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唱的是咱长征源,当年送走我的红军哥哥……”当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红军渡 长征源》在大江南北唱响,我知道,我的名字——“长征源”,就早已经成为于都、长征出发地和长征精神发源地于都的“昵称”。

这里的人们,于都河畔的人们,都喜欢这样深情地呼唤我;从五湖四海来到于都的人们,你从很多角度可以看到我、抚摸到我、感受到我,从很多动听的诗文朗诵里可以清晰地听到我;从众多的建筑物、单位、店铺、团体命名中,你会不厌其烦地看到我。你如果走近这里的大街小巷,如果接触这里的父老乡亲,你肯定会发现:我 ,已经深深地、深深地融入这座历史久远而厚重的古老县城;已经深深地、深深地融入于都河畔人们的血脉里。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名字标注在这里,是作家和诗人们的注脚。因为,著名军史专家刘高平,深情写就的《永远的长征第一渡》中描述道:长征第一渡是什么?于都河是什么?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这里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起点;在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笔下,这里是“前所未闻的故事”的开篇;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这里是“惊心动魄的史诗”的卷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笔下,这里是中华民族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小图.jpg

也许有人认为,我生长在这里,是于都人民特殊情感的凝结。因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在于都河畔集结出发,在于都人民倾其所有的支援中,开启了那场无与伦比的史诗般的远征。先后有68519名青壮年参加红军、10万余人支钱参战的于都,对于红军、对于长征、对于长征精神,有着特殊的情感。

也许有人会想到,我出现在这里,是这里的人们在热情“抢注”。是的,我知道,从长征胜利70周年的2006年开始,我就被众多于都河畔的人们,自豪地标注为他们QQ号的昵称,而且同名的号迅速增长,这些“同号”自然又在微信、抖音中迅速“克隆”“转场”。我也知道,这里的各行各业,特别青睐我这“芳名”,我的兄弟姐妹几乎布满了这里的每个行业。我记得,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单位标牌里,那是2008年,在红军大道旁边的长征广场东侧,“长征源文化传媒中心”赫然醒目,这栋文化艺术中心里的剧院也同时标注为“长征源大剧院”。这以后啊,我这家族就迅速“人丁兴旺”——长征源演艺公司、长征源美术馆、长征源书画院、长征源小学、长征源合唱团、长征源旅投公司、长征源艺术培训学校、长征源宣讲团……小图1.jpg

其实,我知道,我生长在这里,有着山水的厚重、有着历史的必然、有着人们的情感、有着时代的呼唤!是于都16300多革命烈士生命的延续,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上“高扬的风帆”启迪,是于都河奔流不息浪花的诉说,是存放在首都军博“长征第一渡船”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那双于都籍老红军捐献的“绣球草鞋”闪耀的光辉!更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20日,在于都河畔发出“新长征再出发”号令的时代引领!

我生长在这里,我自豪,有许许多多的好伙伴!我的兄弟姐妹用自己的行动和深情在回答:我们以不忘初心的跋涉担当!我们都有一个个新的梦想!

你应该知道,坚持跋涉已经12年的长征源合唱团,至今在祖国各地完成《长征组歌》义务巡演540多场,足迹遍及当地基层、北上广深和长征沿线重要纪念地。2014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多次参加央视大型专题节目拍摄,频繁出现在国家主流媒体的报道中,这个团队的成长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鼓励。2021年,兑现了以完成500场《长征组歌》义务巡演致敬建党百年的她,又有了一个千场《长征组歌》巡演致敬长征百年的梦想!

你也会发现,位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小图2.jpg地纪念园旁的长征源小学,长征文化是学校滋养孩子的高品质营养剂,“全国第一批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都是她的桂冠,小红军唢呐队的唢呐声深情而悠扬。

你也有不大了解的,2020年5月20日一群红军后代组建的长征源宣讲团,誓言要“讲的和唱的一样好听”。到现在,她才一岁半,在全国各地宣讲场次就超过了400场。2021年度江西省“三八红旗集体”美誉,就最近,竟然给予了我这个“亲妹妹”……

来吧,朋友们!请来于都河畔!我会在长征出发的渡口等着你,我会在雩都河大桥的桥头拥抱你,我会将《长征组歌》献给你,我会用浑厚激昂的于都唢呐迎接你……

你要相信,我也坚信,我会有越来越多的兄弟姐妹陪伴你,陪伴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读懂长征再出发,勇毅前行向未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