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星稀之际,每临案卷之时,觉四野之寂寥,知故园之疏窳,物欲的潮流汹涌澎湃着窗外的夜幕不见止息,疲倦的心情恍惚之中的运转无所从适。伤情牵怀之余,采馨诗苑,流连徘徊不知欲往何求,寄情聊胜于无罢。

    杜诗非我所殊好,但深感其蕴籍、冷肃、雅正、博远,有助于修能培质,蕴含拓阔诗怀之力量。于兹确实又在纷沓杂呈之放浪、豪情、磅礴、柔婉诸类之上。前购《读杜心解》,又备选本,闲适品咋,遂随意命笔,记取一时之灵悟,远非考证博征,也非章句义疏。惟放怀此间,梦里游骋,心已虚足。仿佛游历所止,信步芳草怪石之间;东篱采菊,举目见远山巍峨,起一时之大风过天姥之远叹哉!

 

                                 五古(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以下原诗删略,顺序谨按《读杜心解》顺排)

    杜诗多不能一读即令人手舞足蹈之欢欣,需细味品玩三咂,方解其底蕴。狂少年更喜持李白疾走而诵,却不耐杜甫之平稳如坐,岂知“仙”、“圣”之分,各领异致,亦止领、袖之别也。

    此首起龙推为压卷之作,于卷首“屹然作镇”,正在心知之间。唯杜氏少年之胸襟于此拓落毕显,令人感戴钦敬之际,三日忘却生尘,又如登高之呼欲出矣。

 

                               游龙门奉先寺

    燕北风云地,夜雨电穿窗。此躯浑若失,一情已飞扬。

    挟卷登燕山,燕草碧丝凉。梦回听风雨,恨不彻楼墙。

   (几句伪作,望勿穿凿)

                        

                            赠李白

    杜甫诗浅看不太注意诗境的积极渲染,而比较注重务实,或者说其诗对繁冗纷杂的世事的铺陈淹没了清纯的诗意和情致。当然,做为现实主义(这个词用在这里还是比较恰当)的风格的创造者的杜甫,他把艺术与现实融合成了凝结整固的一体,再次创造并证明了一种更加完善的对生活进行运思、概括,进而全面、形象的反映生活的态度和方法。这也是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人处世的观念和准则所具有的独特之特点所决定的。但他的诗毕竟与李白的诗有根本上的区别,如果李白的诗是一片纯洁鲜明的空中花园或光怪陆离的海市蜃楼的话,那么杜甫的诗就是人烟熙攘的都市乡村社会里复杂的、充满人情味的现实生活,这两种艺术都需要描写和虚构,李白呼吸原野上的春风,杜甫更陶醉于人间烟火。李白和杜甫是两个世界,是世界的两极。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一首诗是一个场面、一幅群像,主客交融,言动毕显。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

    我有时觉着杜诗通体丰腴,而缺乏诗眼,如果细加玩味,又觉满身是眼,如此饕餮浪费之堆积,千手千眼之观音,非才子豪富之家底,如何经得起挥霍。想腹中之锦绣, 眼中之文章,再不能象林黛玉之眼泪,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秋,汩汩咽咽,无有止息,才情的挥霍在杜诗来说也太大手大脚了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所作拟古多于格律,尽管回避格律,但他的用韵谴字却颇有令人震沭的地方,他从不笨拙的顺势爬杆,而往往藤端缒瓜,一字出如果实累,在情势转换的地方突然出人意料的让你有所收获。要之,杜甫炼字之树独标异格,而且把此种风格推积发展到高峻险峨的程度,使后人钦佩之,却望而生畏不敢效尤之。

    杜诗不但很少出现虚出之字、每个字都咬定叙述的作用;而且词句的铺排都追求尽可能大的容量,因此杜诗都擅长叙事,他的叙事诗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上下左右牵涉极广而深邃。诗史之位非杜甫谁能安之?

 

