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已深,春临近。牛年渐渐的慢步离去,虎年的春节已经过去,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情不自禁的回想起故乡的往事。时不时又在心底思念起故乡,眼前总浮现故乡亲朋好友团聚时,大家举杯畅饮美酒的热闹场面,也勾起了家乡的酒事回忆。

  在我的故乡,每当亲朋好友团聚,还有红白喜事,升学和生意开业,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大家都会举行酒宴,凡是有宴席的地方,就必定有酒。逢年过节要喝酒,家里来客也要喝酒,业务往来更要喝酒。酒,俨然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联系感情的最好交流方式,也是必备的沟通礼品,无论是什么时间和在什么地点,都要喝点酒进行交流。因此,酒是一种独特自然文化,更是一种社交必备的手段。国人十有八九喜欢喝酒,又有五六豪饮无度,更有三四贪杯恋盏,还有一二嗜酒如命。这在我的故乡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的记忆中有两种饮酒当事,那就是一种乡村的酒事,另外一种就城镇里的酒事。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在十九岁时离开家乡去了军营。在我的老家,那时候谁家里娶媳妇办喜事,东家都要办酒席,全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去做席,随上一份礼,大人们自然都要举杯畅饮庆贺东家的喜事。在老家时,我也参加过屯子里面有娶媳妇人家的酒席,因为那个时年龄还小,也不会喝酒,只是和伙伴们坐在一起,吃完一些好吃的东西就走了。我也时常看到村里大人们喝酒的场景,什么样子的都有,特别是大队里和小队里的头头们喝酒,喝醉了也是丑态百出。再后来我也看到在基层工作的人员,都了解和体验到,酒对工作的影响力。尤其是与基层干部打交道,不喝酒实难推动工作,不喝酒基本也就失去了很多社交机会,也就难以了解情况,开展工作了。

  那时候的农村,因为小地方小,许多消息是在酒场上传播的,许多感情也是在酒场上联络的,许多事情都是在酒场上办妥的。酒是饭桌上的催化剂,酒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万能药。婚丧嫁娶,添丁发财,生日满月,乔迁入伙,升职升学等等,都设宴喝酒。遇到开心事要喝酒,遇到烦心事也同样喝酒;不过不开心喝酒叫喝闷酒,也是借酒浇愁。求人办事要喝酒,朋友之间维护感情更要喝酒,正所谓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酒,真是无酒不成席。在我的家乡,无论是乡下还是县城,都是民风淳朴,人们大都热情好客,不一定是工作,平时有事无事,隔三差五也会有人招呼一聚,还美其名曰小聚或喝小酒。人少的也就三五个人,多的话就一桌人,在喝酒时,人们都不用小酒杯,而是把酒倒在一个大碗里,然后用一个小瓶盖,从酒碗里勺酒递给要敬的人喝,就这样你一瓶盖敬我,我一瓶盖回敬你,你来我往,谓之为:“互敬互爱”,同桌的人几乎都共用一个瓶盖酒喝。

  此外,家乡人喝酒还有一个习惯,就是逢酒必须要在酒桌上,聊一下生产队里当年收成,每一个人的农活技术如何如何?在家乡人看来,酒与家乡的农活技术,还有生产队里年收成是喝酒的人们密不可分的话题。还有时喝酒高兴的时候,会猜数码来祝兴,这个猜数码其实就是两个人用手指去比划谁出的数大。还有很多的方式去劝酒,猜数码就是谁的数码大是赢家,数码小的就是输家会喝一小瓶盖的酒。这些不仅助兴、活跃气氛、融洽关系,还对散酒起到一定作用。人们只要有机会聚在一起喝酒,无论男女老少,也不管是助兴、娱乐等等,全都以猜码来代替,且猜码都是用当地的白话,绝对有特色有氛围。更有甚者,猜码猜到激动处,动作竟然像表演功夫一样,有招有式,引得众人欢呼雀跃,其乐融融。

  家乡的这些喝酒习惯,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以后的90年代,才渐渐地有所改变,这是在乡下我记忆中的饮酒场景。后来,我离开家乡去了军营,军营里每当到年节时要会餐,但是对酒的限制是很严格的,一般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喝酒的。退伍后我留在县城参加了工作,闲暇之余,我也常回到故乡走亲戚,但这时老家的喝酒习惯和风俗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也都按照城里的习惯去喝酒招待客人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有了手机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方便,酒事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阶段的喝酒,相比之前,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都是拿小酒杯喝酒了,毕竟,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理念,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那时候的酒事,往往都安排在晚上,周末最多。如是工作招待或业务往来,一般都安排在档次好点的酒楼。如果是朋友聚会,用不着讲究排场,一般都在小酒家,甚至大排档亦可,关键是吃得自在喝得舒服。

  在县城里面的招待朋友的酒席上,往往主人一落座,就故意拿出手机拨打一通,嘴里重复说着:“怎么还没到啊,就等你开席了。”对方就会说:“就到,已经到门口了,”或者是“准备到了,就几分钟。”终有姗姗来迟者,明明在家闲的难受,却故意来迟。有职务者还美其名曰:刚散会,好像在暗示其工作忙,这样才像领导。等上齐菜斟满酒,主人便会说上一两句,无非是“其实今天也没什么特别事,就是想大家了,在一起聚聚”之类,要是主人什么也不说,客人会礼貌性的催他说上两句,然后酒宴正式开始。待酒过三巡后,主人开始一一介绍客人。这时候,主人俨然像个组织部长,因为他介绍每个人时,都特意把职位称呼往高的说,就算是副职的,也从不提“副”字。甚至将没有职务的直接说成带职务的,如部委办局的人,一律带“长”称呼;企业的会计、出纳,称为财务总监;个体工商户称为老板诸如此类……

