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悦读网中,我最爱读由罗援将军领衔主编、叶征、李玲等担纲组织团队创作的纪实文学《百面战旗红》了,不仅爱读,还要把一面一面的战旗收集在一起加以整理成册,以便随身携带,百读不厌。当我读到《百面战旗红》之《上甘岭上立国威 打败美帝野心狼》“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特功八连”特色意义——挑衅者毋忘“上甘岭”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这个不轻弹眼泪也不太愿意在众人面前流露感情的男子汉,却禁不住唏嘘流泪。

能不动情吗?能不流泪吗?当年,也就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为干涉中国内政,宣布派出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国侵略军悍然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疯狂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新生的共和国国土之上,企图南北夹击,要把新生的中国扼杀在襁褓中。而作为老大哥的苏联却反应异常迟钝,好像没有任何预案,也不知如何应对,甚至连联合国一票否决权都没有用。很显然,中国不可能单独抗衡美国,需要求助于苏联。一旦苏联地面部队进入东北,那等于重新获得了驻军权,交还旅顺港和大连港几乎是中国必然的宿命。通过保持苏联在东北地区的军事存在,重新拿回新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失去的利益。新中国初建时,局面尚未完全稳定。南有蒋邦试图反攻大陆,内有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为患,内忧外患,内外交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这个时候和世界第一强国在战场上硬碰硬,实属不智。中国多数领导人,是不愿意出兵的。但很幸运的是,毛泽东主席是非常之人,经常能在没有路的死局中,硬生生地走出一条新路来,逆天而行。如何“破局、立国、铸魂、扬威”?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的眼光,冷静的分析时局,毅然决定:出兵援朝!也不请苏联在我东北驻军协防,老人家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至此,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即将在血与火的抗美援朝战场上拉开帷幕!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18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进行了硬碰硬的较量。志愿军居然在缺少海军和空军协助进攻的情况下,顶着美军的狂轰滥炸,节节胜利,硬生生地把美军赶到了38线之外,谱写了一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迫使联合国军不得不坐下来谈判。

图片2.png

打得好,才能谈得好,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个不二法则。1952年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线战术反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联合国军”处境愈加被动。此时,“联合国军”为适应政治斗争需要,破坏志愿军和人民军正在进行的战术反击,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惯用实力说话的美军,想在谈判桌之外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谋求在停战谈判中的有利地位,先于10月8日单方面宣布无限期休会,向朝中方面施加压力,继之背后积极筹划“摊牌作战”行动。于10月14日开始在朝鲜中部战线发动摊牌行动的“金化攻势”,对位于金化以北上甘岭地区的志愿军两个连的支撑点阵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实施进攻,企图夺取志愿军的防御要地五圣山,改善其战场态势。毛主席高瞻远瞩,识破美帝用心,要求志愿军坚决挫败其阴谋,美国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战场上照样不能让其得到!上甘岭的鏖战,一时成为双方“掰手腕”的焦点,原本只是一场营级规模的战斗,阵势越打越大。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10万余人,上甘岭方向火药筒般地爆炸、燃烧,随后又发展成为一场惨烈的战役。那两处高地的军事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双方为之搏杀的是军队的尊严,比拼的也不再只是装备和火力,更是意志和决心。用“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话说:“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的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

