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大自然的结晶,具有浪漫色彩;盐有人工雕凿的痕迹,富有传奇性。

  江苏淮北盐场长期积淀的文化精神既不同于江南文化,也有别于齐鲁文化,是“咸、苦、爽、和”的综合体,极具个性。

  盐是结晶体,她溶化了自己,造福了人类,成就了盐场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历朝历代,官府为了垄断,获取暴利,将盐民编为特殊户籍,凡身属灶籍的盐丁,世代只能以盐为业,实行“十家连保制”,一家犯法,九家连座,互相牵制。盐民实际上是官府的奴隶,失去了人身自由,忍受着盐官的压迫、盐商的剥削和灶长的欺凌。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抗争。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盐民们与骑在头上的官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曾暴发过多次盐民起义。抗日战争期间,淮北广大盐民先后在滨海、赣榆铺设盐滩,扩大生产,盐税曾居苏皖边区政府财政税收前列,被称为“华中金库”。盐场人爱国爱场,也为抗美援朝捐献了“淮北盐场号”飞机,在传承质直淳厚、忠勇尚义的人文品格的基础上,历练成了“吃大苦、耐大劳、识大体、顾大局”的奉献精神。

  盐是方正体,她守规守矩,大方得体,造就了盐场人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淮北盐民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淮河两岸那些星罗棋布的集镇都是煮盐先民辛勤的创业之果,“煮海之盐”也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淮盐,以色白粒大风干饮誉全国,被世人称为“五味之主,食肴之将”。

  淮北盐民除具有“勤劳”之美德外,也具有“坚韧”的品质。这是由“煮盐”这种特别辛苦的职业特征决定的。正如民谣形容盐民所说:生在海头、晒煞日头、压煞肩头、吃煞苦头、永不出头。盐民的劳动是强制性的,没有择业的余地,实际上祖祖辈辈都是官府的奴隶。生存和作业环境极其恶劣,终年同虺蛇处,同豺狼游,所饮者成苦之水也,所食者脱粟之餐也。

  炎热的夏季是制卤煎盐的黄金季节。当炽热的太阳晒得人喘不过气来时,盐民们则要冒着酷暑,煎盐、扫盐、挑盐,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盐民诗人吴嘉纪曾用诗真实地反映了灶民的艰辛和苦难: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热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虽是身如釜中鸡鹜,但却苦苦坚持忍耐。一旦遇到多雨季节,就会影响到盐业生产,仍然盼望在烈日中煎熬。除此之外,海潮也时常对盐民的生命构成威胁。据记载:清康熙四年的七月初三日,飓风大作,海潮涌起高达数丈,海边灶民房屋倒塌,淹死盐民数万人。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辛勤坚韧的精神坚守着这片咸土地。

  盐是浓缩体,她来自大海,乐于包容,造就了盐场人求富重商的争先精神。几千年来,盐商一直是支撑国家经济命脉的主流,从汉唐至明清,两淮盐税一直雄居全国各大盐区之首,有“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以两淮为最”之说。

  淮北盐民居住地在历史上曾有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入,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江南吴越一带,以及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不乏官宦落魄之家和书香门第,那些被发配到海边从事制盐业者很多也并非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连云港和盐城因盐而设县区,因盐而繁荣。连云港的古板浦、古海州,都聚焦了大量的盐商。在盐城范公堤的两岸,从南向北,十三场尤如一颗颗璀灿的明珠闪耀在盐阜大地上。串场河更是船楫往来不息,商贾云集。行踪不定的盐商或许是为了显示尊荣,他们在盐场建设集镇营造宅院。盐商在盐阜的定居,不仅营造了盐场集镇的繁华,对崇文尚智风气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南来北往的盐商不但在物质生活上给淮北盐民以强烈的冲击,而且其商业理念也潜移默化地浸润着盐业人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秉承这种价值取向,淮北盐民精心经营淮盐,即便在风雨如磐,国势式微的旧中国,淮盐仍驰名中外。

  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新一代淮北盐民不但开发出了营养盐、烹调盐、腌制盐、保健盐、美容盐等品种,其“淮”牌食盐为“中国名牌产品”,并衍生出“古淮”等品牌。他们大力推进食用盐精细化、多品种化、小包装化,在全国率先告别食用原盐的历史,实现了复合膜食盐包装向纸塑食盐包装的转变,以适销对路的产品和差异化的服务,有效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盐是透明体,她光明磊落,坦诚相待,造就了盐场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淮盐生产工艺总体上是经历了海水煮盐和天日晒盐两个漫长过程。千百年来,不论海水煮盐还是天日晒盐,淮盐都是露天生产,这种战天斗地的生产方式使淮北盐民身受其累。与此同时,淮盐产区位于古淮河下游,历史上不但经常发生水灾旱害,而且是兵燹不止,历代淮北盐民不得不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压力下含辛茹苦地谋求生存。正是这种绵延不绝的劳作方式,连同发育、生长她的黄海之滨的两淮大地,共同铸就了淮北盐民自强进取的人文秉赋。

  从传说中的夙沙氏起,煮海为盐的历史延续了三千年,直到清光绪年间泥池滩晒的发明,才确定了淮盐在我国盐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但淮北盐民一直是无怨无悔、百折不挠地谋求改善生存状态,盐民们虽然多次因自然灾害和战乱纷争而背井离乡,而一旦事态平息,他们又千方百计迁回原地,搭窝棚,开盐田,重操旧业。

  淮北盐民自强不息的人文品质大放异彩。上世纪六十年代,淮北盐场首创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新工艺,终结了千百年来“云彩缝里夺海盐”的历史。进入新世纪,面对江苏沿海开发的时代洪流,淮北盐民直面挑战,负重奋进,发明了以矿卤资源嫁接传统海盐生产工艺的新技术,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古老的盐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极具浪漫色彩的“咸味精神”也将更加神奇,大放异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