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是中国最古老的道路之一,其开通时间不少于3800年,比秦皇驿道还早一千多年,曾为河山咽喉、“两京锁钥”。它位于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交界处,北有黄河之险,南有崤山之阻,山高谷深,坡陡路狭。兵家有云:不知崤函之固,免谈征战之事。

  公元前628年12月,秦国为与晋国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举兵千里偷袭郑国,因走漏消息未能得逞。次年4月,秦军回师时在崤函古道上遭到晋军伏击。三万多人马,除三个将领外,匹马只轮未回。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记载的首次伏击战,不仅创造了新的作战样式,也留下了不少历史之谜。

  当时的秦国老臣蹇叔,事先预测到秦军要被晋军伏击。他有两个儿子参战,就是三个将领中的西乞术和白乙丙。为此,他一边哭着送秦军出征,一边叮嘱两个儿子:“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也。”这是他的先见之明,也预支了他的个人痛苦。

  蹇叔所说的殽(yao),是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的崤(xiao)山。南陵和北陵是其中两座南北相隔二十多里的山峰,分别矗立于北崤道和南崤道上。这是崤函古道上最为凶险的一段,“车不能同轨,马不能并列”,更有硖石关和雁翎关分别卡守。

  对于晋军打伏击的具体地点,后世虽多有研究,但至今争论不休。有说在河南省陕县的硖石乡(硖石关),有说在陕县的宫前乡(雁翎关),还有说在洛宁县的东宋乡(交战沟)。各方都言之有据,但让人无所适从。反复阅读《秦晋崤之战》一文,我们认定蹇叔所指出的战场方位更为可信,但须实际检验。为此。决定重走一次崤函古道。

  2015年3月22日,我们从洛阳市的九龙鼎广场出发,跑到西外环转入G30连霍高速公路。时值中原的早春时节,阳气上升,万物生辉,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碧绿的冬小麦,不时还有红桃白李的闪现。这让刚从冰封雪埋中走来的两个东北人,倍觉新鲜,连呼漂亮,但随后就进入历史的刀光剑影之中。

  车过新安,虽然没看到汉函谷关的雄姿,但仿佛闻到血雨腥风的味道。早以举手投降的20万秦军将士,已经看到家山的身影,却被项羽尽数坑杀,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随后是渑池,当年的秦昭襄王在那里邀请赵惠文王会盟,企图勒索赵国的土地。赵国大臣蔺相如在鼓瑟与击缶问题上不仅为赵王争得了面子,还保住了本国领土。秦王是带着刀剑去的,蔺相如以大智大勇将其化于无形之中。古老的土地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崤函古道上从来就没断过战火兵灾。

  从观音堂出口转下高速,改走G310国道。观音堂镇古称崤陵镇,过了这个地方,距北崤道上的硖石关就不远了。忽见路边有“石壕村”的指示牌,老伴儿惊喜地喊到:“杜甫当年夜宿过的村庄到了!”她随口背诵出杜甫的《石壕吏》,又是一幅战乱的悲惨画面。“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一家人当中,两男战死,老翁跳墙,老妇被捉,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失声痛哭。

  公元759年3月,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时,正逢“安史之乱”。唐军打了败仗,朝廷要求各级官府到民间去捉壮丁,以补充部队。杜甫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和《三别》,全景式地展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间的苦难。那里的战争遗存实在是太多了,俯仰皆是,触目伤怀,除非故意视而不见。

  离开石壕村向西行1公里,就是崤函古道上的车壕路段,也是这条古道上唯一的地表遗存。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走到一个小山包前,在那黄褐色的石质路面上,清晰的留存着车辙印和马蹄印,甚至还有纤夫的手抓印。曲曲折折,深深浅浅,有的能搁下拳头,有的能踩下脚。用手摸一摸,光滑如玉,坚硬如铁。这得由多少车马碾压和行人踩踏才能留下这样的岁月印记啊!如果从夏朝的第十五代君主夏后皋埋葬在那里的时间算起那是3800年的长度,而西伯姬昌从那里返回家乡时也不少于3100年,在中国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古老的道路遗存。观察四周的地形地貌,那里并不具备打伏击的条件。一个孤立的小山包,地势不高,壕沟不深,前后缓坡,左右无险,根本隐蔽不了千军万马。

  再往前走,进入一条峡谷之路。那是一条很长的下坡路,一直伸向深深的谷底。果然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两侧山岸如削,其中谷深如槽。硖石村藏在其中,曾经是个古驿站,来往行旅都在那里打尖或住宿。原有的关城早已不在了,如今的村口也有路障,不让大型车辆通过。即使毫无军事知识的人,也能看出那里是打伏击的最佳之处,把峡谷两头一堵,就如同笼里抓鸡,池中捉鱼。

  为找“文王避雨台”,我们进了一个小饭店,边吃喝边打探。老板说,这地方打了多少仗根本数不清,不打也过不去啊!这里原来确有“文王避雨台”,可惜没有保护好,你们就别费心找了。这使我们感到很伤心,多么宝贵的历史遗迹,怎能说没就没了。当问起去雁翎关怎么走时,他说有柏油路,能走车,但那个关城也扒了,夏后皋墓还在。他看我们执意要去,便在村中七拐八转地把我们引到一个路口,没有他的指引还真找不着。

