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新年伊始,新年的模样,新年的味道,充满着和谐与美满。

       小时候住在农村,天天盼过年,因为过年会让许多单纯的欲望得到实现。不像现在人觉得过年难,觉得过年成了某种负担。小时候,平日里生活简单,物资贫乏,过年则与平日不同,老祖宗留下的移风易俗也好,过年的仪式感也好,都充满了年味,成为长大后回忆里最有趣的事。

       小时候,一到过年,父母都会给孩子们点零花钱,有时候自己也会偷偷用攒下的零钱,买几串小鞭炮,等到腊月三十,约上房前屋后的小伙伴,一起燃放鞭炮。听到爆竹噼噼啪啪的响起,我们连忙捂住耳朵跑开,冻得通红的笑脸映在闪亮的火光里。家里大人也会在年夜饭前放一挂鞭炮,老人们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意思是告诉众神我们开饭了,让众神与我们一起享受人间的美味。那时候,除夕子时一过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寓意是接众神到家里来。

       记得在我十一岁的除夕,家里没有电视,也看不到春晚,我很早就睡着了。半夜的时候,却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惊醒我,原来是母亲为我们祈福。只见她点燃纸香 ,跪拜案前,祈求上天保佑人间五谷丰登、全家清吉安康。

       过年放炮的习俗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小时候,听老人讲,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会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据说有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就在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这个习俗就开始留传一代又一代,一直延续至今。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发短信是当今流行的拜年方式之一,一句朴实的问候,一句实实在在的祝福,比任何礼物要好,又快捷。可短信息拜年是比较理想的,远远代替不了登门拜年的古老方式。很早的时候,拜年的礼物是两把挂面,同村人家家拜,进门要给长辈磕头,有几个长辈磕几个头。有的年纪大的人,有人来拜年就看磕头不磕头,不磕头就是对长辈们的不尊敬。

       小时候,从大年初一开始,小孩子们都要穿戴新衣服,见到长辈们就要鞠躬磕头,给长辈拜年,长辈们自然会给我们晚辈们发红包,一般装上几角钱,别看只是几角钱,却会让我们高兴万分。因为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是很贫穷落后的。小孩们平常很少能得到一两角钱。一两角钱也能买到好多自己喜欢的糖果。后来,拜年磕头的礼节渐渐少了,看见长辈们,只要称呼一下长辈,问一声过年好就算拜年。母亲说不拜长辈不成事,别过着过着把“礼尚往来,人情世态”这些老规矩都给丢了。

       时代在变,很多老规矩变了,慢慢的不在全村人家家拜,挑关系走,礼物也变化了,买点糖和酒代替挂面。这时我才懂得拜年的意义:趁着拜年,亲朋好友、沾亲带故的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加深彼此的感情。从古到今,家家户户皆如此,都是这样的延续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在后来,正月里很多习俗,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变着。

       正月里从初二三,都会走亲访友,但是走的都不是很远,一般都是在本屯子里和邻村的亲戚朋友互相串门。过了初五后,一般的情况下,都走远一点的亲戚朋友,互相串亲戚朋友了。有一句老百姓的过年家常话,“三六九往外走。”也就是到了初三和初六,还有初九的时候,就可以往外走串远门了。我们住的大队李家店屯里,以前过春节在正月里,初五后,大队里就开始组织年轻人,开始扭秧歌,大秧歌队每天到邻近的村屯和邻近的大队,互相慰问。还要到老军烈属,老党员老干部家里去慰问演出,我参军入伍的时候,大队组织专门的秧歌队来到家里欢送慰问。因为我家里没有人当时我借住在老姨妈家里,所以大队部的秧歌队就来的老姨妈家欢送我参军入伍,那个场景我永远留在心里。

       正月里的故事很多,在农村居住的二十个春秋里,无论是贫穷落后还是经济拮据,农村正月里的风俗习惯都是很隆重的,故事也很多。参军入伍来到军营后,军营里没有年三十吃年夜饭,也没有拜年和放鞭炮的习俗,但是春节期间会餐吃饺子还是必须有的。退伍回家后留在县城,参加了工作,过年的习俗大体上还是老习惯,和农村过春节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正月里有灯展,各系统都组织秧歌队,并且从初一开始一直扭秧歌到正月十六结束,白天扭秧歌晚上还有打灯笼继续扭秧歌。

      过春节,闹正月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留下的习俗,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各地区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和生活习惯。有很丰富的春节和闹正月的文化底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深深感到很自豪,正月里的故事很多,早已成为记忆,每年的正月也都在不停的发生着很多的趣事和美好的故事……

      如今,儿时放炮的日子早已尘封在记忆中,而立之年的我早已对放鞭炮没有了兴趣。鞭炮已不仅仅用来庆祝过年,红白喜事,接车修房,子女考上大学,都有鞭炮响起。而且鞭炮的种类越来越多,花样不断翻新,价格越来越贵,好像谁家放的鞭炮越多越好看谁家就越阔气越富裕。时代变了,人们的经济宽裕了,再不像父母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肚子都吃不饱,很少有余钱买鞭炮。现在想想,还是如今的生活幸福,如今的孩子们幸福,但比起我们小时候,他们似乎少了很多过节的乐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