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届耄耋的老铁道兵回首往事,青春的记忆,是幸福的痛。偶然,打开尘封的柜子,拾起一本本久违的连队和军校读书笔记,端详起来,青春的记忆,便跳了出来。没有想到,从戎新兵的我,曾经那样努力过。此时我所能感受到的,不再是自己的笃学执着,反而为自己的笃学执着而骄傲。“好脑筋,赶不上烂笔头”,我想到的更多的是青春记忆,那些在部队学习专业的课堂笔记,带给我幸福的痛楚和快乐的记忆。

翻开泛黄的笔记本,又回到在大兴安岭筑路的青葱岁月,在那极端天气无法在寒极大兴安岭室外施工,连队就见缝插针地组织在连部大军帐里学习,学军事、学施工、学看图、上技术课,每人自带马扎,席地而坐,由连长、指导员、技术员和请来的师团工程师们讲课,铁道兵史、铁路施工手册篇章、木工、铁工、混凝土、桥梁架设、涵洞掘进、施工机械、线隧工程原理的教材和教案,密密麻麻,划满了很多的未知,书写了很多的思考,在这些探索铁道修建未知世界的艰辛和酸楚里,走过了多年重回课堂的美好感情。

  猛然发现,解放军是座大学校,铁道兵更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是一支与时俱进的技术兵种,当兵数年即便不提干,也可以学习技术,术有专攻,一技在身,以后退役回乡不会发愁没有养家糊口的本领,想到自己和最初的自己好像有了偏离,我还是曾经的那个雄心报国的青年吗?我的初心又去了哪里?

初入军营,除了红宝书《毛选》,还得到《铁道兵史话》,那是铁道兵战士人手一册的读本。这本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军总政治部要求001db9oOzy7jAsJ3idA4a&690.jpg各军兵种编撰的《军事常识丛书》之一种,《铁道兵》卷由时任《铁道兵》报编辑的高光文先生编写。

  高光文,辽宁省西丰县人,1930年8月出生,1948年9月加入铁道纵队(铁道兵前身),一直在《铁道兵》报社从事编辑工作,80年代之后调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任政治教研室主任。我这时早已离开母校。而他的儿子此时却在我们报社当记者编辑。他离休在石家庄警备区干休所休养,前些年已经故去。

《铁道兵》小册子1.5万字,内有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数十幅插图,分7个章节:“战场上出现了铁道兵、铁路运输和现代化战争、铁道线上的斗争、铁道兵的性能和任务、铁道兵的技术和技术装备、铁道兵走过了光荣的战斗道路、铁道兵将成为一支更坚强的铁道技术部队”。

全书介绍铁道兵的性质、任务,以及在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图书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连播,连队组织晚上点名后收听;《解放军报》也曾选载了部分篇章,对于讴歌铁道兵的功勋、扩大铁道兵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的老“铁道兵”,大多过上离退休生活,有闲暇时间,浏览“铁道兵”这样的通俗读物,熟悉为之效力、钟情了一生的铁道兵历史,适逢其时。今日基建劲旅中国铁建的源头是铁道兵,拥有军旅生涯的老“铁道兵”日渐减少,今天“中铁建”绝大多数员工——数十万之多,对铁道兵的前世今生知之甚少,传承铁道兵精神需要从普及铁道兵“常识”开始。向高光文老前辈致谢!

  那时,从“兵史”上了解了铁道兵。一九四八年夏天,全国就要举行大反攻的时候,在东北解放区战场上,出现了一支新型的兵种部队。这支部队和别的部队不同,它既不用步枪、手榴弹同敌人作战,也不用坦克、大炮向敌人冲击,它的作战方式是:抢修铁路,架设桥梁;保证战区铁路畅通无阻,支援前线作战获得胜利。这支部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一出现在战场上,就有力地配合了东北野战兵团的作战。当时,东北绝大部分地区都解放了,残余的国民党军队,像乌龟一样,缩进了沈阳、长春、锦州等几个大城市里。为了迅速解放全东北,配合全国的大反攻,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正准备对敌人发动大规模的围歼战和攻坚战。

  就在这时,刚刚成立起来的铁道兵部队接到命令,要很快地把通往锦州的铁路修好。锦州是东北的门户,首先解放锦州,就会把国民党军队增援和后撤的主要道路截断,便于我军全部歼灭残余的敌人。铁道兵部队接到命令以后,一面克服严寒和缺乏器材的困难,一面跟敌人飞机的轰炸作斗争。他们在上级规定的期限以内,把这段铁路修好了。我们野战大军就坐着火车迅速地开到前线,来了个“出敌不意”很快就把锦州解放了。

接着,辽沈战役全面开始,不到一个月,我们部队就把全东北都解放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修好了这段铁路,不仅直接支援了解放锦州的战役,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个的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期间,在铁道兵修好的铁路上,共运送了19561辆车箱军火和部队,给了前线作战部队很大的帮助,因而铁道兵部队受到了东北野战军首长的嘉奖。