世界的目光,都被上甘岭这个山地战场所吸引。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惨烈程度世界战争史上罕见。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先后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阵地总面积不足4平方千米的上甘岭地区发起猛攻,投掷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山头土石被削低炸松1~2米。交战双方反复争夺这片面积仅有3.7平方公里、正面宽2.5平方公里山地。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整个战役经历3个阶段,即:争夺表面阵地阶段、坚持坑道斗争阶段、实施决定性反击阶段。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防守部队在缺粮、缺水、缺氧,以少对多的情况下,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以“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英勇无畏的战旗精神,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工事,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以勇猛无敌的英雄气概顽强战斗,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经过反复争夺,将上甘岭变成了美军的“伤心岭”,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这是中国在赌国运吗?是以罗援将军领衔的《百面战旗红》作者的夸张?还是文学艺术所特有的气氛渲染?不是,都不是。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看过一篇有关《上甘岭》电影的拍摄现场情况的报道:为了这一打出中国军威的战役,毛主席亲自指示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描写志愿军抗美援朝战斗生活的故事片《上甘岭》,1956年4月,剧组赶到朝鲜的上甘岭战场体验生活。一踏上这片土地,每个人都在切身地感受着当年战役的惨烈和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放眼望去,整座山头已成了一方焦土,非常突兀。地上的子弹皮、弹片足有没脚面深,到处可见打满弹孔的军用水壶和钢盔。此情此景让人感到莫名的压抑。在方圆几里内没有树木,连根野菜都很难找到,朝鲜人民的生活环境极端困苦。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的演员悄悄地流下了眼泪:暗下决心把戏拍好,让人们记住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在拍几场缺水戏的时候,为了让影片再现当年的战场的真实效果,剧组想了多种办法让演员尝试,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他们把一种化学试剂涂到演员的嘴唇上,1分钟后嘴唇马上开始干涸起皮、颜色呈苍白色。肉眼看上去与多少天没有喝水的状况差不多,效果是很好,但演员们也受了不少苦,那种液体一抹上,唇部感觉干枯、而且有痛感,戏一拍完人们必须马上去洗脸。此后的一段时间大家都养成了频繁洗脸的习惯。影片成功再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将战争的残酷、艰苦,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片中机智、勇敢的八连长张忠发,勇敢无畏、愣里愣气的毛四海等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影 响和教育了几代人的成长,对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甘岭”战役,为什么就能闻名中外?吸引和牵动着世界那么多人的心?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也成了美国西点军校教学的课程内容?答案可能有多少种。譬如志愿军战士身上具有五大精神: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些美好的字眼志愿军都当之无愧。然而,在我看来,最根本的,最难能可贵的主要还是上甘岭上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的特功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3营8连的志愿军战士们心系祖国安危,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们“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他们一往无前,藐视艰难,视死如归,志在征服敌人,消灭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征服。

你看45师师长——崔建功。他面对我军伤亡严重的情况,哑着嗓子对军长秦基伟说:“一号,请你放心,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紧急状态下,他决定把最宝贵的本钱用上,就是让战斗意志最强、作为预备队的8连上去,执行最艰难的反冲击任务。崔建功特别珍惜8连这样的尖刀力量,入朝后,8连曾在第五次战役沙五郎峙战斗中,创下了半小时连续攻下7个山头的非凡战绩,被第15军授予“出国作战第一功”锦旗,他最担心的就是把这样的连队打光了。然而,残酷的战争容不得万全,在后来的战斗中,8连不但领衔强攻,而且为主固守,连队被打光了三次,又重建了三次,其中4班4次重建,班长因重伤或牺牲先后更换了6次。上甘岭战役结束后,8连成为15军参战部队中重建次数最多的连队。

你看战斗力超强的“钢八连”连长——李保成。他1946年入伍,曾是淮海大战时的尖刀排长,军部的警卫连长,战斗极为勇敢,是立过7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的大英雄。军长秦基伟欣赏他年轻有干劲,举荐他到军校学习,毕业后他却坚决要求回到一线打仗,并最终当了战斗力超强的“钢八连”连长。

你看握着爆破筒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的——刘保成。18日至21日,我第106团先后投入四个连的兵力,继续与敌反复争夺,顽强拼搏,在上甘岭战役中反击537.7高地北山时,共击退敌一个班至一个营兵力的冲击50余次,歼敌死伤1500余人。班长刘保成胸部中弹负重伤,仍顽强战斗,指挥全班炸毁敌两个火力点。当敌反扑时,他最后抱起爆破筒冲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

你看我们的战士——孙子明,他身负重伤,被20个敌军包围,他手握三颗手榴弹,毅然拉出导火索,与敌人同归于尽。孙子明是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第一人,牺牲在了无名高地的北山。

你看担任掩护的战士——赖发均。在敌人乘我军尚未占稳,以2个连的优势兵力向我8连发起了猛烈反扑。8连在与敌激战中,受到东侧3号阵地残存的敌火力点疯狂阻挡。这个地堡,视野开阔、火力猛烈,8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担任掩护的战士赖发均机枪都快打得散了架。李保成见他身上3处负伤,命他下去包扎一下。“不行,连长,我非得去干掉它。”已经打红了眼的赖发均非常执拗,放下机枪,握着手雷,向敌地堡匍匐而去,李保成赶紧组织机枪掩护。接近地堡时,赖发均臂和腿又多处中弹,身负重伤,几乎耗尽了体力。他趴在弹坑里停歇了片刻,攒足最后一丝力气,突然跃起,扑上地堡,拉响手雷,与敌同归于尽。随着轰的一声震撼山巅的巨响,敌人的地堡哑火了,赖发均为打败美帝献出了21岁的宝贵生命。

