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到本文时,也许你会不时展开认同、会心的微笑,也许还会遐想:如果我或者我的孩子遇到这样的老师该多好。其实,我也确实是这么想的,我也听到许多学生曾经说过:在大学里遇到陆老师是我们的幸运。陆老师是谁?我很乐意告诉你,她是我的好同事好朋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晓华。

  陆晓华老师是北京大学老五届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四川攀枝花工作。改革开放初期,原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的院长、教育家朱九思先生要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需要引进多方面的人才。陆老师与她的先生正是那时候作为人才引进到华中工学院工作的。为加强理科的学科发展,80年代中期,我的先生也从武汉大学化学系作为人才引进到华中工学院化学系任教,并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组长。我们和陆老师就成了化学系的同事和朋友。

  我第一次见到陆老师是在新学期的职工大会上。她似乎比我年长一点,身高与我相仿,黑色的短发,端正的五官,略显精廋的身材,配一身休闲套装,给人感觉蛮精气神。全化学系那么多老师,为何我首先只关注了陆老师呢?我自问自答:她的气质与众不同,我与她有眼缘。

   

  一、用智慧影响身边的人

  能够影响你一生的人,也许是平凡的她(他),也许是你的父亲或母亲,也许是你落难时拉你一把的人,也许是一本书……因为他们总有不平凡之处,总有长于众人之处。当你遇到在某个方面影响你的人时,你会因某件事,某段经历终生难忘,也许会下意识改变自己,这或许会改变你的人生。遇到这样的人便是你的幸运,值得你感恩。

   (1) 她影响了我

  我刚到化学系,被分配在普通化学教研室工作。既然在教学岗位上,就不能误人子弟,这是老师的本分。但说实话,化学专业对我而言是半路出家的,为了不拖教学后腿,为了对得起学生和自己,我便恶补化学知识: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我便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生活,与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坐在同一个教室,总是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聆听老师的课。我认真做笔记,交作业,还参加考试。“超龄老学生”被年轻学生看作是另类。尤其是走进我先生的课堂,成了他的学生,却被学生称师母,让我感觉特别羞愧。但是我仍然坚持学完了这些课程。为今后能胜任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被调到分析化学教研室后,成了与陆晓华老师共事的同事和朋友。90年代,大学每周四下午还延续着政治学习的制度。各教研室分别进行学习与讨论。因此让我很快了解到陆老师是个知识面广,专业性能力强的老师,她的谈吐总让人觉得表达清晰,重点突出,挺有逻辑性。我只在心里暗想:她鹤立鸡群。她在化学系曾经当过英文版的《分子科学学报》的编辑,当过本科生的《分析化学》、《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关于开设《计算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课程。那时,计算机只是刚刚兴起的新学科,除了计算机专业老师外,其他老师几乎都要扫“机盲”。陆老师先人一步,自学计算机知识,及时对学生开设了一门崭新的课程,这在当时传为佳话。

  她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因此有些学生慕名选择陆老师指导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为了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陆老师乐此不疲,利用业余时间指导他们,学生受益匪浅。课外活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陆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精选实验内容,编写英语实验教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入的精力很多,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负责承担了这项重任,为本科生的分析化学教学上台阶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一同进行了这项改革,经过大家努力,其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教学研究成果奖。

  我的进步与陆老师的关心,指导以及给予许多锻炼的机会是分不开的。

  首先她安排我给专科班的学生上《分析化学实验》课。后来又安排我本科生上《分析化学实验》课,采用新编的英文教材。我学习陆老师严格的教学风格,使得《分析化学实验》课同样也受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此后,我配合她指导毕业生论文的辅助工作,指导一位姓杨的专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专科生的基础不如本科生,指导论文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陆老师从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开题报告、实验进度检查、论文撰写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认真细致指导。在论文答辩时,评委老师们给予了好评。学生毕业后给我来信说:“非常感谢在毕业论文阶段遇到陆老师和您,让我学到许多课本里没有的知识,使我有信心去面对新阶段的工作与生活。”

  我知道自己以前做事是属于比较细致但速度较慢的那种人。知青下乡时插秧、割麦子都不如别人快。90年代曾多次参加批改“成人高考化学试卷”,其要求严格,不得有错,还得快速,我仍然不是最快的那个人。种种类似情况,我心存纠结,又不想落后于人。于是在与陆老师共事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她是如何做到工作效率很高的。原来她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理清思路,统筹安排,有条不紊,从不拖泥带水。于是我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训练自己,首先思考要干什么,该怎么做,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如何统筹安排,如何让自己提高效率,整个人的内在思维与行动调动起来了。习惯后,我也渐渐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陆老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以及负责态度,让我常想起陆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做任何事都得尽力,要留下坚实的脚印,走稳每一步的脚印,就是自己人生的轨迹。”这也许是她自己的格言,但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几十年来,这朴实无华的语言已经刻在我的脑海里,我也一直在履行自己的承诺:每一步脚踏实地,不负时光。

  2000年,学校建设环境学科系,陆老师作为创始人调往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任教并兼任系副主任。此前,我与她同事15年,她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在做人做事风格上,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无不心存感激。 

mmexport1647671111079.jpg  (2)培养弟子 成就事业

  应该说陆老师的许多弟子都是幸运的。因为在陆老师课题组,每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都是她精心培养的学子,是她的爱徒。她无不倾其智慧因材施教,尽可能发挥他们各自的所长,走适合自己的路,逐步成就自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足以证明因材施教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培养人才的好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一个又高又廋的学生名叫杨海,他有心要读陆老师的研究生,陆老师敏锐地发现他动手能力很强。因此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尽可能发挥其所长。于是拟定把某种分析测试的化学方法,用仪器形式达到分析测试的结果。这是一项既复杂又有难度还跨学科的创造性工程。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支持。于是陆老师与他的先生一起给予了学生极大支持和帮助。师生一同克服了实践中遇到的许多技术难题和困难,最终制造出了一台便携式的分析测试仪。现场试验,很受欢迎。这对杨海同学的自信有着深刻影响。有特长的学生最适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二、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百名,不乏优秀学生,成绩斐然。

