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电视剧《国家命运》中看到了已故奇女子王承书先生的感人事迹,打心里敬佩不已!感动不已!

  王承书于193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她曾在美国取得辉煌成就,甚至有望获得诺贝尔奖。但她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优厚待遇,立志回国建设祖国。回国后她为祖国的核弹事业“抛夫弃子”,默默奉献,隐姓埋名30载,做出卓越贡献,被称为“中国版居里夫人”。他的事迹一直到她逝世后,才慢慢被发掘出来,她的名字至今国人知之甚少。


  为了祖国的强盛

  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经历了国家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苦难,发誓要为国家的强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1930年,王承书从贝满女中毕业后考入了燕京大学。按照家人的想法,女孩子学习文学、艺术之类的专业显然是更好的选择,但王承书有自己的远大志向。她说,现在正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物理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是不是发达的重要标志。我们中国的物理学非常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国防建设。因此,她选择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她是当年物理系13位入学新生中唯一的一个女生。她决心掌握科学知识,将来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这样,秉持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济世报国之心,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在与同班男同学的竞争中成为佼佼者。大学毕业时,王承书的成绩高居榜首,并获得了当年的金钥匙奖。而在这之后,她又选择了继续在大学深造,于1936年取得了硕士学位。


  我的事业在中国

  1941年,王承书成功申请美国巴尔博基金会的奖学金。她随即与丈夫张文裕及孩子一同前往美国,

1641538527815237.jpg  进入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当时的密歇根大学从未接收过已婚妇女。而王承书优异的学术水平与求学精神却深深打动了乌伦贝克教授。这位当时的国际物理学权威教授破例录取了王承书作为自己的学生,王承书于194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她与乌伦贝克教授合作发表了许多篇关于稀薄气体动力学的重要论文。1951年,一个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方程——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WCU)横空出世。这个方程对多原子分子气体动力学有了针对性更强的准确计算。至今在高空物理学和气体动力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她从数学算法出发,第一个证明了玻尔兹曼积分算符的本征函数。这一成果提供了简化求解方程时的新思路。王承书就是这样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科研道路上的难题,她的卓越贡献在物理学领域经历多番震撼,因此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当时外界预测,照这样发展下去,她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王承书赴美期间,始终都关心着国内局势的变化。在她的心目中,她所有的知识和研究归根到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报效祖国。因此,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王承书的耳边时,她几乎按捺不住思乡之心和报国热情,恨不得立刻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然而,美国当局早已对身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进行了严密的监控,而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正是这份名单上的关键人物。在那段渴盼回国的日子里,中国的科学家们在美国遭受了许多的不公和迫害。但王承书不灰心,依然坚持一定要尽快回到祖国去。她将自己的学术书刊和资料打成300多个包裹用7年的时间分别寄给国内的家人。她说:“祖国目前的条件差,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1956年11月,早已归心似箭的她和爱人张文裕把两部轿车、电视机、电冰箱等家产全部送人,带上六岁儿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641539387104963.jpg  一生三次“我愿意”

  回国后的王承书在北京安了家,在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员的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的教授。对于国家的安排,王承书甘之如饴。她曾对她的学生说:“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当时国内在这一领域一片空白,钱三强找到 王承书,希望她能到这里来工作。王承书原本研究的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热核聚变研究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当时她已经46岁,但是为了国家原子能事业她坚定地表示“我愿意”。王承书受命后到苏联进修,期间用七天七夜的时间翻译了一本美国受控热核聚变的书。她回国后接着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经过两年的研究,终于搞清了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同时参与建设了我国最初的三个等离子体实验装置。

  1961年,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入关键期,而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大量专家使高浓度铀研究陷入瓶颈。没有高浓度铀,中国的原子弹就不能升空。这一次钱三强又找到了王承书,告诉她核武器研发是机密中的机密,如果王承书接受这项任务,不仅意味着她要再一次接受科研转型的考验,还意味着她要离开丈夫和孩子,隐姓埋名。钱三强希望王承书慎重考虑,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自此之后,那个声名赫赫的物理学家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孩子,只身一人消失在大西北的504厂。就连来视察的邓小平都不禁感叹:“自群英会后就再没见过你,连张文裕都不知道你在哪呢!”当时钱三强与她的对话更是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你工作上有什么困难吗?

1641539564132073.jpg没有;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没有;有什么话要带给文裕和孩子吗?“没有”,这三个“没有”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讲困难,不讲回报,不讲条件,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大德大美大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无论在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1964年1月,第一批高浓缩铀研制成功。这等于原子弹研制最关键的难点已经攻克,实验成功了一大半。当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钱三强第三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继续从事核研究,这就意味着她将无限期的隐姓埋名。王承书没有一点迟疑,回答的还是那三个字:“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这三个“我愿意”是王承书的诺言:“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的生动诠释,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奉献一生,廉洁一生

  王承书先生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 清廉的一生。她一生不贪名利不慕金钱,在她的心里只有祖国和人民,唯独没有自己。在职时,她的稿费和奖金,多半捐给了单位购买书刊。从入党的那一天起,王承书就从280多元的工资里,拿出200元交党费,直到“文革”后期组织上不同意才降到按规定的标准交;在三年困难时期,她自己花钱买来大量纸张供研究人员计算;生活上非常艰苦,即便是当上了专家组组长,也从不坐单位安排的轿车,每天都和大家一起坐班车;她经常穿的是从美国带回的旧衣服。王承书家中的陈设仅有一套旧沙发,三个旧柜子和睡了一辈子的硬板床。她得了白内障,医生建议打10针进口药,当知道每针600元时,她嫌太贵,幽默的说道:“你看,我的眼睛还值6000元吗?”王承书对自己“抠”,对国家、对人民她非常慷慨。她与丈夫约定,死后不留下任何钱财给子女,把钱都用到有意义的地方去。1992年张文裕去世后,王承书履行了约定,把丈夫一生的积蓄约十余万元,悉数捐献给希望工程,并且在西藏捐建了一座“文裕小学”。对于为何不给子女留钱,王承书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接受了教育,会自寻出出路。可国家的教育若是上不去,人才培养不出来,这个民族就会没有希望!”,她在病危时候即留下了遗嘱:将自己攒下的十多万元钱连同身体一并捐献。

  她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隐姓埋名30年,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真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无名英雄的名字——王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