  在主人的一番热心介绍下,满桌不是带“长”的,就是带“总”的,全是人物。大家也不客气,不认识的,相互点头示意,表示认识了,落落大方,非常自然。很明显,大家对主人的介绍都很满意,偶尔极个别的会谦虚一下,便会模模糊糊地说:“我不是,别乱说,呵呵……”声音小得差不多连自己都听不见。马上就有人说:“快了,快了……”谦虚的人听了信心大增,很是开心,大有不干几杯不罢休的阵势。有的时候在酒宴中也会引发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酒喝到一定程度时,高潮迭起,就会叫同桌的人开始游戏,在游戏中会劝别人喝酒。有时候用一个小汤勺,放在桌子上转,勺子停下来的时候勺把指到谁,谁就得喝酒,然后喝酒者在继续旋转转勺把,就这样的循环下去,大家都尽兴。

  在县城里,就那么点大的地方,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加上民风民俗的习惯,人们见面都会打招呼,善良热情,人情礼仪,有来有往。虽不是酒乡胜似酒乡,人们既喜饮也豪爽。通常一个酒桌上,起码是自带几瓶或一瓶白酒来,大家酒过三巡后,先是每人敬一圈,然后再每人加深感情自由发挥。虽然大家都豪饮,但小城的人们喝酒比较规矩,一般在两圈后,主人就随意了,不再强求每人喝多少。这时候就是酒量大的人,或者好酒之人大显身手的时候了,酒量大的人就开始提杯打圈,挨个敬酒。如遇到老乡、战友和同学等,便是“我俩干一杯”,若对方是女性,便说“美女随意,我干了!”那“干”字还说得特别重,弄得桌上美女粉面含羞,红唇微湿。还有其他的,不管新老朋友,一推一杯,几个回合下来,不少人吃不消,便说少点,少点……敬酒的则说,不行,你这是养金鱼呢?这时,就端起酒杯起身到朋友面前敬酒,很少有人能够拒绝,于是,就又是海喝了一通。

  就这样一番热闹高潮下来,几瓶白酒就喝完了,主人便喊饭店服务员或老板,再拿啤酒来,众人就开玩笑:“不要了吧,要不,谁要谁喝。”主人看着酒酣耳热的客人,便说:“那就来箱啤酒猜猜码吧。”于是乎,便又上来一箱啤酒,接着便是一场猜数码大战,如此这般,各人的酒就喝得差不多了。往往此时,什么“科长”与“总经理”之间就开始互换手机号,“局长”和“部长”相约下次聚会的时间,场面异常热烈,称兄道弟的,真可谓相见恨晚了,握住的手紧紧不放,拥抱起来如胶似漆……这时就有人说:“今晚已经尽兴,下次再聚吧。”但下次再聚往往只是礼貌一说,可千万别当真。这时主人趁机顺势说:“也不知道大家喝好没有?大家都齐声回答:“喝好了,谢谢东道主的款待”。主人说:“大家要是差不多了,那今晚暂时到此吧”?

  于是,大家识趣地起身穿衣、拎包、拿手机,好不容易到了门口,又是一番握手、拥抱话别,却是十八里相送,难舍难分。一个个摇摇晃晃的身影在灯火阑珊里渐行渐远……在小地方,不喝酒的人,似乎社交面就窄,给某些领导的印象就是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即使你不能喝酒,也要有劝酒的本领,有组织饭局的能力,否则是能力有欠缺,甚至影响提拔。毕竟,喝酒曾一度被认为是,在某种程度上衡量基层干部能力大小的另类标准。再后来,随着党中央的八项规定出台,工作上的酒事少了很多。加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饮食又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民间也时有酒事,但却比较注重健康饮食,更多的是关注养生保健,也就自然而然地摒弃了以前的一些不良喝酒习惯,酒事渐渐变得更加文明有趣!

  都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人离不开酒,人生离不开酒,喝酒不是羞愧事,不喝酒无疑是人生一件憾事。中国酒文化历久弥新,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各地的喝酒习惯,已经衍生出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酒习。春节的到来,喜庆热闹,设宴喝酒,本身是一件高兴放松之事,无论是工作应酬,还是亲友团聚,千万不要强人所难劝人喝酒。喝酒要诚恳热情,但是也要理智克制,量力而行,过量喝酒会对身体产生损害,而且也容易误事。因此,文明喝酒,节制有度,不可贪杯,更不要斗勇逞强。生命诚可贵,且喝且珍惜!

  家乡的酒事很复杂,因为各地的风俗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乡村里有乡村的酒俗,县城里面有县城的酒习惯,城市里有城市酒风格。另外在酒宴上出席人员的不同,身份的不同,酒话也有所不同,红白喜事也有所区别,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场合都离不开酒,故乡的酒事场景在我心里很难忘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