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初散,又是一个晴天。我差点没赶上第一趟班车,上了车才发现,车上就我一个乘客。确切地说车上共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是司机,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虽说我们素不相识,但我们的目的地是一致的,我是他的客户,他必须为我服务,把我拉到我想去的地方。我问司机,师傅:多少钱?司机回我:两元。没带硬币,纸币可以吧?可以。纸币也忘带了,刷卡呢?也可以……朋友们,发现什么破绽没有?啰嗦啰嗦真啰嗦,一派胡言乱语,这就对了,今天我们不妨一同聊聊有关废话文学这个话题。

       

       何谓废话文学

       不经意间,“废话梗”已在网络上异常流行了,很多网友跟风玩梗,乐此不疲。“废话梗”又名“废话文学”,指的是一种仅就语言符号本身进行循环论证,而无实质内容的语言风格,并不能增加人们的信息量,多用来讽刺一些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模棱两可、打太极式的无效传播。

      “ 废话文学”属于一种网络“梗“。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批判性、时代性、时尚性、可复制等特征,它既要满足人们追求潮流、获得快感的需求,同时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套简单固定的框架和模板,从而降低二次创作的门槛,使网友通过模仿类推,迅速参与其中。通过同义、近义、反义、转换等方法,峰回路转回到了语义表达的原点,给人一种“说了等到没说”的感觉。


        神速繁衍变异

        仔细一想,“废话文学”不仅存在于网络,在许多会议中,有些发言就颇有“废话文学”的潜质。明明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却偏偏绕来绕去;明明是常规的工作任务,偏偏要过度拔高;明明简洁的语言更利于表达,却喜用固定“套路”,导致会议冗长,枯燥乏味。更有甚者,讲话时习惯摆官威、端架子,语气居高临下,内容却空洞无物,缺少有血有肉的一面。这些会议讲话,其实也是“废话文学”的一种变异。

        如今,“废话文学”在我们生活工作中随处可见,你到机关办事,常会听到:“我们再研究研究”。什么时候研究?这话说了等于没有说。再如,谈到某个社会问题时,常听到一种回应是:“大多数人是好的,违法乱纪的只是极个别现象。”这句话绝对正确,却时常成为一种流行的官腔和万能的套话。日常性的关心一个人,你会脱口而出“降温了,你穿厚一点,就不会那么冷了”,“你要是能把烟戒了,就不会咳嗽了” ……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废话此起彼伏,一不小心便会说些废话,听到些废话。更让人无语的是,有些正规媒体也时不时冒出一些废话,令人大跌眼镜。口播新闻:“违法贪污受贿数额达……“观众听后不禁为之一惊,试问:难到还有合法贪污受贿一说吗?

        有人甚至挖空心思地拿鲁迅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说事,这是对文学作品的扭曲。更不能说成是“废话文学”,他是一种修辞手法,叫作反复,在大家手笔中,它却是以物言志、体现孤寂心境的神来之笔。不少的古诗词和文章中都应用过,清代郑燮《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如果把鲁迅先生比“废话文学”的鼻祖,只是一种戏说的心态。鲁迅先生的悲悯与失望,是文学修辞语境中的独特呈现,绝不是什么“废话文学”。


       招术花样翻新

       蹭重复

       只要有关系,多大的事儿都没有关系。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具体什么情况,还得看看情况。

      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我们工作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肯定还会出更多问题,所以说这个问题是个严肃的问题。

