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里村的虎年春节,在锣鼓喧天的喜庆声中拉开了序幕。听着熟悉的锣鼓声,我和老伴吃完饭就走出了家门。好多年没在村里过年了,感觉什么都很亲切,走在乡村马路上,遇到许多熟悉的人,大家相互打着招呼,一起走向目的地:村中小广场。
村中心广场上,几乎全村的人都聚集在这里了。守着家的老人、回家过年的青年,吃完饺子后,聚集在村中心广场,开始了虎年的锣鼓表演。他们脸上笑着,手中的鼓锤翻飞着,冲天的锣鼓声就响彻在村子上空了。打鼓的老人,拿出几十年的表演经验,左一步右一步,走出了他不服输的花样。敲锣的青年,前一步后一步,走出了年轻人的虎虎生气。
柴里村位于黄土高原,这里的冬天满眼是萧条的土色,单一乏味。大年初一的早晨,村里却色彩斑斓,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
守着家园的老人,洗去了一冬天的疲劳,此刻,正穿着整洁的衣衫,围坐在村中心广场,一边说着儿女的工作,说着村子的变化,一边笑嘻嘻的看着身边跑来跑去的孩子。在他们的脸上,你能看到历经世事后的知足和安宁。
那些离开学校的孩子们,放下了沉甸甸的书包,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他们本真的面貌彻底显露出来了,他们跑着笑着,互相追逐着,无忧无虑的穿梭在广场上。追逐的孩子摔倒了,被追的孩子赶紧返回来拉起他,帮他拍拍身上的土,继续追赶;有两个孩子打斗了,马上有人拉开了他俩,刚刚还互不相让的孩子,脸上还挂着眼泪的孩子,就一下子和好如初,又开始了他们的游戏。孩子们的嬉闹追逐,让整个村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有孩子,家庭就充满生机;有孩子,村子就充满活力;有孩子,我们就有未来;有孩子,国家就有希望。
此刻,离小广场不远的村小学校,静静的晒着虎年的第一缕阳光,校门口的对联,还是几十年前我上小学时的内容,“国家兴旺视教育,民智开通须读书”,对联是柴里创办学校时的黑老师所写,几十年来,没有取掉也没有更换,这足以说明柴里人对读书识字的重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柴里小学是柴里人培养子弟的摇篮,也是柴里孩子的起跑点,几十年来,已经有好几百人走出学校,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四邻八乡口中“上了柴里坡,秀才比率多”的俗语,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这一事实。
学校旁边是村委会办公室,门口的对联写着:“政务公开为人民,党内民主谋发展”。办公室内靠墙陈设着一大排书柜,各种书籍整齐有序的排列着,有党员必读的政治书籍,有农民喜欢的种植养殖书籍。墙上悬挂的是柴里发展的近期规划和远期蓝图。如果说学校是柴里村人才培养的摇篮,那么村委会就是柴里人奔小康的指挥部。
家有家训,村有村规,我说的“规”是规划,是柴里的近期发展计划。柴里村的当家人、八零后小伙子韩峰,有魄力有思想,他和那些年轻的干部们,有理想有闯劲儿,他们团结一致,目标一致,他们想要跟柴里人一起,把自己的家园建成土门镇最美丽的村子,最富裕的村子。扶贫样板房解决了贫困户清虎的住房问题;与邻村领导协商解决了多年浇地难的问题;小广场的修建,解决了老年人活动没有场地的难题;村南村北的道路扩建,使大家出行更加方便。一件又一件的事例,足以说明村委领导急民众所急想民众所想,说明他们心系百姓,一心为百姓谋利益,一心为了百姓生活的更加幸福美满。
清虎说“感谢党,感谢村委领导让我有了新房住。”老人说:“感谢党,感谢村委领导,为我们提供了活动场所”。回家过年的青年说:“感谢村委领导们,让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
大年初一的阳光正好,几十条横幅飘扬在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欢度新春佳节,齐心协力共绘柴里蓝图”的横幅格外醒目。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也格外好。我想,经过柴里人的共同努力,用不了多久,柴里就会成为一个“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会成为一个街巷整洁、家家干净、人人精神的模范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