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一位妈妈对她的女儿说:“你看,妈妈牵着小朋友,你怎么看?”这位女儿说:“我更愿意自己走。”“对,我也觉得自己走比较好。”妈妈说。

“母亲牵着孩子是她有安全感。”

“母亲不牵着孩子,那这一路上她会操特别多的心。”

“孩子自己走是放飞自我,体会天性。”

这些都是这十一岁的女孩说的。

母亲也想说,就说了一句。“我觉得还是不牵手,让孩子自己探索,自己走好。”

这个女在说:“那也未必。”

妈妈,你这一提问,我的节奏都变了。

原来,她们在体会跟随,说好母亲要积极步伐,跟着女儿节奏,体会一段三百米的回家路,是直路,但还是自然而然被打乱了节奏。因为,她是有点投入的回答了母亲的轻松提问。

女儿在说:“你打乱了我的节奏。”

两分钟,她们都没再说话。

因为母亲知道这娃子性格。

做事认真,也守礼仪,她不愿意在街上交流,她也不允许妈妈和任何人交流,除了和熟人打招呼。对于异性更是不可以交流。只能如她和学校老师的交流。就是谢谢某某老师,这是一件什么事,收到信息。她认知和所有交流对象都要尽量少的语言,是客气归客气,只能就事说事。不能扩展一丁点儿。和好朋友可以交流,但也不能漫过与她的亲热。

这似乎道出了人间的套近乎有点可怕。是自己在其中,自己不知道。是家庭不舒服。是会影响亲密关系。如果说,世界的人类,许多人没有天姿的优势,个体需要打拼。平台是为人。那如果,他周围的亲密关系是是束缚着他的手脚。那他能怎样?到底何去何从?

孩子的手是牵起世界?还是牵起亲密关系?

此刻我说的世界是生命的远见,生命的希冀,是生命的热爱。亲密关系是人类的父母,是成年人的所有爱,是长大的孩子—他或她的再生家庭。

绘画有留白,文章也是。任何是没有定义,也绝非敌意。

见人间事物,又感无一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