                                前出塞九首

                                一

    被征出发时心情已悲苦不堪。

                                二

    行远之状维艰维难。

                                三

    写行战的间隙心绪之烦乱悲愁,听水声已似呜咽,虽强自安慰、不能平舒心怀。

                                四

    托付家书,横心以向。

                                五

    心有不平事,遭逢不平人。

                                六

    为人之道谋远而虑长。

                                七

    筑城为防。

                                八

    战而有功。

                                九

    故事讲完了。

    对事理衷曲的晓畅明了,精神境界的高远深邃,一切做人的格调风度,都是非矫饰强求所能达到的。那些装腔作势、沽名钓誉、附庸风雅者当然就认为自己出语漂亮、行止高尚、言辞震耳欲聋、理论振聋发聩,他当然看不见或者看不懂这样的诗句。当你看见有人埋头沉思、或者对你冷眼相向的话,千万不要为你精心掩饰过的浅薄行径和狭隘心胸而暗自得意,而更加出手炫耀你的肚子里的花红货色的话,不但你的春梦要惊醒,从此你的到处搜罗来的牙慧也要变的寡淡无味,自己了无意思,就是别人也替你伤感。因为沉默不代表虚无,热闹不代表充实。思考从来就是强辩的克星。要想达到思想修养的一定高度,不是以炫耀为本钱来收买,而是要在诚恳忠实的基础上,投入到具有一定温度的生活的熔炉中进行磨练和塑造,一寸一寸的去获得。慢慢的,你就会切身体会出许多前人总结出的真理的真正底蕴,并且还会寻求到自己的真理,只有这样从自身血肉中提炼出的思想的菁华,才是动人心魄的,才具有扎实稳健的力量,才具有无穷的魅力。

    结尾一句既承前已有功,而不求身荣名显、“策勋进爵”,其口吻宽缓而忠厚,我为之感动并在上面尽力要表达的,就是杜甫这种对生活深广的思虑。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自非旷士怀”一句,也是杜甫透露襟怀“夫子自道”之笔。杜甫见过李白,曾经有“仙”“圣”相对的历史性的戏剧性的时刻,相对于李白放旷超脱的胸臆的光辉,杜甫会不会时常为自身世事缠绕而泛起的百忧所困惑呢,这样的推比用在这里当然不恰当。可是人生是有现实的轨迹的,李白曾经敢于辱毁高杨,傲视金阙,弃官不做,昂首出门;杜甫可是一辈子求官不遂,谨小慎微,仕途栖惶,却仍默默无闻百折不悔的孜孜以求之。郭沫若至于就此大做文章、说了一些我弄不明白是替古人担忧还是讽喻时运、隐现心怀的话,当然也很有道理。不可预想,如果杜甫一试得中,高官得做,将出现什么情况。正因为杜甫心怀辅佐之志,却又投报无门,所以不能更尖锐的直面接触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也更有机会能去深入的体会下层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苦难;对上层的情感流露只局限在有所保留的旁敲侧击和委婉的规劝揭露上,而对下层生活的深厚的土壤杜甫有着深茂的根须的接触,在这期间,伟大的诗人既不为大用,则致力于自身品性的修养,省却了屈原那样“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又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得大量的创作的源泉,因此,杜甫没有同流合污的烦恼,而立足于生活之上的高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无边的衰草铺缀起来的漠野与阴云弥漫的苍穹相合起来余留的一缝间隙,狂飙在这里肆虐扫荡着太阳那惨淡苍凉的微光,隐隐约约有一条白色的小路蜿蜒迩来,一个渺小的行路之人在这里蹒跚摇晃着前进,看不清他那矍铄精瘦的身腰,辨不出他那清癯黑狭的脸腮,仿佛厉风再卷一卷尾巴就能把他带走,好象黑暗再浓一浓怒眉就能把他轻轻抹掉,然而,狂鞭似的风暴一阵阵过去,乌云投下一块块的阴影,但是,天地间这一点叹号似的身影仍然在那么凌厉的前进着,他时不时举起两根枯树枝似的胳膊,试图掀开头顶上欲压下来的苍天,向飚风挥一挥拳头,他那两条枯树根似的腿扫平了路边的衰草,当天地无色的时候,我发现了他黑洞洞的双眼射出两道惊人的光芒。

    杜甫的诗老使我原野上这样艰难的行路人。

 

                                渼陂西南台

    杜老夫子的隐退居贫之心不是意冷心恢,而是对超脱物外、放旷风尘发自内心的渴慕。

 

                                 九日寄岑参

    闻一多把作律诗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并把诗的精要所在归纳概括为“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形象到这种程度,对诗的辨析和思维也没什么再可补充的了。

    夫子作品乃诗里上乘,其钩构的精到机巧可谓坚固耐用,聊具建筑美,却不一定达到极致,斗拱飞檐、描龙画凤,是庙堂气象,却不一定都是皇宫,否则太威严持重而不近人情了;韵脚的孜孜以求,也不说就达到了音乐美;再如绘画美,杜甫的构图完整、联想丰富,譬如“雨脚”这两个字反复出现在很恰当的地方,细细琢磨的确很有异致,难说不是作者得意之笔,但这样的联想却不容易一下子在读者面前引起色彩明丽的形象意识。

    杜甫的涵量太大了,蕴蓄太深了,一下子瞧不明、钻不透,也许生活的外壳太坚厚了,就象那沧桑形象的核桃,沃甘肥润尽在其内质。

 

                              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

    起首刚四句就有秋光无限之感,风沾轻寒,水色光明,所以因“仲月来寒风”而“群木水光下”,由雨则生空濛之气,“今秋乃淫雨”,“万家云气中”,也是相承。采古意称树为“木”,“群木”就是“丛树”,要衬托秋意,象“疏木”“高木”“瘦木”似乎都相称,或者直截了当就用“丛树”省事,虽然没有“群木”那样让人咂么着古雅真朴,但可以平添一些清爽俐落兴味?

