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农村和城市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道路和土草房。

  城里的大街上,大多是平光光的马路,农村的马拉大车走在上面,也显得格外顺畅。在我的老家农村,乡间土路总是以沉默的方式,安静地躺在村庄与村庄之间,它蜿蜒瘦长的身体,是乡村一道淳朴而真实的风景。乡间土路,是印在我们有关乡村的特别记忆,那时我的老家农村的土路,曲曲弯弯,凹凸不平。土路中间都有两道很深的车辙,赶车的把式,就叫它“车辙沟”。大概从秦始皇发布“车同轨”的号令之后,这车辄的宽度,都是一样的,无论走多远,车轱辘顺着车辙沟里走,都不会离开车辙。这样的车辙,没人知道它存在多少年代了?我估计大概有两千多年吧。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老家靠近村里边上,也有一条公路,这条公路是通往县城和邻近尚志和方正县的惟一沙石公路,老家的人都管这条路叫大“官道”,这条公路是老家惟一能走汽车的路。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故乡的土路,实在是糟糕透了,一是除了特窄,中间的车辙沟,人能走的就是车辙两边的土埂子,窄的路段,不足半米,人的两只脚,一个人走在上面还算勉强,要是一对情侣并肩而行,那可就要歪歪斜斜地磕磕碰碰了。一不留神就会踏进车道沟里,不小心就会崴了脚,或摔个跟头,要是骑着自行车走在上面,也要有一定的技术。如果汽车到此,简直就是望路兴叹,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别说开车走在这样的路上,如果真的开进去怕是很难再开出来了。

  有句俗语说:“路上道直,人不走。”说的很对,直到今天,也跟难见到那条道路真正的笔直,特别是是农家的土路,弯子总是绕得七扭八歪,多绕几个圈圈,成了“弯弯绕”,也很常见,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凡是这样的农村土路,都是人们看着自然地理环境,长期行走出来的自然土路。最恼人的是高低不平,虽然在老家地面,连个山包子都没有,都是平平坦坦,一马平川。可路上要经过一些沙坨子,土岗子、坟圈子、树林子、水洼子等等。这可都是非绕不可的障碍,到了这些地方,上坡难,下坡也难。上坡时,赶车的把式,要抖擞精神,甩起拴着红缨的大鞭子。不停地大声吆喝着,大车才能吱吱扭扭地趴上坡去。下坡时,车把式要紧拉缰绳,搞不好,车子顶上了马屁股,马要是惊了,可就不得了。过去,有一部叫《青松岭》的电影,说的就是这个情景。无论上坡下坡,人坐在车上,总是担惊受怕的。身体被颠簸得左摇右晃,时而发出一阵阵惊叫声,也是很常见的事。那时的土路,实在是弊端种种,不敢恭维呀!

  老家的土路,最怕夏天的大雨和连雨天,土路没有路基,有时比两旁的庄稼地还要低。要是连雨天,土路就成了泥泞一片。要是大车走进去,那就真是寸步难行了,人走进去,两只脚也会陷进车道沟里,难以自拔。要让大水把土路冲垮了,那可真的麻烦了,在生产队领导的安排下,组织社员们行动起来,凭着集体的“团队精神”,要花费好一番力气。经过十天半月的努力,才能把道路修通,这样的记忆,在我心中经久不衰,简直不堪回首,使我至今难忘。即便是雨后的土路上车辙里的水,一时半会儿都不会干涸,因为车辙很深,所以存的雨水很多,当人和车走在路上时那是很艰难的。 

  如若和城里的柏油马路相比,老家的土路确实有太多的缺憾与不足。但在那个历史时期,它可是农家绝对不可缺少的彩带宝物。老家的土路我留下了恁多美好的记忆,尽管今日的农村再也难得寻觅到它的身影,但它在我心中,它的不凡气度和贡献,经常在我的脑海中重演,至今难以驱除。在那个年代,老家的土路就是当时的村屯里所必须的路,而且也是村屯之间互相串联的必经之路,也是村屯相互沟通的纽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通往田间耕种和收割的小路,也有通往野外的小路,这些路都是人们去野外作业时走的小路。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原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老家的土路,也确实是前辈几代几十代的乡民用脚掌走出来的。这弯曲的乡间土路分明代表着古代传承下来的乡村文化,它可不像当今的高速公路那样,为了路面直溜,横冲直撞,无所顾忌,不算成本,不计后果。而乡村土路似乎有着慈善家的温情,它特别珍惜人类的劳动成果,文明成果。碰到庄稼地,绕着过去,碰到田园,树木,古迹、庙宇,也一样绕过去。农村的路,对土地上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地谨慎、敬畏、爱惜和呵护。老家的土路给我的记忆中留下了特别深刻印象,也是我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走过无数次心灵之路。

