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0多岁的老人突发昏厥,她挺着7个多月身孕的大肚子,跪在地上紧急施救;为了减轻透析患者的痛苦,她独创了“针尖斜面向下穿刺法”;为了服务患者,她带病坚持工作却因此留下了肋间神经痛;从2008年到盱眙工作,她十几年没有回皖南老家陪父母过过年。她,就是共产党员,盱眙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张雅丽。 

敢于创新,服务患者勇担当 

2007年6月,在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上大学时张雅丽就光荣入党。2008年7月毕业到盱眙县人民医院后,她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一名普通的护理工作者逐渐成长为中层干部,2020年晋升为副主任护师。她还先后考取了国家高校教师资格和国家心理咨询技能证书,是一位爱学习、有爱心、敢担当、有作为的护理工作者。

2013年8月,张雅丽被院里委派到血液净化中心担任临时负责人。当时血液净化中心的病人量骤增至近200人,由于人员紧张,护士们每天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9点。作为科室负责人,她白天带着护士们一起干,晚上送走最后一班的病人之后,还要加班分析数据、整理资料到深夜,并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将数年来靠护士手写的各种透析资料全部转换成电子版,使台账资料整齐规范。她将标准化透析流程发放到每个护士手里,工作效率和透析安全显著提升,护士和病人们都对张雅丽称赞有加,她也从中增强了获得感和价值感。 

平时工作时,给护士们做理论和现场指导.jpg

2014年,张雅丽从上级医院学习引进了“改良无肝素血液透析法”,相比传统无肝素血液透析有明显优势。但是,新技术意味着新风险,习惯了老方法的护士们不敢做,病人们更不敢尝试,于是张雅丽决定自己带头干。她不厌其烦的向护士和患者们讲解操作方法,宣传改良方法的好处以及发生风险的应急处理预案,并寻找合适的案例去实操。1例、2例、3例……改良无肝素透析法一次次获得成功。在张雅丽的悉心带教下,改良无肝素血液透析法一直沿用至今。 

血液透析的穿刺针比较粗,为了尽最大可能减轻患者每次透析的穿刺痛苦,张雅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最终独创了“针尖斜面向下穿刺法”,进针速度、角度、深度三维一体,实现了90%以上概率的穿刺无痛苦、无溅血,同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患者们对她的技术和服务交口称赞,好多患者每次都点名要她去打针。患者满意的笑容,是她最大的收获与满足。

舍己为人,危急时刻见仁心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让年纪轻轻的张雅丽免疫力下降,2014年秋天,她患上了严重的带状疱疹,穿透肋骨的疼痛使她几乎没有办法站直身体,但是科室人手不够,而血液透析患者们的病情一天也不能耽误。于是张雅丽每天用绷带缠在腰上,强忍着疼痛坚持上班。有一次她俯下身准备给患者穿刺,一阵剧烈的疼痛袭来,她不禁一头撞到了血透机上,右眼球硬生生的撞出了血。同事和患者们都心疼坏了,纷纷让她回家休息。可是,张雅丽知道面前的这位患者血管条件非常不好,平日都是自己给他穿刺的。如果换个不熟悉他血管状况的护士,万一穿刺失败,就极可能给患者造成莫大的痛苦。张雅丽谢绝劝阻,毅然留下来继续为患者服务。她说:“只要能为患者减轻痛苦,我吃点苦不算什么。”患病期间,张雅丽一天也没有休息过。然而她并未曾料到,因为带状疱疹当时治疗不及时不彻底,遗留的肋间神经痛将一直伴随着她。每当劳累疲乏,肋骨便疼痛如针扎,时常整夜辗转难眠。

微信图片_20210718183950.jpg

2017年深秋的一个中午,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透析结束,像往常一样起身准备回家,没走几步突然晕厥。张雅丽当时正怀着7个多月的身孕,发现这位阿姨脸色不对便立即冲上前去一把将她抱住,当班的两位年轻护士也迅速赶来。“低血压休克,被子铺地上,就地卧倒,抬高下肢,穿刺补液!”张雅丽沉着应对。患者安置好了,可是休克状态下的静脉血管却极难穿刺,年轻的护士摸了摸血管又摇了摇头,分秒必争的抢救岂容半点迟疑?张雅丽斩钉截铁地说:“我来!”蹲不下去,她毫不犹豫地跪到冰冷的地面上,迅速找到血管、穿刺补液......患者很快苏醒过来。对张雅丽来说这原本是一次普通的抢救,然而当同事将病人家属抓拍的镜头发给她看时,她才意识到,当时只顾抢救病人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忘了保护腹中的胎儿。同事和在场的人看到她跪在地上抢救病人,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不忘初心,奋斗筑就杏林梦 