   象“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这样如流水般顺畅脆响的句子,如芳草春花般点缀起来,微风过处尽显生机。

 

                              示从孙济

    训诫示谨。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杜甫的诗在当世就很实用,我现在觉得。谨小慎微,处处留神,通达有心,上下博参,那浓重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如在人间;不象李诗之以灵境辉煌胜人,“诗无达诂”,意无达诂,境无达诂,更加以瑰丽朦胧的辞章醉人心神耳。杜诗里也有一些读起来一时化不开的借字之类,如“今秋乃淫雨”的“乃”,这样零星的虚字我长碰得到,不占要地的必要填充,而主要崇尚的还是有所依本,有所明辨,或有出典,或有实事,实用的含量是很高的。当政不用人,不然杜甫一定在典章文书、修史册注方面补益莫大。

 

                        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

    杜甫之戏,稀罕之物,犹带庄重。

 

                                夏日李公见访

    在人生如此的情景下,犹如透过迷雾看杜甫,尘内和尘外的比较,就象生活的一扇窗子,我在这里渴望彼端。飘逸的身影,哪怕是阶草庭花似的雅情,在我这里都模糊了,荒凉了,所有的无助的叹惋怨艾都是发自魔鬼和地狱的吵嚷,是纷纷扬扬的灵魂滞尘,当感到灵魂越来越痛苦沉重的时候,何尝不会企求一时哪怕丝毫沉醉溺迷的心境?求一醉,不愿醒。

 

                             后出塞五首

                                 一

    将行,当行,乐行。

                                 二

    已行,壮行。

                                 三

    行色。

 

                                 四

    搡衣秋风凉,架静菜花黄,窗户凭不得,望远又思乡,一种风情怀,年年不相忘。

    秋来登小山,四野极苍茫,最是看东海,横波正觉长,飘风拂我面,湿雾濯我裳。

    地远不归去,寄心成短章。(这是我诌的,别把杜甫想。)

 

                                       五

    最后一首更堪凄凉。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风爽蓬居凉,露浸草色新,昏黑鼠为客,入秋蛩比邻,扫迹下短阶,摇篱开荆门。

    池边觅芳草,仰首观流云,如此筹生意,放旷早捐身,造化青山在,随处游我心。

    (从“门”字转韵)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就是杜甫最著名的那一首啊,真不忍心在后面续上一个貂尾巴,可是忍不住。

   弄诗成顽癖,心痴不可收,栗列秋讯至,渺思常远忧,荒凉陋居冷,落寞书为友。

   生性谁噙制,尘俗忍淹留。

 

                                晦日寻崔戢李封

    杜诗苍晦,笔拙而力均。铺排叙述之强健,千言而不少衰。所亏履历不振,狂简少用,非得其宜,不然,存恢恢之气以增其标而删其繁,经邦济世以阔其志,障所供给,广所闻问,沉郁寡怀,而后,必有出于诗酒无聊、荒思疏性之上之建树者。(我以后就照着这个这么办了。)

 

                              送率府程録事还乡

    李白诗是擒住一霎那的感情涡流,发泄那长江黄河一般汹涌的思潮,闪烁那耀眼夺目的奇葩异彩,象梦幻和烈火一样激扬着年轻的心胸,那种陶醉和感慨的艺术效果来势之迅疾猛烈几乎令人没有反思回味的余暇,过去这种现象我们都说是浪漫主义嘛,它们一切本身内容形式的特点都有着与现实主义绝然不同的感受,杜甫的诗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象一座建筑一样,从基础到栋梁,甚至一砖一石,雕琢的沦肌浃髓,处处恰当精致,而科学构造的宏伟和安排均衡的特色,特别是这个结构的整体中所蕴涵的丰富意象和思想内容,象深埋的富矿一样开掘不尽,只有继续不停的去发掘。

    [小楔]因应付考试,埋头书堆,违心敛怀,致疏此有日矣。今稍得逸情,忽掇旧志,开卷试笔,满腔心绪,龙无首尾,而略观前言,放诞大言,随意点驳,实在不得要领,管窥蠡测,徒有不逊之心,乏于揽察之才,不觉汗颜难当。

