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走,春节将至。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华夏儿女所独有的节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对过年的重视程度是任何节日都无法比拟的。或许是童年的春节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美好的记忆,时至今日,年过六旬的我,依然对过年还有一种深深的期盼。期盼过年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饺子、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而是为了再次重温一下小时候过年的那些人,那些事儿。萦绕在我脑海里最多的是:过年期间,家家户户请新媳妇儿吃饭、喝酒时的场景,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正月里来喜洋洋,家家户户请新娘,一天要吃四五顿,你说新娘忙不忙?”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农家人,过年争着请新媳妇儿的情景。过年请新媳妇儿,就是请年前刚刚结婚的新娘子。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们老家那一带的村子里,家家户户有着过年请新媳妇儿的风俗。据老人们讲:过年请新媳妇儿这种风俗已经流传了近百年时间。正月里,家家户户请新媳妇儿吃顿饭,喝点酒,道理很简单。一来是让新媳妇儿,认认家门,弄清辈分,相互熟悉熟悉,使其尽快地融入村子的生活里。二来是让新媳妇儿一进入新的家庭就感觉到婆家人缘好、亲朋好友多、邻里关系融洽,心里踏实,一心一意过日子。当然,过年请新媳妇儿还有其它寓意,无非就是沾沾新媳妇儿带来的喜气,让新的一年喜气盈门,吉祥如意!

  那个年月,不像现在这样,一对恋人只要性格、爱好、志向相互欣赏,觉得时机成熟了,也不管是不是过年过节的,便请个“高人”,选个吉日就可以举办婚礼了。但小时候却不行,因为那时候,国家经济非常滞后,农村里更是贫穷交加。许多家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一年半载儿的也吃不上一顿白面饺子,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开开荤,解解馋。那些当年准备娶媳妇的家庭,更是想方设法攥钱置办家具,迎娶新娘。所以,农村里娶媳妇儿大都选择在年根底下。因为这个时间点,村里较“富裕”的家庭都会杀猪宰羊,做豆腐、蒸馒头,备齐年货。日子过得清贫的家庭也会倾其所有,在集市上买来猪肉,鸡、鸭、鱼等年货。特别是那些娶媳妇、聘闺女的家庭更是把年货备的足足的,除了过年全家人食用外,到时待挈,(待挈----请客之意)请媳妇有现成的东西方便置办酒席。

  你还别说,过年请新媳妇儿的时间不仅要根据自家的情况安排,还要和新娘的婆家提前打招呼,约定好具体时间。因为一个村子里当年新娶的媳妇儿少说也有十几家,而村里几乎所有的人家都要请新媳妇儿,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如若你不提前排队,还真请不到新媳妇儿。记得我12岁那年,正月初一刚过,母亲就早早准备好了酒菜、糖果、瓜子、苹果,还请邻居家的大娘、大婶包好了饺子,准备把当年娶进门的新媳妇们都请一遍。但由于过年期间请媳妇儿的人家实在太多,一时半会儿还轮不到我家。母亲心里很着急,唯恐时间等久了,家里准备的酒菜被我们几个“小馋猫”偷吃了。于是,母亲便将所有请客的东西放进柜子里锁了起来。而后,她除了一家一家登门邀请外,还特意让我登门守候,“见机行事”。当新媳妇们从请客人家里出来后,我就快速冲上去,一手拽着一个新媳妇儿就往我家里走。当所有新媳妇儿们看到我被冻得通红的小脸蛋和焦急的眼神儿时,就再也不好说什么了,只好“乖乖”地跟着到了我家。宴席开始后,我除了帮着母亲烧火做饭外,还给新媳妇们端茶倒水,上菜斟酒,既把新媳妇们打发的高高兴兴,又了却了母亲的一桩心事。

  那个年月,在我们村里,每每到了正月里,村子里经常看到一些老人,带着十来个穿着漂亮的新媳妇儿,走东家、串西家去吃请,新媳妇们游走在大街上,成为村子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你看!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村里娶新媳妇儿的那家门口早早就排出一串长长的请客队伍,当新媳妇儿梳妆打扮一番走出家门后,人们便一窝蜂地挤进家院子里,都想把新媳妇儿请进自己家里。在新媳妇儿不知到哪家吃请为难之际,媳妇的婆婆只好站出来向请客的人们解释一番。当然,那位提前约定好了的邻居会“优先”上前拉住新娘的手,高高兴兴地带到自己家里,大多没能如愿的乡亲只有重新约定时间。席间,主家会向新媳妇们亮明身份,介绍辈份。然后每个新媳妇儿逐一向大家介绍自己是那个村庄的,今年多大了,姓甚名谁,属于什么辈份。这样做的目的,有益于今后新媳妇儿便于和乡亲们交往,免得分不清辈分闹出笑话。我还清晰地记得,正月里请新媳妇儿也成了乡亲们之间谈论最多的话题。诸如:张三家的新媳妇儿长得可俊哩,像个电影明星一样好看,走在大街上,经常引来好多小伙子们羡慕的眼神儿;李四家的新娘子嘴特别甜,能说会道,今后保证吃不了亏;王五家的新媳妇儿老实正派,贤惠孝顺,全家人都跟着享福吧;李六家的新媳妇儿快人快语,心眼儿直,不会说瞎话——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大家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地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让人觉的很亲切、很温暖,很幸福。让年过的开开心心,愉愉快快!

  提起过年请新媳妇,最难忘的莫过于1982年春节了。那年腊月二十三,已提升为连长的我被部队批准探家结婚。过了正月初一,左邻右舍就开始请我刚刚过门的新媳妇儿了。有时一天要吃四、五顿,常常是刚从这家出来,又进入另一家,从早上一直到傍晚,有时刚进这家坐下还没吃两口儿,下一家的人就在门口儿等着一个劲儿地催了。一天下来,不仅很疲惫,肚子还一个劲儿地“抗议”。记得那年正月初八,天还没亮,邻居家刘大婶就来到我家。不巧,那晚媳妇儿患了感冒,浑身没劲。于是,母亲便告诉刘大婶,心意俺们领了,儿媳妇就不去你家坐席了。刘大婶听后却焦急地说:大嫂子呀!我家酒菜,饺子早已准备好了,其他家新媳妇儿都到齐了,就等你家媳妇儿呢?无奈,母亲只好让我这个新郎官当一回新“媳妇”。(因为我是军人,所以人们不挑这个理儿)当刘大神带着我走进他家,在席间坐定后,大家觉得我这个“新媳妇”特别,便引起了哄堂大笑。对此,我诙谐地对她们说:“谁说刘大婶只能请你们这些新媳妇儿呀,请个新郎官有什么不好吗?刚好让我给你们助助兴”。接着,我一一给新媳妇儿敬了一杯酒,并祝她们新婚幸福,过年快乐,早生贵子!顿时,笑声和掌声在屋子里久久回响——后来,村子里过年请新媳妇儿,有时实在排不上队,就让新郎官替代(当然,请新郎官只限于军人),也算尽到了主人家的心意!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农家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过年请新媳妇儿这一延续了百多年的风俗已经淡化了很多很多,几乎不复存在,成为了历史。大街上,小巷里再也看不到那些穿着大红袄,脚穿红鞋,打扮“时髦”,走东家,串西家忙着赴宴的新媳妇儿身影了。几十年后的几天,每每想起小时候过年村里请新媳妇儿那些新鲜事就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特别是我破格当了一回“新媳妇”吃请时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忍俊不禁!它将和我童年诸多的趣闻轶事一起,永远镌刻在人生的年轮中,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