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毛泽东诗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一部艰苦卓绝的战争史。《西江月·井冈山》形象艺术地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国民革命时期的英勇顽强的战斗历史。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然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载于谢觉哉《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后又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1960年春,陈毅曾跋《西江月·井冈山》:“当时我军主力赴湘南,敌军企图袭取井冈山。毛主席亲率一个营将敌击退。此词表现出我军以少胜多不可震撼的英雄气概。是役,井冈山根据地赖以保全,有扭转战局的作用。读此词令人增长志气,可视敌军为草芥。我认为新中国人民应有此气概,而且已经有此气概。真可喜可贺。至于此词选调之当,遣词之工,描绘之切,乃其余事。例如在战争中尝有炮声雷鸣而敌已开始逃跑。此敌之起身炮也,此我之送行炮也。不可不知。”(《陈毅同志录毛主席词<西江月·井冈山>并作解释》《教学参考》1977年第五期文科版)

  井冈山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转战到井冈山,曾写过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最早也发表在1956年8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载于谢觉哉《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一文,词题为《秋收暴动》。后又见于《解放军文艺》1957年7月号刊载的邓叙萍《读毛主席诗词的一点感受——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周年》一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选》1986年版收入副编。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错误路线,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湘鄂粤赣农民在秋收时节举行武装起义。会后,时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东北部和江西西北部组织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9月9日在浏阳一带举行武装起义。起义遭到敌人疯狂围击。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这首词就写于起义军从江西向湖南平江、浏阳挺进的时候。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汇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这两句曾有人认为是写敌我双方对垒。1960年,诗人袁水拍传达了毛主席亲自回答问题所作的记录:“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二句中的“在望”与“相闻”均指我方。既是均指我方,那就是写出了工农红军严阵以待的气势和决心。旌旗猎猎,战鼓隆隆,号角声声,好一派迎战的场面!

  “旌旗”,古代旗帜上端饰有彩色羽毛或牦尾,以示门派。后引申为旗帜的代名词,多指战旗。“鼓角”,古代以击鼓为进军号令,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军队大多以牛角为号。《太平御览·兵部·训兵》曾引唐代李靖《卫公兵法》:“使士卒目见旌旗,耳闻鼓角,心存号令。”“鼓角”则表现了红军战士敌人围击大义凛然的气势。

  其实,当时井冈山上大部队已经下山作战,留在井冈山上的士兵不足一个营。这是一个明显的以少迎多的不利局面。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大兵压境。“万千重”,敌人得悉红军主力在赣西南欲归未归的消息,就聚合了湘敌吴尚部3个团和赣敌王均部1个团的兵力,分别拟从大陇、茅坪围击黄洋界,企图消灭这支“乳臭未干”的革命力量。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击,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岿然不动,以静待劳。

  早已森然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森然壁垒是写防御工事之坚固。宋代范成大《次韵郊祀庆成》有“百神森壁垒”。地处敌主攻方向的黄洋界哨口仅部署有2个连的红军守卫,且人均仅有不到5发子弹,而针对双方巨大的兵力和火力差距,红军依托黄洋界险要地势,构筑了五道工事。第一道工事竹钉阵:利用井冈山漫山遍野的毛竹,制作大量两头尖锐且淬毒的竹钉埋在哨口通向山下的路旁草丛中,同时布置捕兽夹、陷阱、土地雷、“马蜂阵”等机关,限制敌人进攻路线,使其无法隐蔽行进。第二道工事篱笆障碍:把大树和毛竹砍倒横在路上,阻滞敌人进攻,亦使我得以趁敌清除障碍之机瞄准射击。第三道工事滚木礌石: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将滚木礌石置于险处,作战时择机推下山坡,致敌损伤、乱敌阵形。第四道工事壕沟:挖掘5尺多宽的壕沟,底部设竹钉等机关,以阻滞敌人进攻。第五道工事射击掩体:在哨口前构筑几道堑壕,壕墙为垛形,以石块和土坯筑成,高出地面1米多,使敌难以接近,而我则能依托掩体俯瞰射击。

  众志成城是写红军战士万众一心齐心抗敌的精神品质。《国语·周语下》有“故谚曰: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三国吴韦昭解释说:“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意思是万众一心成为坚固的城堡。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黄洋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山峰峻峭,地势险要,哨前小路崎岖陡峭,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毛泽东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井冈山上的红军部队,人数少,武器装备又差。当时,山上只有一门从南昌带来的迫击炮,而且只有三发炮弹。由于放置太久,前两发炮弹竟然成了哑炮。唯一的一发打响了,并且正中敌人设在腰子坑的前线指挥所,对敌指挥系统造成很大打击。同时,隐蔽在附近山上的大量群众摇旗、呐喊、吹号、在铁桶中点燃鞭炮,一时间土枪、土炮、滚木、礌石、子弹和冲杀声、冲锋号声以及铁桶鞭炮发出的“机枪声”铺天盖地,营造出漫山遍野是红军的假象。敌误以为红军主力已回到井冈山,大哗,以为是红军主力打回来了,不敢再继续进攻,趁夜退回湘南的酃县。“宵遁”,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王曰:天败楚也夫,余不可以待,乃宵遁。这场保卫战,正如一首井冈山山歌所唱:“湘敌汹汹犯井冈,黄洋界下摆战场;竹钉布下天罗阵,敌人乖乖来送枪”。红军巧妙运用战术,“空山计”吓退敌军,胜利地完成了黄洋界保卫战,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成功保卫了根据地,保存了“星星之火”,以致燎原整个中国。

  《西江月·井冈山》虽是小令,却气势磅礴。短短五十字,却具体叙述了黄洋界保卫战从待战到实战到胜战的全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红军战士的无畏无敌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胜利后的喜悦心情。今天再读,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了打江山的艰难,增强了我们捍卫红色江山的决心和信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