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逢大年三十,如果人们要问:这一天谁最忙活?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礼谦!如果有人要问,这一天谁最幸福?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我!因为,每年的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对联,以迎接新春的到来,所以左邻右舍都要找上门来要我给他们写上几幅对联。从早上八点一直到下午五点,整整十个小时,一刻也不停歇,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因为我知道,父老乡亲们都等着我写好对联张贴呢!一天下来,尽管累得腰酸背疼,但看到乡亲们手里拿着写好的对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我的心里真的比吃了蜜还要甜呢。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老家——河北省无极县大陈公社高陵村,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是乡亲们的一件大事,比大年三十晚上吃顿饺子还重要。真的,大年三十那天,无论贫穷与富有,每家每户都有写春联、贴春联的习惯。以表达人们辞旧迎新,家庭和美,风调雨顺,财源广进的期许和愿望。因为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红色代表着吉祥,鸿运、避邪的意思。所以说,春联是人们对新年的一种新的期待,是一份乡下人过年的文化大餐。那时的春联内容比较单一,大都是一些祝福人们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财源广进的词语。诸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春意到”;“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等等之类。

  说起写春联、贴春联,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据史料记载: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孩提时代,一进入腊月,所有的村子里都洋溢着浓郁的年味。这时,我就会就掰着手指头,数着天数盼着过大年。因为,过年不仅能吃上白面饺子、能吃上肉菜、能穿上新衣服、能和小伙伴儿一起放鞭炮、燃烟花。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写春联、贴春联了。可那时候,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根本没有卖春联的,要想写幅春联大都是找村里的“秀才”们帮忙。我们村是个大村子,有几千号人,尽管村里的“文化人”也不少,但会编、能写春联的人却寥寥无几,乡亲们常常为了写幅对联而发愁。那时,小小的我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勤学苦练,练好毛笔字,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我努力着。上初中的时候,我就练就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那时,我就经常为学校写黑板报,写一些会标,标语口号等。到了大年三十,我还试着为邻居们写写春联,不曾想,还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呢。当乡亲们知道我的毛笔字写得“漂亮”时,我便成了村里的香饽饽。从此,谁家要结婚了,都要请我写上十几个大红囍字,哪家老人去世了,也要让我去写上几幅挽联;村里搞个什么活动,都要让我写写会标,写一些墙体宣传广告等。一时,我便成了方圆十几里闻名的小“书法家”了。连续几年,为乡亲们写对联、为村里写会标、写广告成了我的“专利”。打着以后,每每到了大年三十,找我写对联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我都会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

  记得有一年,邻居家大春叔拿着一大张红纸要我帮他写两幅春联,一幅贴在他家北屋的门框上,一幅贴在大门两边的土墙上。谁知,我一不留神,一幅对联写错了,为了不让大春叔失望,我便悄悄来到村里的小卖部,用自己攥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一张大红纸,重新写了一副对联。当我看到大春叔拿着写好的春联喜笑颜开的样子,我那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为了丰富春联的内容,我便开始收集春联了。于是,我利用母亲给我买作业本儿的钱,买来了楹联书籍,还从报纸上,杂志里摘抄了上百条春联。有时,我还根据不同家庭的生活背景写出不同的春联,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称赞。在我们老家,大年三十下午是扫院子,用水泼院子的时间,家家户户,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人人拿起扫帚,铁锨,水桶,扫院子的扫院子,清理垃圾的清理垃圾,打水泼院子的泼院子,然后就开始挂彩旗、贴对联、粘窗花。因大年三十我要为乡亲们写春联,没有时间扫院子,泼院子。这时,左邻右舍都会派出自家的孩子带着工具帮我家扫院子,泼院子。每每这时,我总是不好意思。你猜乡亲们咋说:“礼谦呀,礼谦!你帮大家写春联,连饭都顾不得吃,有时还倒贴着钱为大家义务服务,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俺们没有那本事,写不出那么漂亮的字来,但我们有使不完的力气,帮你家扫扫院子还不应该吗?”听了乡亲们的一席话,我心里暖融融的,累并快乐着!就这样,我连续六年为乡亲们写春联未曾间断过。我永远不会忘记1978年2月6日(大年三十)这个难忘的时刻,这是我最具意义的一次写春联。因为过完年后,我就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对此,我特别的卖力气,力争多写几幅春联,给乡亲们留下一些念想。这不,年还未正式过完,我就带着乡亲们的嘱托,带着对家乡的眷恋走进军营,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从此,一连四年,乡亲们都没有看到我写春联忙碌的身影了。在部队这个大家庭里,虽然我不能为乡亲们写春联了,但每年我都会为连队,为机关写对联。参军第五个年头,当我穿着“四个兜”,“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过年时。乡亲们听说我回家过年了,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邻居家的春山大叔逢人就说:“今年礼谦从部队上探亲回来了,俺们就不愁没人帮写春联了。”为了满足乡亲们的愿望,我提前到县城买来了红纸,毛笔和墨汁,决定免费为乡亲们写春联,以表达他们对我家的关爱之情。大年三十那天,前来找我写春联的乡亲一个接着一个,我不厌其烦,精心书写,都一一满足了大家的心愿。当乡亲们知道我是免费为他们写春联时,非常激动,一个劲儿地夸我不愧为部队培养出来的好干部。听了乡亲们的赞扬,再苦再累也感到值得!

  记得有人说过,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是啊!春联,不但要写好还要贴好。你看!贴春联的时候,家家户户将舍不得吃的白面打上一盆浆糊,然后用旧的笤帚蘸上浆糊抹在门框上,墙上,尔后将春联贴上。有时因为寒风四起,刚刚贴好的春联还没“站稳”就被大风破坏了,人们只好再次多刷些浆糊,用手反复抚平,不留一点空隙,直到牢牢粘结实为止。当夕阳的余晖即将落入天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贴好了春联,室内室外点燃的蜡烛照得红通通、亮堂堂的,映红了天空,映红了整个村庄,映红了农家小院,映红了张张笑脸。随着啪!啪!啪的鞭炮声一阵高过一阵,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喝年酒,谈天说地,喜笑颜开。此时此刻,年才正式进入高潮。

  梦回童年,儿时往事,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已经沉淀成我生命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是我记忆的宝藏,珍贵无比。时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手写春联的时代已渐行渐远,过去的手写春联已被制式春联所替代。每年的年货市场上,卖春联的应有尽有,春联的内容极其丰富,图案新颖。特别是用金黄色“墨汁”制作出来的春联,既美观大方,又熠熠闪光,美不胜收。偶尔在市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看到有几个上了年级的老人,在寒风中挥舞毛笔书写对联,但却很少有人前来光顾。此情此景,我心里五味杂陈,感慨良多。我知道,尽管手写的春联没有制式春联那样新颖大方,制作规范漂亮,但我总觉得,制式春联没有手写春联年味醇香,墨香四溢!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每每大年三十贴春联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写春联,贴春联时的情景。顿时,让我更加怀念起童年的时光。因为,那是一段忘不掉的情,更是一段忘不掉的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