从那时候起,年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就在“大军打到那里,就把铁路修到那里”的口号下,紧紧地跟随着各路解放大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进行战时铁路抢修工作,直到取得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战时抢修和平时的修建铁路,铁道兵曾经走过了由粗放到精细、由靠体力拼搏转向科技助力的变迁,作为一员铁道兵,每一条铁路通车之后,都想去研究藏在背后的美,了解它的新技术、新效能,甚至每一个技术参数,都要精于计算,正如毛主席给铁道兵的题词:“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

回首往事,连队技术课上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用木匠划线的手法,拙劣地画曲线的经历,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世界变得真快啊!再300.jpg看看当下的教学PPT,感觉随时间流走的,不只是科技带给我们的距离,更有师生间最本真的情谊。

  我是喜欢动笔的士兵,老师就是首长,也是要毕恭毕敬的言听计从。那时基层连队有技术员,师、团有工程师、总工程师,铁道兵总部的总工程师是军级首长,甚或副兵团级首长。那时没有电脑,传统得近乎迂腐,课堂上没有动画演示,没有视频音频,只能用自己笨拙的笔去记录,留下铁路施工技术的一些破碎的记忆。那些看似潦草的笔记,一半文字,一半草图,还有数字、符号、图形,也许是技术员教官在小黑板上划过的美丽曲线吧,如果说得更好一点,可能都是打开我对铁路建设施工未知世界的钥匙呢。

  有一个字——“砼”,屡屡在基层连队施工文件图纸中呈现,我虽是高中毕业生,也实在不明其意,不知其音。在课间休息时硬着头皮去请教授课的张工。老师竟然一点不摆架子,亲切地告诉我,这个字读“tong”,是“混凝土”的工程专用符号。从前的书本和字典都没有这个字。是混凝土(水泥)进入中国以后才出现的特殊字。水泥翻译原来叫“士敏土”,混凝土的外号叫“人工石头”,后来中国工程师便把“人工石头”合成这个工程专用新汉字——“砼”。

张工还引申说,“想想看,我们铁道兵的事业不就是“砼”的事业吗?舖“砼”为路,架“砼”为桥的事业。”

  一个奇妙的“砼”字,使我此生认识了张工,一位我最尊敬的“一字之师”。一个鲜红的“砼”字,成了伴随我铁道兵生涯不可或缺的精神高标。一个大凡当过铁道兵的人,都有一种坚韧的“砼”性,都是用特殊“砼”材料锻造成的铁兵。

    60年代末铁道兵学院院长屈张

   铁道兵著名桥梁专家屈张曾任铁道兵学院院长,朝鲜战争爆发后,屈张随部队入朝作战。曾到铁原最前线一带工作并参加了京义线南段至开城的线路桥梁侦查、抢修工作。因不畏艰难困苦、表现突出,圆满完成任务,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被授予朝鲜国旗勋章。回国后,长期从事铁路建设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桥梁设计、施工组织和桥梁抢修等方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新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石家庄铁道兵学院主管教学的训练部副部长是简群,我是就读于工程系桥梁专业十五班的一名普通学员,640潘田.jpg当时他不认识我,但我知道他是管理老师的老师,自然也是我尊敬的师长。70年代初期,简群从西南铁路指挥部副参谋长位置率兵征战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屡立战功,将铁路从青海西宁修至格尔木,他无疑是知识分子成长起来的铁建专家。

  铁道兵的总工程师、副总参谋长潘田1953年出任石家庄铁道兵学院的副院长兼训练部长。他在学院主持教学工作,经历了学院的创建期、发展期,使学院由一个只有几百学员、单纯干部培训的学校,发展壮大成为有数千学员的省军级全国全军重点高校。这里面凝聚着他的心血,他是铁道兵学院当之无愧的建校功臣。

                                                             铁道兵副总参谋长、总工程师潘田在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右一)

   “建章立制管理硬,科研技术力倍增。万里铁路汽笛唱,老总一笑慰平生。”1963年,潘田调铁道兵司令部任副参谋长兼总工程师。从此,他就一直是我们铁道兵的技术“老总”。在鹰厦、黎湛、成昆、襄渝、青藏、南疆和京通等多条铁路建设中,他从制定部署、协调关系、到组织指挥和工程技术管理,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组织领导才能,在铁道兵的兵种建设、技术建设、干部培养及重大技术决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毕生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他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铁道卷”,是众所公认、当之无愧的。20年了,潘老总没有走,他活在千千万万铁道兵战士的心里,活在千山万壑的铁道线上。

  那些青春求知的快乐和痛楚,是多么美好的记忆。偶然拾起一片,也会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时刻懂得,我,本应该是铁道兵中一名铁建工程技术人员。

关注着铁道兵学堂,漫漫70多年了,铁道兵用科技之光点亮和完善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从战场到和平年代,从普铁到高铁,从抗美援朝到抗美援越,从改革开放到一带一路,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今天中铁建的施工条件和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极大地刷新着我们的认知。铁道兵一代一代的技术专家们殚精竭虑报国为民,怀念他们,你将更幸福;赓续他们,警醒自己,您将更成功;用新的视角面对人生,感受生命的同频共振;亦或完全与无知愚昧对抗,在对立中锻造自己不屈的灵魂!

致敬铁道兵大学堂,致敬中国铁建的工程技术人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