你看8连1班战士——王万成。上甘岭战役中,中方和美方就上甘岭这个阵地为中心,反复争夺。有一次,中方是守方,美方是攻方。因为火力太过密集,美方攻破了中方的防线,中方在上甘岭这个阵地上失守了。美军到达防线的时候,中方只剩下了身负重伤的王万成还活着。为了保住中方的防线,这个身材弱小的通讯员用话步机对总部进行了最后一次联系,报告自己所在的位置,为了心目中的胜利,他请求他的战友对着他开炮,“我是851,我是王万成,敌人把我包围了!亲爱的首长,同志们!请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密集的炮弹冲着王万成的方向飞过去,炮弹炸死了攻上阵地的敌人,阵地最终守住了,王万成也化作一片电光裂长空。这正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光辉形象,这位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你看19岁的苗族战士——龙世昌。凌晨5时44分,在597.9高地9号阵地上,我军攻击再次受阻。原来是美军在山顶巨石下有一处地堡,正卡在我8连主坑道口斜上方,大约有四五十米远。为拔掉这个眼中钉,龙世昌拎了根爆破筒冲上去,副排长王练才组织机枪和冲锋枪火力掩护。眼看就要接近火力点了,敌人一发炮弹将他左腿齐膝炸断。透过9号阵地的熊熊火光,山岭棱线被夜空衬托得很清楚,只见龙世昌拖着伤腿,拼命地往上爬,把哧哧冒烟的爆破筒从地堡机枪眼里杵了进去,刚要离开,爆破筒又被里面的敌人推了出来。龙世昌忍着伤痛回过身,抓起爆破筒又往地堡里捅,捅进半截就被敌人挡住捅不动了,龙世昌就用胸膛死死地顶住。瞬间,轰的一声地堡被炸飞了,里面的美国鬼子都被炸成了碎片,英勇的龙世昌也化作了冲天血雨。龙世昌之所以能慷慨赴死,就是向敌人宣示着必胜的信念和决心。他们超越了人类求生的本能和对死亡的最大恐惧。英雄无所畏惧,英雄所向无敌!战后,李保成来到破碎的地堡前寻找龙世昌的遗物,却什么也没找到,忍不住呜呜地失声痛哭:“世昌啊,小机灵鬼,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你看6班班长——黄继光。在身负七伤的情况下,不下火线,危急时刻,他挺身一扑的决绝身影,已将自己微微尚存的最后一丝气力,化成气壮山河的壮举。他张开双臂,如大鹏展翅,并不宽阔的胸膛,严严实实地堵在了喷射火舌的枪眼,震慑敌胆,创造了用年轻生命为部队胜利开辟通路的伟大壮举,化作上甘岭高耸的丰碑。他牺牲时年仅21岁。兹后,志愿军总部决定,追记黄继光特等功一次,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获得过这一殊荣的只有杨根思和黄继光两人。当天,天还没亮,8连终于占领了597.9高地主峰,把随身携带印有“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在解放的阵地上”的鲜红战旗插在了主峰最显眼处。

你看8连副连长——侯有昌。在战斗中右胸被敌机枪打烂,背回坑道后,整整四天水米未进,也没哼过一声,第五天早上,这位铁打汉子的生命时针永远停在了上甘岭。

你看8班班长——崔含弼。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开始大规模的决定性反击,8连在炮火准备后冲出坑道,杀向敌人,攻打东北山梁第1、3号阵地。反击中,8班长崔含弼所在的第3排担任左翼突击任务。不久,排长和副排长先后伤亡,崔含弼挺身而出主动指挥。战斗中,他炸毁敌人两个火力点,又使用敌人丢弃的机枪,掩护1名战士炸毁最后1个地堡,带领伤员打退了敌人1个班到2个排的4次反扑。

你看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胡修道。11月5日拂晓,敌以南朝鲜第2、9师计五个营的兵力,在100多架次飞机和30余辆坦克的支援下,分三路再次向597.9高地猛攻,战况空前激烈。91团顽强坚守,连续击退了敌人多次冲击,经过10小时较量,歼敌2000余人。坚守在3号高地的5连新战士胡修道和战友滕土生,在排长牺牲之后,依靠机智勇敢和仅剩不多的弹药,奇迹般地打退了敌人10多次的进攻,也就是这一天,他创造了志愿军战士一人一天歼敌280余人的记录,守住了阵地,以一人之力等到黄昏时候大部队赶到。

