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散落着斑驳阳光暖暖的秋日,我走进了那个街巷。福州的街巷中,藏着太多的故事,以及编织着这些故事的人。

南后街向南一点便是林家祠堂。一壁红墙蓝瓦,左右各开石门,照壁上书有“林则徐纪念馆”六个镏金大字。

较之三坊七巷的幽静雅致,此处反差显得突兀,门前的车水马龙,周遭的高层民居,映衬得宅院有些低矮普通,一则“林则徐故居”的石碑,不起眼地立于路的一旁。说故居其实有些牵强,真正的林则徐故居,应在不远处的文北路。道光初年,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购了房子,林则徐后来守制、返乡、晚年养病等都曾居住于此。而更多的时候,包括林则徐出生、就学以及成家,则生活在中山路的林氏支祠。

这并不妨碍人们来林文忠公祠参观,不是吗?对于一代英杰的瞻仰拜谒,有什么地方会比祠堂更好呢?更况,这里还是林公的纪念馆。

轻声静气里,穿过正门,重檐九脊顶“御碑亭”内,三方青石御碑品字形排列。咸丰恢复林则徐的荣誉奖赏,几被人们忽略,反倒是亭柱上林则徐亲撰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联,对游客诱惑极大。是啊,林则徐为之奋斗的一生,都深深镌刻在这诗句里。

倘徉于庭院屋廊间,仿佛踏入历史的河流。那沧桑洗礼的石砌甬道,那对对文武翁仲、石人石兽。若静若动,仿佛都在默诵着逝去的往事。古榕参天,翠竹挺秀,掩映着林家几代人离奇的故事。

树德堂内的他正襟危坐,一捋胡须,目光炯炯,神情凝重。静静注视林公的逼仄目光,身上不由会平添几分敬仰,自然地,也会升腾几分豪气。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像许多清代的官吏一样,林公的一生是奔波而辛苦的。不能在家乡为官,是那个时代的规矩。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筮仕四十年,历官十四省”,林则徐任过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等京官,也做过多地的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期间,几乎没有回过家。他曾试验过北方种稻,兴修过西湖水道,治理过黄河、淮河;禁过鸦片,垦过边疆;曾被诬陷,经过流放;打过洋人,镇过抗粮。除却晚年,从这里走出的他似乎从没有歇息过,步履匆匆,忙忙碌碌。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所到之处,林则徐都将民生放在首位,以救世为己任。“民惟邦本”是他为政的主导思想,贫寒的出身,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他形成了宽厚待民、正直不阿和勤俭朴实的品质,也使他成为了晚清不可多得的清官。曾为考察一个县官,他向船户、农夫、杂货店老板、茶馆伙计等人做调查。在他的奏稿里,可以看到很多描述民众生活拮据,以及揭露贪官污吏罪行的文字。在朝廷大力粉饰太平之时,他的奏稿却如实写有:“民间困苦颠连,尚非语言所能尽之。”爱民之心、务实态度和勇敢精神,在当时官员之中罕见。 

道光13年,江苏大水,百姓流离失所,道光皇帝不准减免税赋。百官缄口、不敢奏实。林则徐一个人署名送上奏折,如实上报灾情,要求减免赋粮:“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言之卓卓,道光只好予准。此为民请命的“单衔上疏”,三干多字奏稿,句句血泪写成,没有一片丹心,无私无畏、忘我为民的胆识,是很难写的出来。1649669836730980.jpg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

林公清廉,他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为官一方,他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风气。兢兢业业,廉明能干、正直无私,是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广东禁烟,奸商想向他行贿。他无比气愤,拍案怒斥:“本大臣不要钱,要你脑袋!”连敌对的英国人都佩服:“林钦差的手没有被贿赂玷污过。”身为高官,他不讲排场。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1838年,以钦差大臣之尊去广东,按规矩,应有相当的仪仗排场。但他轻车简从,杜绝一切铺张浪费。出发前先发传牌,通知沿途官府,一切费用自理,不准送往迎来,不准送礼宴请,不准部下受贿索贿,违者严惩。这道传牌。成为了中国廉政史上难得的文献。林则徐退休后,欲与北京任京官的长子同住,因买不起京中住宅,最终回到福州住在旧屋中。他将从新疆带回的七车书册,藏入老屋,从此,过起平淡生活。他的长眠之地,并非豪华陵墓,而是父母兄弟六人合葬一个墓中。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官三十余年,他历官十四省,官至总督,但晚年留给三个儿子的财产,没有一分现金,只有一些房产田地。而接替他任钦差大臣的琦善,被革职抄家时,竞抄出黄金一万多两,白银近千万两,珠宝房产田地无数。

