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

  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

  素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

  明朝更寻去,应道阮郎家。

  这是唐代“十历大才子”之一的李端歌咏霍泉的一首诗,诗中末句的阮郎家喻指环境幽美的仙境世界。

  3月28日下午四点,我们一行四人在阳谷书院李院长带领下,慕名前往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太岳山主峰霍山南麓的广胜寺景区,参观其中的一处景观——霍泉,又名广胜寺泉。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涨七十步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入汾河。又据清道光七年《赵城县志》载:霍泉源出沁源县诸山,流经岳阳县南渗水滩,伏流八十里,至县南霍山下复出。据考,霍泉系岩溶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其次才为变质岩裂隙水侧向补给,泉域面积达1352平方公里。微信图片_20220401171003.jpg

  午后的阳光温暖和煦。在下寺正前方向的几十米处,我们看到一个泉水出露比较集中、且用铁栅栏包围着的大水池,当地人又叫海场。据悉,该池南北长57米、东西宽16米,泉水由池的周围坡积层涌挤而出。据随同的霍泉水管所工作人员介绍,霍泉多年的平均流量为4.03立方/秒,动态稳定,水质良好,且常年不结冰,水温约在14度左右。

  海场四周的泉眼大小约一百多个。在水池的东南角,我们近距离看到,有五股汩汩而出的泉水正在喷玉吐银,浪花似雪,声如琴鸣,工作人员风趣地称其为五朵莲花。只见池壁跟部预留有许许多多的小砖孔,经询问,这是供山体泉水自由渗出的通道。水池的东南角约5米开外,有一个方形水泥盖板,其下乃此处第二大泉眼,又叫小海场,其泉流也从砖孔涌流而出,汇入池中。

  时值春末,池水清澈见底,池底的水草已经泛起嫩绿色,我赶紧求教于《花香鸟语探诗经》的作者——花草植物专家李院长。她仔细端详随波摇摆的水草后,解释说,这种藻饰经常出现在古代建筑的画梁雕栋上,具有防火消灾的寓意;有时也会出现在皇帝身着的龙袍底边的波纹里,表有公正廉洁的含义。

  大家兴致勃勃,欣赏着海场周围的美景。池东依山而建的是一副1997年落成的大型汉白玉九龙壁图,落款有庞国基先生书写的山西名泉四个大字。水池中矗立着几颗粗硕的柏树,树身皆清一色的左扭状。最令人惊异的则是最南端的那颗左扭柏,它的树根深深扎进池壁中,且刚好超出水面,然后又猛地拐了90度直角,再笔直地窜入蓝天,展示出大自然绝美的一面。同行的张教授突然发现池边的橡皮阀上有两只灰黄色小鸟在不停地鸣啾,李院长观察片刻,果断说,那是两只斑鸠鸟。

  池塘的水流出口设在西北和西南两个角上。看着眼前喷涌不止的五个水柱,我们询问这儿的山泉是不是可以直饮?工作人员笑着告诉我们,每个月都会有人来海场取水采样检测的,一方面是测流量大小的,一方面还可以测试菌落指数的。五朵莲花的泉眼处,幽门螺杆菌指标几乎为零,而在同水池的西南角,其幽门螺杆菌指标却已经变到上百了。

  离开海场,我们看到西南角的出水口,一条宽阔的水渠载满清泉顺流而下,工作人员解释说,出来海场,它就汇入南干渠(南霍渠),然后就分赴到南垣各乡镇,最远的是要通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东风渠,源源不断输送到南垣灌区的曲亭水库,解决了当地生产生活缺水的问题。当然,洪洞城里的生活用水也全部来自于这里。大家边走边听,慢慢移步至海场西北角出水口下面的分水亭。

  据悉,早在仰韶文化时,霍泉便为人类所用了。唐代贞观年间,霍泉水已用来浇灌洪洞、赵城两县的农田了,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但是伴随而来的则是连年不休的争水斗殴。《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

  广胜寺分水亭现存两个带帽石碑,碑文《霍泉分水铁栅详》和《霍泉分水铁栅记》,并都盖了牌坊,还建了南北两个门楼,只是北边的稍大一些。其中《霍泉分水铁栅记》载:“霍麓出泉,溉田千顷。唐贞观间,分南北二渠,赵城十之七,洪洞十之三。因分水不均,屡争屡讼。雍正三年乙已夏,创制铁栅,分为十洞,界以墙,南三北七,秋九月起工,四年丙午春告竣,水均民悦。”这就是广胜寺洪三赵七分水亭的真实历史。

