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46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每当我拜读柯岩的这篇饱含深情的诗作,心中缅怀之情油然而生。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他没有子女和遗产,有的是理想坚定,功勋卓著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和许多价值连城的名言,还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流泪送别……

  至理名言,是人类不断奋斗的力量,是一辆载着人类前进的小推车,是一盏人生路上的明灯照亮前方。

  周恩来总理留下的许许多多名言,包含着心系百姓,关心社会,在他的名言中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志向

  早年就想瞻仰周总理故居,但一直没有时机。2019年4月5日上午,恰逢清明时节,我和夫人终于驱车来到淮安,怀着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淮安“周恩来故居”。

  走进故居的大院,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方兴未艾的年代,青砖灰瓦组合的院落,透露着古色古香。错落有致的房舍,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各种家当,这些家当还是按最初的模样摆放的。饶有气势的明清老字画,给这屋子平添那“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的儒雅,好像房子的主人,身着翩衣帛带刚刚出去,但还未掩门……

  导游开始向瞻仰者详细介绍了每间屋子的故事,周恩来在这里出生、成长、学习至12岁,故居内的陈列基本为原状陈列。这是我第一次对周恩来的童年有个知性、全面的了解: 

  追朔1898年3月,周恩来诞生在一个苏北小镇。当时,他的出生给全家带来无限欣喜和生机。于是家人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大鸾”,学名恩来。寓意着孩子将来要像古时的大鸟翱翔寰宇,恩泽众生。后来又取翔宇作为字号。周恩来出生六个月时被过继给他得了肺病的小叔父冲喜,后来小叔父去逝,由小婶陈氏抚养,陈氏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擅长诗文书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陈氏不但亲自教授周恩来识字、背诗,还给他讲述历史名将和文化名人的故事。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周恩来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想法。

  这时,一位年青的妈妈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指着周恩来孩时的照片天真地问:”妈妈!照片上那个男孩是谁?他怎么戴这种帽子?“妈妈充满敬意深情地回答:”他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敬爱的,倍受人民拥戴的周恩来总理爷爷!“”妈妈!爷爷还在吗?“妈妈泪流满面:”周爷爷早就走了。“听到这对母女的对话,我的心酸酸的,不敢在听下去,悄悄地走开。

  1912年,周恩来12岁时,在东北奉化做事的四伯父接他到东北读书。周恩来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周恩来走上了另外一片广阔的新天地。正是因为有了陈氏和八嫂对他的影响,才成就了大鸾这只神鸟!少年时,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话语,是他立下的志向!

  1914年7月,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他赴日留学时为同学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约定。1919年,21岁的周恩来与进步青年成立“觉悟社”,冲破封建观念束缚,把“大家携手作先驱奋斗、牺牲是精神”写进社歌,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20世纪20年代初,他留学日本、欧洲。在欧洲勤工俭学时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周恩来年轻时的千古名言,让人读来热血沸腾,心生敬佩。从名言中悟出了他把国家和人民放在首位。体现了一个有志向的人,一定要心怀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优秀精神品质。周恩来少年时就立志救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学习的不竭动力,而“面壁十年图破壁”则充分表达了他热爱学习、勤奋学习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他一生酷爱学习,始终注重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无论是青年求学时代、革命戎马生涯,还是身肩重任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他都一刻不放松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古今中外一切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他都敞开胸怀,博采众长。他还善于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坚持学用相长,做到学与做、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堪称“活用”理论的典范。


  二、“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是周恩来结婚的誓言

  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有一天,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面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就是这句话,让两人伉俪情深、相濡以沫,牵了手就是一辈子,成为了众人皆知的佳话。他们的爱情始于两个灵魂的碰撞,才有了同甘共苦的勇气,携手白头的坚持。

  1925年他们在广州结婚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的时候,没有鲜花、没有钻戒,甚至没有仪式,但他们牵了彼此的手就是一生。他们夫妻间有八互:互爱、互敬、互勉、互让、互谅、互助、互学。

  两人的蜜月还没过,紧张的局势却让两个人回到了工作岗位。此后的半生里,他们为了家国始终聚少离多。聚时匆匆,别时悠悠。他们只有通过书信来维持对彼此的思念与爱恋。

  这些书信里有腻人的称呼,更有许多情人间才有的呢喃话语。字里行间的温柔缱眷,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内敛自持的周恩来写下的。这些情书里不仅有绵绵思念,更多的是诉说生活琐事,然而正是这些书信给彼此营造的现场参与感,让长久分离的他们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还能彼此信任与忠贞。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与邓颖超相处的时间多了些,然而他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所以,在那仅有的私人时间里,他把所有的温柔与体贴都给了妻子一人。

  有一年冬天下雪,他突然说有事约邓颖超出来。邓颖超急急赶来,追问他有何事。他却说:“请你来踏雪”。邓颖超抱怨嗔怪道:“我以为你有什么大事”。但周恩来却郑重表示“这事儿不小啊,你是喜欢踏雪的。”因为你喜欢,所以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份爱到深处的体贴让多少情侣汗颜!他生病手术后向邓颖超“撒娇”,却也间接宽慰妻子的担忧:告诉你一件事……现在急需做个“兜子”,非你莫办……只有求救于你。 虽然分别只有一天,但他的爱意却绵绵,他深情地写道:“昨天你们走后,朦胧睡去……天气虽热,尚能静心,望你珍摄,吻你万千!”他始终记得初见时妻子那双坚定而有神的眼睛。私下里称呼她“小超”,带着情人独有的温柔与爱护。邓颖超本人能力也极为突出,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是为了周恩来的事业,在建国后她选择了放弃在政府的重要部门任职,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工作。