        没必要与没要的人说些没必要的话,否则会产生一些没必要的麻烦。

人要是行,干一行行一行,一行行行行行,行行行干哪行都行。要是不行,干一行不行一行,一行不行行行不行,行行不行干哪行都不行。

       蹭金句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

       人生没有白做的事,每一件都算数。

       蹭矛盾

       长话短说,说来话长。

       把这个土豆切成厚厚的薄片。

        好是好,就是有点烂。

       不出意外的话,今天应该会出意外。

       借问酒家何处有,兴许就在杏花村。

       蹭数字

       半斤八两,八两半斤。

      七天不见,如隔一周。

      人你是五八,没有你也是四十。

      台上一分钟,台下六十秒。

      十年磨一剑,五年磨半剑。

      蹭事实

      明天的事情,我们后天就知道了。

      夏天一点也不冷,就是有点热。

      零晨两点还在玩的人,估计还都没睡觉。

      终于摸索到了股票的规律,不是涨就是跌。

      一个巴掌拍不响,除非左手与右手。

      醉驾被查,这司机肯定是喝了酒。

      中国有两个体育项目大家根本不用看,更不用担心:一个是乒乓球,谁也赢不了;一个是男足,谁也赢不了。


       少些随声附和

       相声或小品中,抖个包袱,冒出一连串的废话,说学逗唱间总会让人捧腹大笑,朋友圈,微信群偶尔来点废话接龙,有人抛梗,有人接梗,有来有往,创造诙谐、化解尴尬,彼此逗乐,无可厚非。只是这种并非文学的“文学风”,已经悄无声息地刮进了我们的字里行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而,这就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了。诚然,我们并完全不排斥“废话文学”现象的存在,并不意味提倡多说废话,也不认同废话真的能够表词达意。

       在废话文学悄然走俏的背后,对此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觉得它轻松幽默,有人认为它哗众取宠,有人觉得它富有哲理,有人以为它不门不类。一些作家对此更是家嗤之以鼻,因为在他们看来,无论从表达方式,还是写作的水平,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如果生拉硬扯地把它说成是文学,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也是对文学的亵渎。网络文字皆可贴上“文学”的标签,但实际上却无半点文学性,只是某种文字游戏罢了,其传播性短期内有效且有限,如果一味地沉湎其中,后果就是自废“武功”。

        在其废话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口水体、梨花体、羊羔体、悼词体、荡妇体……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有些作品让编辑和读者摸不着头脑,久而久之,大家只能望而生畏,厌而远之。以前,如果说某某是作家,是诗人,文人们感觉非常荣耀,时下,如果有人说某某是作家,是诗人,某程度上而言,意味着你已经成了被人嘲讽的对象了,不能不说是文人朋友们的无奈和悲哀,显然,全是废话惹的祸。


        多些读者意识

       一篇作品,要让读者读懂你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让受众领悟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让阅读对象从中品味丰富的含意和独到的文采。值得注意的是,受“废话梗”现象影响,有些文友在创作时也出现了“废话”迹象,有些媒体的作品中废话问题也时层出不穷。语言可以俗,但不能俗得让人恶心;诗歌可以精,但不能让人查着字典看文章。雅俗共赏是文学作品最理想的境界,其基本要求是我们的文章能让大家能看得懂,能读得通,能品出味,能悟出理,起码明白你作品的梗概。

       写作:始于爱好,久于志趣,耽于激情,成于坚持。为什么写作?为谁而写作?无论是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特稿,或是纪实文学,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读者。无论学富五车,还是才高八斗,如果缺乏读者意识,你的爆文也会一文不值。

       动机不纯的恋爱,结果是不确定的爱情和不够牢固的婚姻,这个比喻浅显易懂。同样动机不纯的写作,同样也难以维持永久的和睦。

      文学说到底就是人学,作者只有“言之有物”,读者才能“品之有趣”。如果我们能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以读者为中心,以知性为中心转向以感性诉求为中心。做到了这两个转变,你的作品才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创作不是为博取点赞,不是追求拉粉,不是求人转发,不是对苦情生活的吐槽,不能没有文人情怀,不能没有教化价值,否则便会落于俗套。

       少句废话招人喜,多句废话讨人嫌。没有思想的深度,就没有作品的高度。一个有趣的灵魂必定能创造有趣的生活。愿我们的写作能带给自己和别人以更多的乐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