  去雁领关,是想看看还有没有适合打伏击的地形。从硖石关向西走是后来开通的北崤道(汉魏古道),向南走才是较早开通的南崤道(周秦古道),也就是当年秦军回师时所必走的路线。我们想用排除法,进一步确定晋军的伏击地点。

  出硖石村依然是峡谷之路,两侧山势连绵,树木丛生。所感受的是千年的沉寂,亘古的苍凉,跑到太子沟才看到平地和人烟。从打伏击的战场条件来看,以硖石村的位置最为合适。最后只剩雁翎关了,再到那里就什么都清楚了。

  从S249省道跑到一个山口,看到有工人在维修道路,便上前请教。他们说,这个山口就是雁翎关,夏后皋墓在前面不远处。关城也不在了,山虽高大,但前后平坦,左右宽阔,显然也不符合打伏击的条件。至此,我们感到蹇叔肯定是从这条古道上走过,不然不会作出那么准确的预言。

  夏后皋墓在关口之西的路边,下部由石头围砌,上部是黄土堆,墓上的树木正开着小白花。墓前立有省级文物保护石碑,正面刻有“夏后皋墓”4个大字,背面有文字简介。择要如下:“夏后皋墓位于三门峡市陕县东南菜园乡与宫前乡交界处的雁翎关关口北,距三门峡市约28公里。墓呈圆丘形,土石冢,高约15米,周长约36米,墓旁生长栎树数株,大树已可合围,附近树木茂盛,益显古冢庄严肃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有:‘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即指此。”如此简陋的帝陵恐怕仅此一处,但其历史的坐标性却无比珍贵。

  雁翎关在南崤道上,向西经陕州(陕县)和函谷关可去西安,向东经洛宁和宜阳可到洛阳,向北经太子沟和硖石关也可去洛阳。秦始皇出巡天下,李世民举行东征,武则天出来游玩,都从这条南崤道上走过。一路上有许多行宫和驿站,以及庙宇和道观。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南崤道这么好走,当年的秦军为什么偏偏走北崤道那条险路呢?我们也是这样想的。有资料说,这条南崤道是土质路面,一到下雨时泥泞不堪,容易陷车,不如北崤道的石质路面好走。秦军返回时携带不少战利品,又正值春夏之际,自然要选择走北崤道。

  那一天,是公元前627年4月13日。秦军官兵远征一千多里,离开家四个月有余,迫切想与父母和老婆孩子团聚。他们过了硖石关,就等于到了家门口。全军将士欢天喜地,不难想象,有的高唱军歌,有的大吼信天游,一定是人欢马叫,一片欢腾的景象。西乞术和白乙丙很可能还会纳闷,他父亲的预言怎么落空了?!就在这时,穿着黑色丧服的晋军从峡谷两侧冲了出来,箭弩齐发,刀剑乱砍。秦军根本无法反击,只能任人宰杀。

  谁能想到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在死后还狠狠地咬了他岳父秦穆公一口。《左传》上说晋文公“将殡于曲沃,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人死了还能发号施令,谁信那!不过是晋襄公假借父亲遗言之名,行争夺中原霸权之实。

  暮投三门峡市,入住驿家客栈。三门峡市区很小,座落在黄河岸边的狭长台地上。晋军是从山西的茅津渡过黄河,直奔崤山去打伏击的。从这边的会兴渡向对岸的茅津渡望去,黄河依然在滚滚东去,往事如烟,一时让人感叹不止。晋国早在崤之战之前(公元前655年),就夺取了陕州(陕县)。他们曾向那里的虞国借道,说是去打虢国。虞君贪图晋侯送来的美女和宝马,同意晋军从自己的领土通过。大臣宫之奇认为“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晋国借道不怀好意。虞君认为他与晋侯都姓姬,决不会伤害他。结果晋军灭了虢国后,回头吃掉了虞国。虞美人虞君根本没想到哪有白送你贵重礼物的,不过是在你那里暂存一下。唇亡齿寒和假虞灭虢的成语,就源于这个历史事件。

  秦穆公难道不知道晋国也有争霸的野心吗?当然知道。但,他认为有“秦晋之好”作保证,他的外孙子晋襄公决不会动手打他姥爷的部队。当两只饥肠辘辘的饿狼,面对同一个猎物时,决不会讲究亲情的。虢国、虞国、晋国和秦国都是姬姓的封国,都想争夺中原这块肥肉,只不过是谁先下口而已。在虢国墓地博物馆里,观看了出土的战车、青铜剑、铁剑和盾牌,以及生活用具,对秦晋崤之战的认识更加直观和形象了。

  寻访崤函古道的最后一站是魏函谷关,有专门的高速出口,转下去就到了。其关城是重修的,只有原南城墙遗址和战国时期的箭库是历史信物,尚可一观。我们终于看到了那条深谷如函的古道,两车多宽,两侧壁立,高达五六米,曲曲弯弯,一眼望不头。北有黄河,南有涧河,来往之人只能从这个土函中走过。这是真正的天然孔道、河山咽喉,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是春秋时期,老子骑着青牛来到这里,应关守的要求写下了《道德经》。他一路上看多了群雄争霸的无义之战,希望君主们止息干戈,无为而治,不要“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然而,那时天下无道,谁信他的。

  刀光闪闪、剑影重重的崤函古道,如今变成了快速道、高速道、和平道。虽然险途不在,雄关已废,但照样让人望而生畏。有国家就会有利益之争,有利益之争就会有战争。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但愿崤函古道不再闪亮刀光剑影,不再燃起战火硝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