  周恩来与邓颖超终身都为革命事业和国家人民奋斗,这种特殊年代的“革命爱情”超越了世俗的皮囊,他们彼此志趣相投、心念相通、灵魂相合,这才是能够相濡以沫到老的爱情。

  当初的那句:“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的誓言,让两人相爱一辈子,如今,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不仅要看它传递出的字面意思,更要去深刻理解它所表达出的博大胸襟和可贵的爱情观。这就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教育引导作用。思想品德是一门德育课程,它不需要深奥的理论和教条,它需要的是各种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实例和人性化的引导,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观,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我的修养要则》,是周恩来的行为准则

  图片1.png

       1943年3月的一天,办事处的几位同志为周恩来多准备了几道菜肴,周恩来面露不悦:“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缺衣少粮,怎么如此奢侈?”这时,有人提醒今天是他45岁的生日,才恍然大悟。但仍让人把这顿“丰盛”的晚餐,端走分给大家。随后周恩来回到办公室,让同事给自己简单下了一碗长寿面。晚上,周恩来独自一人在办公室,沉浸于45岁生日所触发的反思中,凝思许久,他提笔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建立之后,他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是人民的总服务员,要为人民服务而死。”就是在他被病痛折磨时,仍然告诉工作人员:“以后不要再叫我总理,叫恩来就好,我现在没有为人民、为国家作贡献的能力了。”

  周恩来总理始终把为人民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准则,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像头牛一样,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他注重实际、躬行实践;谦虚谨慎、勤政敬业;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理论联系实际,对事业高度负责。人民深深地怀念他、崇敬他,就在于他那堪称楷模的公仆实践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人民。

  周恩来总理是我们党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喜好社交,在中学时代就“性恶静,好交游,每得识一友,辄寤寐不忘”。他一生善交朋友,在他结交的朋友中,既有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和国民党的军政要员,也有社会各界名流、专家学者和工商界重要人士,还有过去反对我们但是后来改变立场,愿与我党合作、支持我党主张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把交朋友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人民精神的重要方法,在交友中影响人、团结人、教育人。从西安到重庆,从万隆到莫斯科,周恩来总理之所以游刃有余,就在于他襟怀博大,宽厚待人,广交朋友,善于协作,力争团结大多数人一起奋斗。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京逝世。按照他的遗嘱: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山川大海!难怪他逝世后,世界掀起了一系列的隆重悼念活动。翻开旧报簿,感受外媒报道的温度:

  路透社:他是一个温文尔雅,通达人情,永远是对人面带笑容,彬彬有礼的人。

  法新社:周恩来的一生是职业革命家的一生。他有十分清楚的理解力,对人和数字有非凡的记忆力,有杰出的论据。他虽然在必要时表现得非常强硬,但在策略上也作让步,同时并不忘记本来的目标。

  美联社: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先生对于周恩来的评价:“我获悉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消息深感若有所失……世界失去了当代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德新社:“美国的将军乔治·马歇尔曾称之为‘有才华的外交家’的周恩来去世了。”

  日本时事社称:“巨星陨落了!”

  当年外媒对于周总理逝世的报道无不充满了惋惜、悲痛、哀悼,以及对于周恩来总理真诚的钦佩赞赏。


  四、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山川大海!是周恩来秉性的自然体现

  在瞻仰周恩来故居中,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发现名言一直伴随他的健康成长。这里有他童年喜爱的腊梅两株,雪松一棵,翠竹一丛。还有各种花木。清明时的后院争奇斗艳,四时葱绿,鸟语花香,春色满园。院落里还载有两棵已成仙的古树, 都100多岁了,一棵是榆树,一棵是观音树,据说,这棵观音树非常神奇,天气好时不开花,而在阴雨天则会开出漂亮的白色小花。这些花木的优秀品质,正是周恩来一生光辉形象最完美的真实写照!尤其当我看到“十条家规”和他让办公室给当地政府的那封信关于亲人去逝丧葬费自付的内容时,我泪水潸然而下……

  瞻仰是短暂的,但周恩来从小养成的“正义、责任、担当、亲民”秉性和豪性,给我和所有瞻仰者留下了无法忘怀的记忆。我从周恩来故居走出来,依然恋恋不舍地回头望着故居经历尘世的风霜雪雨,古建筑风采依旧,脑海中浮现出习总书记的话:”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由衷感到欣慰。就是这占地二千余亩的宅院,蕴育了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

  今日中国,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40多年来,百姓一提到周恩来总理,总忍不住潸然泪下,为他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质所折服、钦佩,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所感动!正如周恩来故乡锡养堂那付“为国为民孺子牛,任劳任怨绝代尹”的对联,高度概括了周恩来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和他热爱故乡、关心亲人的高尚品德。

  周恩来总理的名言,铿锵有力,能使人们更深刻地懂得人生哲理,激励、唤醒、鼓舞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