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渭河三号桥南岸西边就是钓鱼台村,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辛(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1065年),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周文王就在这里,拜见了正在垂钓的姜太公,村子因此而得名。远在秦汉时代,渭河南岸钓鱼台位于皇帝狩猎和游览的上林苑之内,古时的渭河水流充沛,大河泱泱,水碧浪青,鸟飞鱼翔,充满着诗意画意。

    《吕氏春秋·首时》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晋代张华《博物志》说:“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太公。出生于公元前1156年,卒于公元前1017年,是我国古代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西周文王、武王时期拜为太师,辅助周武王推翻殷商王朝后,封于齐地(今山东临淄),为齐国的始祖,史称周师齐祖。后世儒家尊为圣人,民间奉为神人。

      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渭水》记载:“丰水出丰溪西,北流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为枝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东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径灵台西,又北至石墩,注于渭。《地说》云:渭水又东,与丰水会于短阴山内。水会,无他高山异峦,所有惟原阜石激而已。水上旧有便门桥,与便门对直,武帝建元三年造。张昌曰:桥在长安西北,茂陵东。如淳曰,去长安四十里。渭水又径太公庙北。庙前有太公碑,文字虢缺,今无可寻”。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北魏以前这里已经有太公庙与太公碑。

1648373081489271.jpg

      【全唐诗】卷四二九中,白居易的“渭上偶钓”描写了在咸阳姜太公垂钓处的自然风光与历史的渊源。

      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   

      偶持一竿竹,悬钓至其傍。

      微风吹钓丝,袅袅十尺长。

      谁知对鱼坐,心在无何乡。

     昔有白头人,亦钓此渭阳。

      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况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

     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

      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

       从“渭上偶钓”可以看出,咸阳钓鱼台在唐朝就是是一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风水宝地。那时渭河水是清的,可以看见河底,也可以看见鱼儿在水中流动。文人墨客确信这是当年姜太公垂钓处,所以纷纷到此随意钓鱼,希望不得志的生涯有所转机,有时一条鱼也钓不到,主要是享受快乐而已。在渭河流经姜太公垂钓处,清澈的水面荡漾,可以看到鲤鱼和鲂鱼在水中游动。渭阳就是咸阳。

      咸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渭河穿城而过,人文积淀深厚,景物名胜众多。明弘治六年(1493年)咸阳知县赵琏君与邑进士将咸阳名胜概括总结为咸阳八景,即渭阳古渡、细柳清风、毕原荒冢、沣水碧波、鱼台晚钓、马跑泉矶、杜邮春草、龙岩翠柏。俟后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咸阳知县李采繁君亦各有赞词。

       一蓑烟雨渭滨秋,

       红蓼白萍景物悠。

       何处钟声风卷浪,

       谁家渔笛夜停舟;

       忘机鸥鹭随时伴,

       有用丝纶任意投。

       却忆当年熊入梦,

       钓台千古尚堪游。

       赞曰:水平绿绿,岸草青青,鸥鹭无心,天水一色。一蓑烟雨,两鬓风霜。野寺钟声,江村渔火。一时把钓,千古垂芳。诗家情趣,正在于此,是为一景。

       鱼台,姜子牙钓鱼的地方。   

       晚钓,即姜子牙月夜泛舟于此且垂钓的意思。

1648373162130549.jpg

      秦都区钓台镇钓鱼台村在今咸阳市西侧,清光绪年间陕西巡抚曾经立了一块高约2米多,宽约0.6米的石碑。碑上刻着“太公垂钓处” 几个楷书大字。

       据1931年(民国二十年)刘安国主持的《重修咸阳县志》所载“钓鱼台,在县西十里,《说苑》:周东海人士吕尚垂钓于此。旧有庙碑。”《说苑》为西汉刘项所撰,可见,早在西汉之前就有太公在此垂钓的传说。民国时期,村西渭河岸上立有石碑,上面镌刻着“太公垂钓处”。石碑旁边有一座庙宇,村民称之为“龙王庙”。龙王庙里供奉着三尊塑像:中间的是龙王,两边的是周文王和姜太公。

        张鸿杰老先生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后,在咸阳渭河三号桥西边南岸姜太公钓鱼处见向南约有6公里的长度曾经是渭河古河道,现在称为曹家滩,最南端处在咸阳,长安,户县的交界处,历史上是原沙河,新河,涝河与渭河的汇交处。时过迁景,沙河无水,新河成为小溪,渭河与涝河的汇交处向西移动了大约5公里左右。

1648373195849576.jpg

       公元2009年6月13日下午,我们一家人在渭河三号桥南岸下车,步行向西穿过钓鱼台村,在村学校的后面,就是当年太公垂钓处。在现渭河南岸外30米处。太公庙朝西,前面是一片荒滩。说明以前渭水在这里是从南向北流向南。 这是是原秦汉时期上林苑的范围,渭河在这里有大片美丽的湿地,湿地可以蓄积洪,调节气候,可作为巨大的暴风雨缓冲器,还是一个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美丽的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家园。经过湿地的净化,过滤,秦汉以前,唐宋时期,渭河水变清。成为一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风水宝地。

       上世纪70年代为了造田,将渭河控制在固定的河道里,古河道以及周围拥有大片的湿地的现在变为良田,河床改道后,太公垂钓处孤零零处在南岸之外。更有甚者,在上世纪石碑被人砸碎,撇到渭河边无人问津了。村民自觉将仅保留下的五块残碑现保留在太公庙内。1961年,有个日本代表团要参观太公垂钓处,村里的一位家住北杜的教师根据记忆,书写“太公垂钓处”几个楷书大字,人们又立了一块和过去大小差不多的青石碑子。原来的碑子是青石的,所幸的是,碑文的字体与原碑十分接近。在文革中又被人推到,村民们为了保护文物自觉捐资重修太公庙,又用水泥地基将石碑加固起来。庙里供奉着三尊塑像:中间的是龙王,两边的是周文王和姜太公,庙的南墙绘有“文王访贤”的彩绘。北墙绘有“太公垂钓”的彩绘,西南角保留着原来的五块残碑。

      公元2013年,钓鱼台村已经全部拆迁,只留下“太公垂钓处”石碑与龙王庙在孤独的思考着什么。让村民们最痛心最愤怒的是,2014年8月1日夜晚,龙王庙和刻有“太公垂钓处”字样的石碑等被人为拆除毁坏。今天钓鱼台村已经拆迁,只在河南原遗址的对岸,修了一个《文王访贤亭》留作纪念.太公垂钓处是历史文化亮点,虽然由于时代变迁,地理变化,但仍在浩瀚的典籍中闪闪发光,被人们永久地记忆着。

      这正是:   

     关中腹地在咸阳

     鱼台晚钓飞熊忙

     上钩只能直中取

     文王求贤拜丞相

     子牙辅助周文武

     文韬武略军事强

     百家宗师耀千古

     历史文化氤氲长  

1648373267469907.jpg

       民间传说:三千多年前,姜太公钓鱼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也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别人见他这样,就劝他说,你这样是钓不到鱼的。太公举了举钓竿,说“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传到了文王那里。文王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文王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文王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去请,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被文王拜为太师,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来源此典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