爱国是他终生的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不朽诗句,成为此后多少年人们传颂的名言。

林则徐的爱国,表现在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禁烟是一场极其艰巨复杂的斗争,恶势力十分强大,侵略者、外国不法商人与国内利益集团互相勾结,使1649670010822380.png得禁烟处于内外夹攻境地。他不计个人安危,力陈禁烟的重要性。“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临危受命钦差大臣,有识之士很为他担忧,形容此去“如蹈汤火”,好友龚自珍愿随他协助禁烟,他婉言谢绝,不忍让龚“面对汤火之役”。出京前夕,他拜别老师沈维,沈对他非常担心。林则徐坦率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此时,师生的心情皆沉重且激动,相对泣下。

广东禁烟,他刚正不阿,坚忍不拔,有理有利有节斗争,迫使走私商人缴出鸦片。预见到英国会武装入侵,他早有戒备,对外国记者庄严宣告:“我们不怕战争。”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组织地方团练,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义律诉诸武力,林则徐亲赴虎门布防,督师数败英军。有林则徐在,英军始终没有攻进广州。正因为有林则徐这样的,为民族利益不怕牺牲个人的爱国者,方能顶住重重压力,使广东禁烟抗英斗争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林公是世界禁毒先驱,虎门销烟数量之大,时间之长,在世界禁毒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这一壮举震动了全世界,至今仍被世界禁毒运动作为榜样。

近代中国,林公堪称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于西方文化、科技和贸易,林公持开放性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据文献载,他至少懂得英、葡两种外语,并着力翻译西报及西方书籍。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成《海国图志》,此书启发了晚清后期的洋务运动。为通政事,他“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康有为、梁启超皆认为,有计划地了解外国,自林则徐始,称他翻译西方报刊是“变法的萌芽”,对中国维新运动有启蒙作用。当代日本学者承认,日本明治维新的胜利,与鸦片战争和林则徐的影响分不开。因此,日本人民十分尊敬林则徐,小学课本里,有着讲述林则徐的内容。

然而,时代铸就了林则徐一生的大起大落,曲折乃至凄凉。道光二十一年夏,一个阴暗的清晨里,56岁的林则徐去掉官服,身着长衫,带着两个儿1649670045139074.jpg子,坐上马车,去往发配伊犁的漫漫长路上。“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经过数月的长途跋涉,林公父子三人到达寒风呼啸,滴水成冰的惠远城。四年后,被重新启用,终因病逝于督理广西军务途中。

就在林则徐被革职查办那年,20岁的沈葆桢与表妹林普晴完婚,林普晴是林则徐的次女,外甥变成了女婿。多年后,沈葆桢成为了晚清一代封疆大吏、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而林普晴,曾啮血作书求援解上饶之围,一句:“氏噬血求援,长跽待命,生死人而肉白骨,是所望子将军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咸丰时,女婿沈葆桢联合福州士绅上书朝廷,请求建造林则徐祠堂,“奉旨”建祠,几经周折,方有了如今人们可以追思这位伟人之地。

更早的时候,鸦片战争后不久,世界闻名的英国伦敦蜡像馆里,多了一尊林则徐蜡像。谁也不会想到,当年和林则徐敌对的英吉利人,也敬重这位林钦差。

香港回归中国的那一年,一座更高更大的林则徐铜像在纽约立起,那是美国华人华侨集资设立的。两年后,国际天体命名委员会,将编号7145的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浩瀚天体里,那颗小星永久地眨着眼睛,笑看人间的一切。

百年之后,毛泽东将林则徐的禁烟抗英运动,看作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伟大起点。他说: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走出林公祠堂,夕阳西下里,思绪纷繁。胡绳有语:林则徐这样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于中华这样一个民族来说,如此脊梁,过去太少,现在依然太少。设想如果哪一天,新的八国联军重现华夏海域,会有多少国人能像林则徐那般,喊出:“我们不怕战争!”

今天我们追求并且已经有了太多的物质,是到了要有一点精神的时候了。物质的匮乏尚可弥补,精神的再塑却并非那般容易。

好在我们还有时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