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946849472747.jpeg    苏州园林独步江南、名满天下,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从私家园林的拙政园、留园和狮子林来看,它们都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筑山、叠石、理水、植树、建屋等手段,创造出一个微缩的山水风光和艺术的人居环境,以达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胜,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生活目的。纵观各种园林建设,都少不了用太湖石来加以装点。可以说,没有太湖石就没有苏州园林的特色。太湖石在形体上有瘦、漏、透、皱的特点,在颜色上有白、灰、黑、黄之分,因之又被叫作花石。

  花石产自于太湖西山,是中国有名的四大玩石之一。其它三种分别是英石、灵壁石和黄蜡石。五代时期就有人开始玩赏花石,到了唐、宋时代更加盛行。最有名的是任过唐朝丞相的牛僧孺,他唯一嗜好就是玩花石,玩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他对下边送的花石来者不拒,从不谦让,有多少要多少,把他所住的两处大宅院都摆满了。空闲之时就与花石为伍,百看不厌。他把太湖石分为甲乙丙丁四级,每级又分上中下品,并刻于每块花石的背后。

  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个花石迷,经常与牛僧孺一起“迫视熟察,相顾而言”,并专门写了一篇《太湖石记》。他不仅写了太湖石的形状之美,还写了牛僧孺爱石的痴迷程度,说他对待花石“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官员和名人如此喜爱花石,自然会有众多跟风者,正所谓上行下效。

  到了宋朝,喜好舞文弄墨的风流皇帝赵佶,更把花石爱得不顾一切。他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就在江南成立应奉局,专门为他搜刮奇珍异宝,特别是花石。各级官吏看到老百姓家里的一石一木稍有值得玩赏的,便立即贴上黄封表识,指为御用之物。然后用船运往开封,据说两千多只船还不够运一批花石的。十船为一纲,花石纲之说就是这么来的。结果闹得民怨沸腾,方腊为此造反有理,揭竿而起。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说到,杨志在为主子押送礼物时,先是失陷了花石纲,后又被劫了生辰纲。由此可见,花石在当时成了上贡送礼的贵重之物。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也喜爱花石,多次前去苏州园林玩赏。他恨之离得太远,不惜动用最高权力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各仿建了一个。那么,这些形奇色艳、贵重无比的花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江南春早,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们乘上691路公交车,向太湖西山出发。从《苏州交通旅游图》上查看,西山是太湖中一个较大的岛屿,现在有桥相通,不必像以前那样需要乘船过去。车过渔洋山进入湖区先上一号桥,经长沙岛再上二号桥,然后是叶山岛的三号桥,一直开到西山最南端的石公山。那是好远的路,好长的桥,加上前面的倒车,足足乘了两个多小时。

  这非但没有使我们感到泄气,反而更加激发了探秘的兴趣。想起留园中那有名的冠云峰花石,高而瘦,曲而直,白而洁,似擎天立柱,如亭亭玉女,堪称稀世珍宝。而狮子林名字的由来,也并非是园中真有狮子,而是有块巨大的花石形若群狮。宋代的范大成在《太湖石志》中对花石作了极为精彩的描写:“矗如峰峦,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生动如漆,或如人如禽鸟。”白居易则说“三山五岳,百洞千壑,爾缕簇缩,尽在其中。”越琢磨心越痒,这次非看明白不可。

  到景区门口下车,抬眼一望,原来那里不仅是太湖石的老家,还是国家森林和地质公园。沿着山路向上走去,古木蔽日,白石满地。但不是在苏州园林中看到那种花石,而是成片成块的石灰岩,一点也没有透、漏、瘦、皱的样子。这使我们感到很疑惑,山上又没有任何人工开采的痕迹,这怎么能叫花石的产地呢?就是到了写有花冠石产地处,也没有看到哪一块像花石,明明就是最普通的石灰岩哪。

  就地找人讨教才真正弄明白,原来花石产自水中,而不是地上。石灰岩在水中经过长期浸泡和冲击才能出现穿孔、窟窿、圆润的奇异现象,才能敲之铿然声如磬,才能变成灰、黑、黄的各种颜色。其中又以黄色最为名贵,万金也难求到手。

    《太湖石歌》唱道:“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识得。”这唱的是花石要在水中孕育千万年,由人潜到水中,用长长的铁索捆绑住才能打捞上来。然而,打捞上来的又不一定好看。这就难怪花石那么稀少,那么珍贵了。试想,狮子林中那堆积如山的花石,那得花费多少金银呀!

  来到湖边,看那湖水轻轻地拍打着石灰岩,好似母亲抚摸婴儿,犹如情人甜蜜拥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创造出一块真正的花石来。放眼湖面,一平如镜,烟波浩渺,既不见打渔的船,也没有捞花石的船。如今已经禁止打捞花石,也许是早已采光了。

   哦,太湖石,你是自然的恩赐,湖水的杰作,岁月的印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