你看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他作战勇敢,机智顽强,先后5次立功。孙占元是7连2排排长,在2号阵地,7连遇到了大股敌人,4个火力点的密集炮火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7连组成敢死队进行强攻。孙占元所在排担任第一突击队。在攻下敌人第2个火力点后,孙占元双腿已被炸断,但他仍然抱起机枪向敌人扫射。在敌反扑时,孙占元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拉响早已准备好的6颗手榴弹,与攻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7岁。在他的遗体旁有7具敌人尸体,附近躺着八十多个被击毙的敌人。

还有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高守余。一个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死守阵地,一天只吃了1块糖,打退敌军6次进攻,歼敌120多人……

你看,你看看……

上甘岭战役中,敌人用炮火严密地封锁了志愿军后方通往坑道的路线,坑道里的饮水,顿时成了最大的难题。战士们干渴难忍,连牙膏之类一切含有水分、可以润喉润唇的东西,都被吸吮干净。卫生员陈振安把岩石缝中渗出来的水,一滴一滴小心收集起来,用罐头里的油和上棉花燃火,烧开水给伤病员们喝。年仅16岁的女护士王清珍给行动不便的伤员吮吸尿液,解除了负伤战士的痛苦,指战员们还乐观地称之为“光荣茶”。17岁的运输员刘明生往前线运送弹药途中,在一个炮弹坑里拾到一个苹果,带上597.9高地坑道,送给135团7连连长张计法。张计法把苹果交给步话员,步话员又将苹果传给重伤员。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连长手里。连长带头咬了一小口,再往下传,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两圈才吃完。坑道内的战士们,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压缩饼干,他们吃的压缩饼干能把舌头割破。由于医疗条件极差,许多伤员牺牲在坑道里。在一个坑道里,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卫在坑道口……

图三34c06c8317794382aba0d50d6118b7a3.jpg

 在15军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有这样一句话:“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世界上有哪支军队能像15军这样自豪地宣称这些壮举是“普遍现象”?必胜的信念,引领着一波又一波的战士舍生忘死,一往无前。在英雄儿女的浴血奋战之下,最终达到了此次战役的目的,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取得胜利后,8连又参与了两天巩固阵地的战斗,于11月1日奉命撤离了坚守14昼夜的1号坑道。此刻,8连仅幸存8人,包括连长李保成、指导员王土根和一个小通讯员。下阵地时,李保成拽着一截树干,发现在这根不到1米长的树干上,竟然嵌入了100多块弹头和弹片。回撤的路上,他们又遭遇了美军炮火袭击,牺牲了2人。小通讯员悲愤地随手抓起一把土,嘶哑地吼道:“狗日的美帝国主义,狗日的炮弹”。这一把土中,竟拨出了32粒弹屑。

指导员王土根百感交集,有心地细数了几遍战旗上的弹洞,从14天前8连带着这面崭新的战旗登上597.9高地到最后撤离,8连一直都打着这面战旗冲锋陷阵,如今不到2平方米褪了色的旗面上,已布满了381个大小不一的弹洞。每个弹洞里面,都有着一批灵动鲜活的生命,都回荡着一首泣动山河的赞歌。看着,数着,铁汉子王土根第一次眼眶湿润了。

面对生死考验,8连指战员毫不畏惧,抱定“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坚定信念,最终把血红的战旗再次插上了上甘岭主峰。你看我们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直到生命耗尽时还在惦记着上甘岭战斗的胜利,一些战士唯一的遗嘱是死后埋在上甘岭上。这是一种多么英雄悲壮的宽广博大的胸怀!这是一种怎样的为了胜利、舍生忘死保和平的境界!战士们的心中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战斗最需要的地方,而自己却一无所求。

