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农村,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和腊月是村里娶媳妇儿的高峰期。时至今日,这一风俗始终在农家人身上延续着。这不,腊月二十一,恰巧是星期天。我专程从市里回到村里参加了老同学孙子的婚礼。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一对新人携手并肩走上礼台,随着主持人的一番赞美之词过后,新郎、新娘在众目睽睽之下深情拥抱、接吻。此刻,望着那亲切温馨的场景,听着台下嘉宾们雷鸣般的掌声,我的思绪一下子又飞回到小时候,飞回到正月里跟着大人们看媳妇儿时的情景。如今再一次回过头来重新回忆当年的故事,感到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惬意!

       说起农村里为什么选择在农历十一月,腊月里娶媳妇儿的缘由,村里的军山老人告诉我:“因为那个年月,国家经济落后,物质文化匮乏,冬天是农活的淡季,农家人有充裕的时间为孩子们筹办婚事。还有,那时候不像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冰箱、冰柜,孩子们结婚时提前到饭店预定婚宴就成了。可那时候不行,很多结婚需要的食品都需要提前购买,没有冰箱、冰柜等储存设施,储存的食品容易变质、变臭。冬天里比较寒冷,食材容易保存,所以,每年的冬季就成了村里结婚的高峰期。”说起老家过年,那可不仅仅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走亲串友,喜庆热闹的事儿,更重要的是,村里还有正月里看新媳妇儿这个不变的民俗。那个年月,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更没有手机,农村里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于是,正月里看新媳妇儿就成为乡亲们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虽然不是纯娱乐的,但它的的确确给春节增添了喜庆红火的气氛。正月里,看新媳妇这一传统习俗,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串串难以忘怀的故事。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们老家那一带的村子里,每年的正月初一,天还未亮,家家户户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接着,晚辈儿开始给父母亲、爷爷奶奶、叔叔婶婶逐一磕头拜年。当全家人吃完饺子后,平时十分节俭的大人们这时也都换上新衣服,尽可能把自己打扮得洋气一点儿,那些大姑娘、小伙子更是把过年当成展示自己的最好机会,出门前精心地把自己打扮一番。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早早就把新衣服、新鞋子穿上,一吃完饺子,就来到村里最“繁华”的地段看热闹。村里的男女老少,穿着新衣服站在街道两旁,相互问候,相互祝福、相互欣赏,无话不说。尽管寒冬腊月,天气严寒,冻得人瑟瑟发抖,但人们一直坚守在严寒中。当大街上的人们聚集的差不多了,那些壮年妇女们、那些年轻的小媳妇们、那些漂亮的大姑娘们、那些青春阳光的小伙子们,纷纷结伴儿而行。他们边走边看,看到谁家大门口贴着大红的“囍”字后,就径直走进家里,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就跟着大人们屁股后头一蹦一跳地去看媳妇。正月初一那天,娶媳妇的人家早早就把喜糖、喜烟、瓜子、水果摆放在桌子上,不管辈儿大、辈儿小,也不管是上了岁数的老人,还是小孩,只要来主家进屋看媳妇,父母和丈夫都一视同仁,热情地接待。尽管一天要接待好几拨“客人”,忙得不可开交,但主人家依然乐此不疲,心里最喜悦的当属新郎官了。

       如果谁家来看新媳妇儿的人最多,娶媳妇儿的人家就越高兴,这样更显得他家人缘好,邻里关系融洽,说明自己的新媳妇儿长得好看,讨乡亲们喜欢。而那些娶了媳妇儿却没人去看,没人去闹媳妇儿的人家,就证明这家人缘比较差,小家子气,邻里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娶媳妇儿的人家会很失望。那时候看新媳妇儿尽管不是很文明,但有乡亲们来家里看媳妇儿、闹媳妇儿也是一种福气,丈夫也觉得体面、自豪。不同年龄段的人看媳妇儿的角度也不一样。你看!那些上了年纪的长辈看新媳妇儿,主要是看看新媳妇儿是否贤惠孝顺、勤劳持家;那些年轻人看媳妇儿喜欢玩些儿新花样,有的还动手动脚,搞恶作剧;有的小伙子还提前用白粗布在锅底下抹上黑灰,趁新媳妇儿不注意,快速往新媳妇儿脸上抹去。顿时,新媳妇儿就成了黑脸“包公”。而后,对新媳妇儿推推搡搡,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等;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每到一家看媳妇儿都能得到糖果、瓜子吃,感到特别的高兴。特别是那些中年妇女们看媳妇儿很特别,总是喜欢看看新娘的嫁妆,看看婚房里有几床新被褥,衣柜里有多少件新衣服,炕上有几个小柜子等等。值钱的家具越多,说明这家越富有,更显得这家人结婚的阔气。