  而在晋南一带,却广为流传着一个油锅捞铜钱分水的故事,传说当时赵城县一个年轻的勇敢小伙,飞快地把手伸进油烟翻滚的油锅,捞出七枚铜钱,从此霍泉分水赵七洪三。分水亭北面的好汉庙供奉的就是传说中这位为赵城人民争得七分水的英雄好汉。

  清雍正三年,平阳知府刘登庸主持修建分水亭,用铁柱11根,上下连贯成栅,把水分为十等分,洪三赵七,中间以石坝隔开,栅上有桥,叫平政桥,桥上筑三间卷棚顶凉亭,叫分水亭,目的想从此一劳永逸,永绝争讼。但由于洪洞地势低,水流急,赵城地势高,水流缓,分水也难公平。刘登庸为彻底解决水利争端,恐怕年深日久亭栅损坏,失去凭证,还在亭北的碑阴线刻了霍泉地形、分水亭位置等,以为凭证。直到1954年,洪赵两县合并,才从根本上解决了有史以来的水利争端。

  而南北牌坊,各有对联一副。南坊:分三分七分隔铁栅,水清水秀水成银涛,横批,梅花逊雪;北坊:分列十柱各正经界,水流万年永观波澜,横批:蕤宾徵变。既有讲述当年的分水情景,也有对霍泉水晶莹洁白,声似琴鸣的生动描绘。更为鲜明地揭示出霍泉“分水”的主题。

  古代人民出于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崇拜,把霍泉也尊为霍泉神,并封明应王。并在霍泉旁建水神庙,作为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画,尤以南壁东一幅戏剧壁画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广胜寺文物的第三宝,它是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也是中国神庙戏曲演出图像的唯一铁证。水神庙的明应王殿四壁满布元代壁画,总面积约216.88平方米。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由王彦达、赵国祥等人绘制壁画。壁画内容丰富多彩,除神话故事外,还涉及园林村舍、市井街巷及各式人物,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均很高。

  多少年来,当地已形成习俗。农历三月十八传说是水神的生日,每逢这一天都要在此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会期三天,广胜寺山上山下、水神庙前、霍泉之畔,车马盈门,人山人海,还要在水神庙前院过洞门上的戏台演戏酬神助兴,明应王殿中的戏剧壁画描绘的应该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

  霍泉周边除了建有为油锅里捞钱的壮士建的“好汉宫”,有为解决两县水利争讼而献身的洪赵郭、谷二位知县而修的“郭谷祠”,还有为传说中拱渠开河的猪和争水被打死的水巡建的"猪娃窑",这些建筑虽然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圣僧三杖掇出霍泉水”“南蛮子盗宝”“宝塔喝水”“十支麻糖”等许多故事仍流传至今。

  现在,霍泉作为水利设施和附属建设一起得以开发,都属于洪洞县广胜寺景区(4A)的景观。此次参观,我们从霍泉水利管理中心张建忠主任那里欣喜地获悉,经过霍泉水管中心一年多的挖掘整理,《霍泉国家水利遗产申报书》日前已经出炉,我们期待并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国家级的遗产项目将会荣耀诞生在巍巍霍山脚下,你将为洪洞县广胜寺景区的发展提升更高的品质,注入更大的活力。

  自古以来,灵山秀水的洪洞广胜寺美名远播,誉满海内外。佛教稀世孤本《赵城金藏》、飞虹琉璃宝塔、水神庙元代壁画无疑功不可没。

  而笔者却认为,多少年来,正是霍泉,滋养了中岳翠柏环抱,寺院宽宏伟严;正是霍泉,衬托了飞虹宝塔高耸入云,木鱼和磬钟声悠远。你为中镇霍山注入了太多的灵气,你为槐乡大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你具有完备上善的所有特性,虛静却顺势而上,精进而奋发有为,你有筋骨,有气魄,你穿越了蹉跎历史时空,走进历代人民的心里,多少年来,你演绎了一幕幕历史担当,多少年来,见证了一次次民族大义。霍泉,你才是中华民族的宽广胸怀,你才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

  再见了,霍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