 

                             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一边读着这样的长诗,一边忽有感觉,李白的诗象价值连城的工艺品,而杜甫的诗象刚出炉的热面包,从烤箱里刚出来,一排一排的大小相称,一般颜色,令人垂涎,营养丰富,源源不断的送往餐桌去。

    杜甫的诗字字有着,韵致丰厚,宜细琢品摩。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文如其人杜甫大概也是吧,穿着青布衫,守在人群的外围,坐在盛宴的一角,性格深沉,默默无言,尽管他的诗中色彩纷呈,意象麕聚,而且对各种世态人情亮暗色调的体察洞若观火,可是你却很难找到一点感情流露过火或言辞稍觉偏激的破绽。其情绪之坚定沉稳,行文之练达舒缓,非有深广的城府、博远的涵养,安得诗人如此之风度。

 

                                  塞芦子

    以兵略战策入诗,杜甫写来洞明形势、动静非凡,气量不俗,堪称此中巨擘。

    杜甫的炼字常常出人意料,却又妥帖适当,譬如“海右此亭古”一句中的“右”字,令人一读惊诧,细品来又实在妙绝,有出神入化、匪夷所思之奇想。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一

    佛家净土,熏陶至性。

                                  二

    山林远色,寄一段惠德芳馨之心。

                                  三

    留别之情,自觉暗生于风物百端。

                                  四

    洒扫庭除,不尽之言经由此生。

 

                                   雨过苏端

    寻常世界的一景一物如果进入诗人的取景框中,要突出表现它就会采取奇妙的办法让它象珠宝一样闪闪发光引人注目,作者的精神因素灌注到物象的某一特征中,使它特色显著,透出灵性,世界便变得鲜明耀眼了,象彩色的卡通的动画一样夸张的优美。譬如诗中“杖藜入春泥,”和“红绸屋角花,”两句,“春”字状泥,使之可喜,“红绸”状花,使之可爱,就是这样恰当而夸饰的渲染手法。

 

                                    喜晴

    我明白杜甫诗的格调所在了。那就是平缓起笔;肺腑深含,均衡吁气;渐次阔转,放宽眼界;引发胸襟,归着苍茫。这种感受如果离开对原诗的深切理解是不能说服于人的,但是对杜诗又有很多的感受和理解层次,不可朦胧观月、命意雾中,就以为是杜甫的意境了。此首“喜晴”如从起笔读起,都会以为它是一首美妙灵动的风景诗,但渐次读去,到中篇深意已现,而到结尾,又有谁能平常用等闲言语表尽其中蕴籍呢?

 

                                    述怀

    这首自叙状,缓缓道来,好象不动声容,却曲折尽意,是杜诗的范本。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如有闲暇细加品评,养身怡性都有增益。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

    不是这等深谋而洞微的笔触,不是这般深远而殷切的言辞,安得“诗史”之称!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移山揽海,横椽巨笔,使神动鬼出,天人怒目。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送判官诗,上有四首。犹如四轴条山,其致一,其神类,而能各臻化境,令人读来毫无雷同之感、皆有非常之得,可以深味“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又“随心所欲不逾矩”之至意了。

 

                                     九成宫

    从稚年开蒙作文老师就教导我们说,叙述要由远及近,从各角度逐次展开描绘,要详略得当,还要间发议论,最后归总到正统,好象从老先生的豁嘴里说出来的调子也老掉牙了,顺风过、不入耳,这是由于教者不形象,如同念经嚼蜡;而学者不领会,混沌不开窍、蒙昧不化造成的。今天忽然意识到这一点,则是上面这首诗的触发。诗圣做诗原来也如此按部就班到家了,你看“苍山入百里,”所来多远,“层宫凭风回,”不是概貌?“纷披长松倒,”不是细状?“仰望嗟叹久,”情绪又有多么深沉!真正的好诗读来寻思,尽在彀中,又超以象外,令人忽然明白本来最明白、应该明白、却不明白的东西。

 

                                玉华宫

    怎么如此平凡的一溪一松一鼠一瓦、一忧一坐一歌一泪,诗人娓娓道来,不费艳墨,就自有种种万般风情幽韵呢?这样的诗本味自在其中,读去便知。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学者评论者研究者、或者挂着什么博硕导师头衔的名流之类的任何长篇大论能渲染的比原诗所蕴涵的更多。不觉深思、掩面、搁笔,自觉万言都是妄语。心情思绪之悠长辽远是我始料所不及的。

 

                                五古(二)

                                  北征

    选本皆有此首,教科书中熟谙,背诵也都背过了,也就不说它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