橘子等,大部分是从敌战区偷运进来的;有时把煨烂的老母鸡用纱布裹起来,用挤出来的鸡汁给将军加强营养。在盱眙养病期间,华中军区首长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赖传珠、孙仲德、王集成等,常到徐海东的住处看望他,并开会商讨后勤部组织及工作问题。由于有安定的环境、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细心的照料及顽强的意志,这些诸多因素使得徐海东身体得到很大康复。被毛泽东称为“最好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4.jpg

  【由《方毅在盱眙》一书引发的感悟】从1939年2月9日到1945年9月9日,方毅在盱眙生活战斗了整整2400天,在这2400天里,方毅同志一直就立足盱眙组织、参加革命工作。当他们从盱眙往淮阴撤退的时候,正是月圆中秋之际,他们是在洪泽湖渔船上过的中秋节。他们一直想再度来盱眙走走,但是因工作太忙,未能如愿。2016年2月26日,方毅副总理100周岁诞辰,中央电视台《难忘方毅》摄制组来盱眙采风,盱眙本土作家丁立高陪同采访,写下了28万字的纪实文学《方毅在盱眙》,原中共中央警卫局罗玉元大校(当年方毅副总理的警卫参谋)专门为该书题写书名,为革命前辈方毅及中华儿女奉献了一道精美的历史文化大餐。

  当年,殷森和方毅的第一孩子出生后,连孩子的名字都还没来得及想好,还是盱眙当地的干部王树华夫妇替孩子起名“来成”,寓意孩子出生在来安,平安成长。刚生下来六天的孩子,让别人领去喂养,哪个做母亲的能舍得?但是,当殷森想到根据地的群众那么热情、可靠,孩子不过是从一个母亲的怀里转到另一个母亲的怀里,也就放心了。为了养活这个孩子,王树华夫妇俩可费心血了。他们抱着孩子到庄前、庄后讨奶水,还把逃荒来的有奶水的妇女留下,供她饭吃,让她给孩子喂奶。有一年夏天,孩子得了病。殷森去看他,只见王树华夫妇俩,一个给孩子摇扇子,一个舀西瓜水,一勺一勺地喂……见到这动人的场景,谁能不激动呢?殷森噙着眼泪,对无知的孩子说:“你长大了,要记住啊,要记住啊……”5.jpg

  2022年2月8日到10日,方毅副总理的长子夫妻俩人专门从北京赶到盱眙,赶到方副总理当年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追寻父辈的光辉足迹,并与该书的作者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作者还特意又向他们赠送了部分《方毅在盱眙》一书。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就更应该以史为鉴,学习英雄,更好地迈步征程! 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为庆祝“世界读书日”,吸引更多的人爱上好书,爱上阅读,银河悦读网启动“世界读书日:我喜欢的一本书”征文活动,旨在推动全民阅读,激励志士仁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本人借此机会,特向活动组织者及广大读者推荐纪实文学《方毅在盱眙》一书,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厚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