2018年12月,张雅丽担任了消化内科护士长,次月便接到了江苏省护理学会消化专科竞赛通知。对于一个刚到消化内科不久的新人,要去省里参加高手云集的专科竞赛,张雅丽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勤学苦练。白天上班做本职工作,晚上回家废寝忘食地学习消化专科知识。她深知,想在省里拿奖绝非易事,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是凌晨2点之后才睡觉,每天只睡4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张雅丽获得了江苏省消化专科护理质量指标改善项目大赛二等奖,为医院争得了荣誉。 

作为消化内科护理队伍的“领头羊”,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是张雅丽经常思考的问题,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成为必然选择。

张雅丽在消化内科为护士们培训微针针刺定穴位.jpg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雅丽接触到了中医“微针针刺”技术,利用穴位针经皮电刺激辅助治疗消化系统诸如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症状,在从未开展过中医诊疗的科室里并非易事。想想这项技术一旦开展起来,必然能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疾病康复,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张雅丽决定带头攻克难关。她找到中医师共同研究技术方案,一个穴位一个穴位学习精准定位,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皮内针规范操作培训并且通过资格考核。一切准备就绪,张雅丽和中医师一起走进病房给患者施针,随着一个又一个患者针到病除、眉开眼笑,护士们纷纷主动学习,将“微针针刺”技术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至此,盱眙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中西结合专科特色服务”拉开帷幕。 

消化内科曾购置一套非常有诊疗价值的医用仪器——胃肠动力系统,可以通过探测胃肠生物电波辅助诊断胃肠道疾病。患者没有任何痛苦,但是因为操作流程复杂、耗时长而长期闲置。张雅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家都不会操作,那就让我来吧!上班太忙没时间做,那就下班挤时间做!”说干就干,张雅丽将需要运用胃肠动力系统诊疗的患者预约起来。中午,她顾不上休息,运用胃肠动力系统依次为病人们做胃肠检查,将检查结果送到医生手里。晚上下班后,她留在科室研究最佳的操作流程。经过反复研究和不断修改,终于制定出通俗易懂的统筹检查方案和流程,方便同事们学习和操作。在张雅丽的带领下,大家按照新的流程,将这个曾经无人问津的项目开展起来,为患者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2019年,县医院面临省专家组三级综合医院现场评审,为了医院能够顺利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盱医人多年的宿愿,为盱眙及周边广大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全院上下坚守岗位、加班加点,优化和完善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准备。张雅丽干脆把行李箱拎到科室,夜以继日奔忙于科室的各种事务,确保所有工作做细做实、好上加好。她连续4天吃住在科室,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3点,饿了吃碗泡面继续工作。现场评审时,专家组对她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医院顺利晋升为三级综合医院的消息传来,全院上下欢呼雀跃。身为盱医的一员,张雅丽感到能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无上的光荣与自豪。  

敬业奉献,自古忠孝两难全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坚守临床一线兢兢业业工作十几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她不忘的初心,赢得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是她不变的追求,但她心里最亏欠的是父母和两个孩子。因为临床一线工作的特殊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从2008年来到盱眙工作,就再也没有回皖南老家陪父母过过年。2013年夏天,张雅丽喊母亲来盱眙小住,母亲却找各种理由推脱,在她的再三追问下方才得知父亲患了股骨头坏死,卧病在床已近一年之久。明知道女儿在医院工作,生病了却不向女儿透露半个字,张雅丽焦急地请假回家探望久别的父母,一进门就看到父亲满头白发,忍着疼痛艰难地从床上坐起来,再没有了记忆中的硬朗……张雅丽几乎快要认不出他了,那一刻她泪如雨下。

2018年秋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张雅丽将出生仅9个月的女儿送回老家交给母亲抚养。她承诺每两个月回老家去看孩子一次。然而,孩子如今上幼儿园了,她回老家的次数竟不足8次…… 

舍小家、为大家,作为党员,她入党14年来一直未曾忘入党之初心;守初心,担使命,身为护理工作者,她从业十三载,从不负职责之神圣。除了本职工作外,张雅丽还担任了内科党支部宣传委员、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和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的临床驻点教学老师,主持开展院级护理新技术新项目3项,在国家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她连续十多年担任医院大型活动的主持人,参与策划、创作、编导及演绎多部优秀作品,在院报和县级以上媒体发表诗歌、散文、新闻稿件数十篇,多次获得院级、县级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多次代表医院、县卫健系统参加省市级各类竞赛活动并获殊荣。她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坚守为民初心,彰显党员本色,为党旗争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