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轻声吟诵起“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时,心中总是充满了欢喜。你想啊,院子里、池塘边,梨花和柳絮都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之中。微风吹来,梨花摇曳,柳条轻拂,飞絮蒙回,这该是怎样的境界啊!此时,诸如清幽、缠绵、朦胧这样的形容词,瞬间,珠玉般,脱口而出。

  “梨花院落”,加上“柳絮池塘”,的确令人神往,如果再配上“溶溶月”和“淡淡风”,那就更富有情趣了,俨然一副春天最美的模样。

  春天,是美的,尤其在江南,在古安成的社下。此处,不仅有梨花,也有李花、桃花、豌豆花、蚕豆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和绿植,那些院落、池塘、阡陌,顿时,便因此鲜活了起来。

  印象中的社下,很小,也就十几户人家吧。但小得精致。后枕小山,前拥小河在山河之间安卧,舒适、妥帖。房前屋后,栽桃种李;河畔山麓,杨柳香樟。夜半风吹,朝阳破晓,华美的春天,便蓦地立在了面前,活脱脱的,一个俏美人。

  社下,住着蜜湖刘氏,元末明初时,从莲花的南溪迁来,迄今有四百余年了。社下之名,缘何而来?有何涵义?一直是我心中亟待打开的疑问,虽多方就教于村夫野老,然而终无所获。

  然后,我穷搜典籍,披沙沥金,终有所悟。原来,“社”的原始形态是一堆封土,其本义是土地之神——社神。后来,祭土地神的地方亦称“社”,即社庙。周代规制,每二十五家就要立一个社庙,故而“社”也引申为一种基层行政单位。于是,我大胆推测,“社下”的后山,应该有社庙,故而以庙名村。

  “祖上先前也阔过”,这是鲁迅先生笔下人物阿Q的口头禅。在阿Q的眼里,大概他的祖先可能的确阔过。我这里就套用一下阿Q的这句话,社下人的祖上,或许先前也阔过。

  有进士牌坊为证。据说,牌坊立于村口,青石材质,上书“进士坊”,甚是宏伟。牌坊是万历帝为刘孔当赐建的,可惜,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牌坊最终被拆毁了。

  有“翰林第”为证。说是“第”,其实,就是一平房,但它的青砖黛瓦和飞檐斗拱,却分明彰显着不凡。门额上书“一代翰林”,大门悬楹联“创识仁书院化民成俗,弘阳明心学知行合一”,黑底鎏金,字体遒劲。

  有村旁的“母子樟”为证。相传,少年刘孔当,前往上西乡(今属莲花)求学,他母亲在村旁山脚下,植下一株香樟,希冀孔当学成后,能永葆初心,品德如樟。斯人已逝去,香樟犹存,只是枝干之上,又生小樟,一老一小,四目相对,宛若母子交谈,很是亲切。

  有寨上的沟渠为证。刘孔当在京城做官,却时刻不忘家乡。社下村前,原本无河,如遇干旱,村民歉收,苦不堪言。同时,他信奉“泸水漅狮脚,代代穿朝靴”,想为村庄改命。于是,孔当组织村民,开挖沟渠,将泸水引入。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

  刘孔当是社下人的骄傲。少年时,他负笈远行,前往石城洞求学。1591年,作为孝廉的他,与刘元卿、周惟中一道,倡办识仁书院。同时,又在家族宗祠,聚众讲学,教化族人。1592年,他以二甲第二名的成绩高中进士,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庶吉士等官职,于1605年夏,卒于京城任上,享年四十有八。

  为官十四载,他两袖清风,有“囊无一钱”的清誉;他宽容敦厚,有“三犯而三不校”的佳话;他勉于学问,有《海镜心篇》等文字千古流芳。

  三月的社下,春意正浓。漫步于柏油小径,徘徊于荷花池旁,流连于垂钓园畔,屋舍俨然、阡陌齐整、绿野欢歌,好一处美丽乡村!

  忽然,一首《听闻远方有你》,妙音袅袅,飘荡在院落上空,我的心不禁有所触动。是啊,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走过你走过的路,这就是与先贤的相拥和相逄!

  啊,安成院落,幸福的院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