朝鲜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上甘岭战役时沮丧地说:“‘金化攻势’是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回面子的恶性赌博,这次‘摊牌作战’是失败的。”世界各国认为,中国军人的意志力实在是太过强大,一个人倒下去,后边又有千千万万的人站起来,这种意志,则是无坚不摧的,所以,美国失败也是必然的事情。而在后来对抗美援朝的参与者美军4星上将进行采访时,他则只用了14字来形容,也是非常可观的,他直言:火力不如我们,却把我们打成了傻子!这也是很客观很现实的评价了。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第15、第12军击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冲击650余次,并进行了数十次反击,我志愿军以伤亡1.15万余人的代价,共毙伤俘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击伤其大口径火炮60余门、坦克14辆,最终守住了阵地,粉碎了“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范例,表明以坑道为主、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对抗击强大火力的突击、增强防御的稳定性具有巨大作用。

当时,美联社就称其为“朝鲜战场的凡尔登”。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只夺取了537.7高地北山的2个小阵地,完全没有实现夺占整个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作战目标。此后,联合国军再未发动大规模的攻势。15军也一战成名,后来被改编为中国军队中的唯一一支空降军,成为了和“万岁军”38军齐名的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部队。

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从宏观层面说,一是成为了世界战争历史中相当经典的防御战争;使得当时的中国开始风靡“上甘岭精神”,到现在为止上甘岭精神不管是在国家建设还是在企业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是上甘岭是对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防御体系的严重考验,通过这次战役显示了坑道在敌优势火力下进行防御作战的巨大作用,使志愿军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防御的初步经验;三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联军的信心彻底丧失;三是稳固了当时的中国志愿军在正面战场的地位,使志愿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抗美援朝之战,中国敢于正面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并能战而胜之。这份战果震惊了世界,也震惊苏联。 战前,苏联实质上是把中国视为附庸国;战后,中国在苏联心中的地位立刻大大提升了,他们才真正把中国视为梦寐以求的盟友。苏联需要亲近中国,作为对抗美国的屏障,而中国也需要苏联的工业技术。美、苏精心布置的局,被中国给破了。抗美援朝之战,也让全世界知道了新中国不再是列强可以随意欺凌的玩物,他们必须真正的和中国平等对话。此战完全达到了中国“破局、立国、铸魂、扬威”之目的,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发展的空间。

1645836143592375.png

坐在办公室里,我仿佛不是在读《百面战旗红》之《上甘岭上立国威 打败美帝野心狼》“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特功八连”特色意义——挑衅者毋忘“上甘岭”的旗帜,而是在进行着一场时空交错的采访:伟大的祖国母亲在向我述说着,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英雄们在向我述说着,朝鲜上甘岭的坑道、山水、田园、沙丘、农舍村庄一齐向我述说着,述说着一段沁人肺腑、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述说着一个大写的志愿军革命烈士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述说着一条永远发人深省的真理: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戮力同心,支撑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让世界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让世界知道了“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最终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走出公安办公大楼的时候,天上正纷纷扬扬飘着雪花,我从对历史的采访回到现实中来。我边走边想:和抗美援朝中的云山战役、三所里战斗、长津湖战役、铁原阻击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等战争的年代相比,我们的条件好多了。对于各级党政机关来说,既不缺少接待群众的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也不缺少下乡入企日行千里的小车,而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却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拉远了。为什么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发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发扬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发扬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始终发扬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最终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新中国的“破局、立国”之战,“铸魂、扬威”之战,打出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尊严。那是因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一直心怀祖国,与人民生生相依、息息相通,现在这种“鱼水关系”淡薄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某种对立情绪,这是为什么?如果我们对着抗美援朝的英雄们的这面镜子照一照,就会发现:在有些党员干部的身上,所缺少的就是一颗永远为群众而跳动的心,一种全心全意为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换句话说,就是缺少一个支配着共产党员的一切言行的理念和灵魂。我们今天重提抗美援朝精神,就是要唤回抗美援朝上甘岭这样一个“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英勇无畏的伟大的战旗精神,进一步树立党、政、军和共产党员的形象,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当前,世界并不太平,全球性挑战有增无减,中美竞合博弈将趋复杂激烈,竞争面会更突出,世界经济复苏脆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如何才能从容应对这百年未有之变局和世纪疫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唤回中华民族韧性战斗的精神,也就是伟大的抗美援朝和上甘岭“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战旗精神,如今,中国在自己和世界的眼中,都换了崭新的面貌。与7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捍卫尊严与和平的资源、能力、信心只多不少。看不清这一点的人,不妨从70年前那场战争中去补一补课。

请记住:我们唯一的一条出路,那就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还有另外一条出路,失败。但是,失败不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