  阿里来自苏丹的留学生,不通汉语,陆老师用英文与他交流并传授知识,指导他科学实验,尽可能为减少他语言障碍带来的学习困难,使他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

  张礼知1972年生,陆老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张礼知已经是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副院长、环境与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如此多的光环集于一身,由此可知师生二人并不平凡。

  袁松虎从本科毕业论文、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均是陆老师的学生,也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

  还有一位长得蛮清秀的女生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所所长林莉,曾在陆老师指导下完成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2010年毕业后到长江科学院工作,今年还不到40岁。2022年“三八节”入选武汉市2021年“新时代巾帼英雄”。她主要从事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科研工作,入选水利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长江水利委员会“青年科技英才”和“十大杰出青年”,担任湖北省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无疑,她也是陆老师的骄傲!

mmexport1647528052029.jpg  此外还有很多学生在不同岗位发热发光。

  他们是:中南民族大学的副校长杜冬云,浙江某高校的副校长周珊,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及学院党委记王琳玲,还有副院长吴晓晖等都是陆老师的研究生。这样有为的学生还有很多,暂不一一枚举。

在此说说王琳玲。那年头毕业生找一份事业单位工作不容易。王琳玲硕士毕业后被西南林业大学录用,她挺开心。陆老师非常了解她,人聪明,性格活泼开朗,是个可塑之才,如果离开了华中科技大学有些可惜。于是陆老师像朋友一样与她交流自己的想法。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一次人生十字路口的点拨,立即让琳玲心胸豁然开朗,让还未踏上社会的她懂得在关键时刻,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多么重要,也明白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有大的目标,趁年轻还要继续深造,打下更深厚更坚实的基础,今后的路才能走得更远。于是她决定留在华中大。留下来,谈何容易。陆老师为此特地向校长打报告,为培养人才将自己的研究生留校。批准后,琳琳一路走来,晋升为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及学院党委书记。她说:“当初没有陆老师点拨,没有选择留校,就没有今天的我。”

  陆老师一个平凡的教师,用她的学识,她的奉献精神,执着地敬业于教育事业,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优秀人才。实在令人交口称赞!

  每个毕业季,陆老师和她的硕士生聚会,陆老师都会叫我去参加。总能听到陆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些离别赠言:“你们毕业了,即将迈入新的人生阶段,意味着已经有能力掌控走在时间里的每个节点,不要忘了善于学习和发扬团队精神,有必要仔细感受每一次面对的所有经历,有所反思,这才是你们最实际、最美好、最个人、最真实、也是别人无法取代的生活方式。为国家多做奉献是你们的担当。”

  这些入心的嘱咐植入学生们还有我的心中,像水滴入湖面泛出的涟漪在心中荡漾。还有很多……

  每当老同事们小聚时,总能听到老同事们羡慕说:陆老师,你不仅桃李满天下,优秀精英与人才也令人夸。佩服你呀!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把孩子们教育成国家有用之才,你功不可没。你是教育战线的佼佼者。学生遇到你和幸运。

  陆老师微笑着淡淡地说:“学生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自身的努力。我只是尽到教师的本分,在研究生期间给他们创造条件,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我从不保守。像我的老师教我那样,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她还坦言:“不过,每当听到学生说没有陆老师,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成就。我感到蛮欣慰,也很知足。”

       她是一个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吸取精神营养的人,一个共产党员始终把自己有限的光照亮身边的人。

    

 三、成果累累

  陆老师对新事物有敏锐的感知。科研工作中,喜欢选择创新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例如在2000年左右国内还很少有食品安全和水质快速检测技术,陆老师带领研究生一起研究开发相关技术和仪器,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项目经费支持,并由企业实现产业化。技术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灾区水体污染监测。她是国内最早从事工业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承担多个国家科研项目,化工企业和矿山有机氯和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课题,同时培养了很多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目前这些学生都成为高校、研究所和土壤修复企业的技术骨干。

  陆老师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多次获得全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为国家教育事业做出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贡献。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百名,有2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15余名毕业生晋升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有很多学生是不同岗位的研究员、教授级高工以及企业高管。

  她的科研成果累累。以第一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4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国内外科研论文近300篇,其中国外的50多篇。 

  由于她我的教学和学术成就,曾担任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环境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

  她喜欢独立思考、不爱人云亦云、工作计划性好、执行力强、办事雷厉风行、不把精力浪费在人际关系的周旋上、专心致志教书、做科研、培养学生。因此使她在同样的环境和时间里取得了更多成果。

  这是陆老师心血、智慧、执着、敬业精神的结晶,是为祖国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她正如杨绛先生说的:“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1647674207930648.jpg       总之,陆老师心中装着满满的爱,爱生活、爱事业、爱学生、爱奉献、爱执着的精神、爱挑战自己、爱有价值的灵魂、爱反思、爱用自己有限的光照亮他人。她兴趣广泛,也爱书画,爱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能做一手好吃的饭菜,时常在家款待他的学生与同事,其乐无穷。她还爱诗与远方,去过40个国家旅游,也游过祖国许许多多的风景名胜,如今她常住上海,享受天伦之乐,心不老,和小孙女一起弹琴、打球、做奥数题。她始终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让生活充满阳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