       在我们村里,还有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习惯”,看媳妇儿也“论资排辈”。就是辈分比新媳妇大的不亦去看,同辈分,岁数大的也不亦去看;辈分小的,无论多大年龄都可以看媳妇,闹媳妇儿!记得有一年正月初一,村里年过五十的俊山大叔,虽然岁数很大,但他家的辈分在村里是最小的,所以,谁家娶媳妇儿,他都有“资格”去看!我十四岁那年,邻居家的小虎大哥在腊月二十六娶了新媳妇儿。正月初一,在他家看媳妇儿的人们一波接一波的,好不热闹。俊山大叔也随着人们来到新媳妇儿家中,他乘人少之机,嘴里说着很不文明的话,还一个劲儿地动手动脚,搞得新媳妇儿无所适从,在场的丈夫又不好阻止,只能任由他“为所欲为”。俊山大叔这种不文明的举止,恰巧被前来看新媳妇儿的俊山大叔那口子撞见。她二话没说,上去就揪住俊山的耳朵使劲拧,嘴里还一个劲地发泄:你这个老不正经的东西,看看你胡子拉碴的还给人家小媳妇儿动手动脚的,你不嫌丢人,俺还嫌丢人呢!说完,揪着俊山的耳朵气愤愤地走了,搞得俊山大叔狼狈不堪。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敢去看新媳妇儿了,即便是随着人群去看媳妇儿,也是装聋作哑,一声不吭。

     “正月里来闹媳妇,人们越闹越发家,就等来年添娃娃,新郎新娘乐开花。”这句顺口溜道出了人们闹媳妇的真实用意。正月里看媳妇儿这一饶有趣味的民俗,承载着农家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和热切期盼,更给欢乐热闹的春节增添了些许趣味和快乐。是的,农村人看媳妇、闹媳妇儿,不管闹到什么程度,家人都不得阻拦,说难听的,新媳妇儿更不能恼怒,翻脸生气。最常见闹洞房的是吃糖果。为了表示绵绵情爱,人们用一条细细的白线把一颗水果糖从中间绑住,有人用手将白线提在半空,让新郎新娘同时将糖果咬断,当新郎新娘开始后,拿细线的人故意上下左右摆动,无论新娘新郎怎样努力,始终都咬不到糖果。当一对新人好不容易咬到糖果后,大家又要两人对着嘴巴将各自嘴里的一半糖果交换吐到对方嘴里,且不能掉在地上。如果水果糖掉在地上,就要罚新娘长吻新郎。结果新郎、新娘还是过于紧张,把糖果掉在了地上,几个小伙子硬是让新娘吻了新郎十来分钟,搞得一对新人很难为情。还有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将火柴插于红枣上,让它在装满水的盆子里漂浮。然后,将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郎新娘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即便新郎新娘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将盆中的火柴点燃,一直闹到新娘精疲力尽,时针也已经指向12点了。

       接着,就是一对新人的“春宵”时刻了。婆婆怕当晚没有人听房,就在新房外的窗户下放上一把扫帚,扫帚上披一件棉袄,这样做就表示已有人听房,传说中的“鬼”就不来捣乱了。据说,办喜事的人家还专门发喜糖、发香烟请人来听房呢。这不,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们闹完媳妇后便假装离去,然后却偷偷趴在窗台下,屏气静声,侧耳细听新婚夫妇的悄悄话,听听有没有别样的声音。还有的比较顽皮的小伙子,用食指在舌头上舔一下,把窗户纸捅个小窟窿儿,仔细地向屋里看,尽管寒风刺骨,冻得人瑟瑟发抖,但听房的小伙子们总也不肯离去,大有听不到“花边新闻”不收兵的态势。即便他们把眼睛看穿,也发现不了什么新秘密。因为新郎新娘知道,在新婚的晚上,人们会听房,所以早就有所准备,宁可在炕下坐一宿,也不敢脱衣服睡觉,更不敢大声说话。唯恐让人抓住把柄,散布出去,让人笑话羞涩。

      让爱情回归本心,让婚姻回归本质。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婚礼理念到仪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婚礼是庄重、喜庆、浪漫、文明的。越来越多的人们,倡导举办传统优良习俗与现代婚庆方式相结合的时尚婚礼,坚决拒绝恶俗闹婚的不良行为,力争把喜事办得既甜甜蜜蜜,又文明大方。过去那种低俗、愚昧的闹洞房方式在时尚婚礼的冲击下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人们远去的记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