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是我读中学的时候,曾经在《中华活页文选》上看到过戏曲《宝剑记》的戏文。其中,对“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的戏文记忆颇深。

《宝剑记》是我国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李开先(1502-1568)创作的戏曲剧本。其中的《夜奔》一折久演不衰,成为昆曲、京剧等剧种的一出名戏。这出戏细腻的刻画了林冲雪夜上梁山的境况。其中有这样的道白:回首西山日已斜,天涯孤客真难度。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脍炙人口,不必赘述。只是因为这个“只因未到伤心处”引起了我的思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激动时、动情处。

泪水是情感的表达,激情的体现,真情的流露,有时甚至是一种闸口大开的宣泄。泪水又是热的,所以才有“热泪盈眶”这个成语。泪水流淌,好似珠落,所以又有了“犹如断线之珠”的比喻……

孩子小的时候,受到了长辈的训斥、老师的批评,是很自然的。孩子小,不敢辩解,也不会“狡辩”,会流下那“委屈”的泪水。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兵的时候,我也曾偷偷的流下过思念亲人的泪水。成家立业之后,男儿的眼泪虽然成了“金豆子”,不再“轻弹”了,但是由于激动,还是难以抑制的。

1973年12月,我被批准入伍。穿上新军装的那天,本来是个很高兴的日子。可是,当天夜里,父亲的胃痉挛病犯了。这种病一发作,十分厉害,也很吓人。躺不下,坐不得,两头扣一头的折腾,大汗淋漓,甚至要撞墙。第二天,父亲住进了公社医院。我在医院整整陪护了四、五天。因为是我要离开家乡了,父亲还没有痊愈,便勉强出院了。我去公社集中的那天早晨,父亲手捂肚子、躬着腰、皱着眉,母亲也滴着眼泪,和全家人及亲友们送我登程。那个感到心酸的情景,至今依然留在我印象中。到了部队以后,在1974年元旦前后的一段日子里,几乎每天晚上都做血淋淋的噩梦。我梦见了已经去世两年多的奶奶(继祖母),梦见了爷爷,梦见了病态中的父母。深更半夜醒来的时候,久久难以入睡,越想越多,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思念亲人。于是,我用被子蒙上头,默默地流泪。你听说过“泪流满面”这个词吧?我那个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1988年4月,岳母患病,住院治疗。一段时间之后,病情越发加重,已不可治愈。医生对妻兄说,如果不愿意火化,可趁病人尚未身故,拉回家去处理后事。他的题外话是:否则的话,遗体必须进行火化。当时正值冰雪融化之际,从县人民医院到我家的街路有三里多,十分泥泞。一天夜里,我们借了一辆手推车,我与妻子和两个妻兄把已经气息奄奄的岳母推回家中,准备处理后事。岳母去世的前两天,已经多日不能言语、整日昏迷的她好似病情见轻,睁开双眼,开口说话了。那时人们常说的“回光返照”啊!她拉着我的手,流着眼泪说:“我最不放心的是老闺女,你以后要好好待承她。”古语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岳母的话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说出来,令人热血翻涌,激动不已。妻子在一旁抽泣,我的两眼不由自主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用“眼泪犹如断线之珠”来形容当时的情形,一点也不为过。我哽咽的答应:“妈,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的对待她的。”岳母的临终嘱托,是她老人家最后的遗言啊!以后,我每次与妻子发生“不愉快”的时候,眼前都会闪现出岳母临终前的这一幕……

1999年2月15日晚,除夕夜。妻子在厨房里忙着准备年夜饭,我趴在炕上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那一次表演的小品《真情30秒》和歌曲《常回家看看》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我情不自禁的默默的流下了滚烫滚烫的泪水,让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到了泪水的热度。那是思念亲人的泪水,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真情30秒》表演的是除夕夜的故事,电信部门为解放军某部干部战士每人提供30秒免费与家人通话。看了这个节目,联想起了当年我当兵的时候只能与家人书信往来的往事,联想到那个发生地震后余震不断的1975年的春节,也令我更加思念刚刚入伍不久的儿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情真意切,引起了我的共鸣。父亲两鬓斑白依然牵挂儿女,母亲患病卧床不起已半年有余……。几天以后,儿子在来信中叙说了看到《常回家看看》以后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心情,流下了同样的热泪。看了这封来信,我的眼睛又湿润了……

二弟在河北打工期间发现肺癌,返回老家在哈治疗。他本来住在乡下,为了方便“化疗”,在县城租居下来。知道他的时日不多了,期间我们便经常相聚,以宽慰其心。两年多后,他撒手人寰了。2018年11月18日,在县殡仪馆火化遗体。当遗体被推往火化间的一刹那,我终于忍不住了,双手掩面大声哭了起来。跟我儿子一般大的老兄弟赶紧将我扶住,恐怕我过度伤心引发高血压……

是啊,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处啊!哪个男儿不是如此呢?哪个伤心的人、动情的人又不是这样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