  我二十岁那年离开了老家,去了军营来到了城市,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城里面的油漆马路,和老家的土路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退伍后我也再没有回到老家那个村子,留在县城里参加了工作,县城里面路毕竟还是比老家乡村的土路好许多的。我住进城里住三十多年,开始县城里路也只是沙石路,一九八五年,县城里的两条主要街道才修上了水泥路面。再后来都被油漆路面所替代,也许住惯了、每天出门走的都是平坦的柏油路,汽车轮子一转,就把我送到要去的地方。脚板接触不到泥土,身子就接不上地气,人的心就发虚、发软,老家的泥土路再也没有走过。当然,老家的土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被水泥路面所替代。

  近些年里,道路发展很快,从老家到县城的路都被宽阔的水泥路面所代替了,想看看原来的“车辙沟”,也许就像是今天到和田去找“和田玉”一样的罕见了。我的老家到县城里,坐着自家的小车三十多公里的路也就是半个小时多点,早先的沙石公路,坐汽车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有一年,我回到老家想去寻找一下走车辙的老土路,寻找好一会儿,果然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我老家的东河套田地间,我终于看到了大约一公里的土路!这一段短短的土路,实在难得,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以自己独特风格,固执地坚守着乡村的土地。豪迈地呈现在我的视野里,回想到当年土路繁忙热闹的情景:春天,一辆辆牛车、马车、小推车,往田野里送粪;夏天,土路上走过来的,是光着脚板,下地插秧的青年男女;秋天,装满小山包一样的高梁、谷子、水稻的大车,伴随着:”嘚儿驾”的吆喝声,轰轰隆隆地从土路上走过。可是这段土路上,我始终没有找到我所记忆的那样很深的“老车辙沟”,因为老家那里也根本就没有马牛车走动了。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的冬天的车马,也要走过土路赶集,卖粮食、拉柴和拉庄稼等等,在那个年代,尽管生活艰苦,土路坎坷,也会时时听到欢声笑语。那是发自内心的丰收喜悦,特别是没有实行合作化之前,收货单全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怎会不乐呵呵、喜洋洋、乐滋滋的呢?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今日这些难忘的回忆。我又漫步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土路上,看着这段土路,好像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感到亲切而自然,这是我心中久违的感觉。土路上的所有,包括路中的坑洼、路边的花草树木,似乎都有生命的活力,让我觉得神清气爽,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是安静的,祥和的,悠悠然立马消失了市井中的浮躁。心中荡起的是阵阵怡然自得的涟漪。时过境迁,时光流转,光洁开阔的柏油路已经把更多的村庄连在了一起,也把土路扫荡的几乎绝迹。若不是下心思寻找,能见到土路确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大事了。

  如今的乡村文化早已有了新的理念,乡村的水泥公路早已替代了土路,我的老家早已经开通了省级二级路面,最近又开工兴建了国道铁科高速公路。新修的高速公路,几乎通向每一个村落,甚至每一户农家。我个人认为,高速公路代表了现代人在大地上行走的快捷,但也不能一笔抹杀这,匍匐在田野里蜿蜒曲折的乡间土路上,代表着那一个时代的文明。有人说:“城市坚硬的柏油路,皮鞋敲击路面生硬的咔咔声,终日搅乱了我的心思。只有回到乡村,走上土路,心灵便找到了慰藉,”我走在乡村土路上,也显得这土路的确朴实可爱,也让我感到农家生活的真实和生动。如今,我的乡亲们正在加快步伐,走向现代化,家家都有小汽车。农村逐渐走向城市化的步伐,其势头绝对是不可阻挡的,乡间土路的消亡,也是历史的必然。虽然土路已经少见了,但农家的朴素的生活依然在传承着。

  “城中桃李愁风雨,纯在气头荠菜花”。乡间阡陌纵横的公路网,也正在仿佛编织着一幅幅春天的图画,老家的人们也正在高歌《春天的故事》,迈着富裕的步伐,沿着高速公路阔步向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