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元朝前期著名杂剧、散曲作家马致远的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最早见于元人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和元人无名氏所选辑的《梨园按氏乐府新声》二书。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履历不能确考。少年时期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在大都生活了二十几年,参加过元贞书会,是个很有影响力的杂剧作家。据记载,他著有杂剧十五种,至今尚存《汉宫秋》、《青山泪》等七种。马致远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中年做过江浙省务提举,并有二十年的时间在各地漂泊,晚年退隐山林,《全元散曲》收其小令115首。他的《天净沙·秋思》小令寥寥二十八个字,以极为简洁的笔触状萧瑟秋景,如在目前,含无限情思见于言外。诗中集秋日傍晚特定的景物,构成悲凉的意境,充分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那种鸿洞难缀的秋思。

  从审美的角度讲,我们欣赏这首小令,其“象外精神言外”简直让人“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尽管读者不同,感受各异,但它给人们的历史启迪与审美享受则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小令仅以二十八个字就形成极其个性的语言定势,将易使人感知的外物形式与潜在的理性思考相融合,在虚与实,景与情,静与动,索寞与温馨,哀怨与神往……等对立的存在中显现出一种极为和谐的美,让人感受到崇高的情感、悲剧的氛围、艺术的享受。

  它的思想内容与情感蕴藉上有极大的容量。诗人先着力写环境:旅途之中。地点:荒郊野外。季节:深秋时令。时间:黄昏时刻。用十八个字、九组偏正结构的语句,描绘了九种特征极强的景物,句式整饬,一顿、一顿。它仿佛伴随着游子蹀躞古道的足音。前三种静物:枯藤、老树是静态,昏鸦则是动态,动静结合,枯藤是緾在老树上的,而老树又恰是昏鸦的栖息之处。

  昏鸦俗称老鸹,它的羽毛颜色是乌黑的,在“夕阳”暮色苍茫之际,天空也是昏暗的,这样愈发增强了暗淡悲凉的色彩。昏鸦引起诗人的深思;昏鸦在天黑时尚且能够飞回树上歇息,而“我”“何处是归程”?颇有睹物伤怀,人不如物的凄凉之感。而同时暮鸦晚噪不绝于耳的有声感受,同时点染了一幅苍凉的画面。接着,小桥、流水、人家,何等温馨,何等亲切,充溢着生机与渴望。这是一个优雅、宁静、安适的生活环境,从小桥可知溪水缓流,“小桥流水”的附近绝不是人烟稠密的闹市。“人家”意味着生活安乐而幸福。诗人流落异乡触景生情,思乡念故之情油然而生,饱含着作者怀念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的复杂情感。最后点出羁旅天涯的游子,临西风、沐夕阳、立古道、望天涯的形象。这让人不禁想起《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的诗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暮鸦归巢,小家温馨,构成了一种比兴式的意像,与游子心境映照,以温馨衬托悲凉、凄楚的气氛——漂泊流浪的灵魂啊,何处是你的归宿,蕴藉已久的乡愁啊,到哪里去心情的宣泄呢?秋风啊,你告诉我!夕阳啊,你告诉我!古道啊,你告诉我——这简直让人感到心灵的震颤。

  一首小令恰为一幅速写的画面,看似轻轻勾勒,构造简单,其实是诗人采用空间特写的分割与组合。这种空间的心理组合状态,在质上确实是个超越,各个单独元素的复合构筑,给人以更多的细索与回味的余地。

  我们试想,那枯藤缠绕的老树,那黄昏群噪的归鸦,那温馨自适的人家,那深秋飒飒的寒风,那旅途劳顿的瘦马——所有这一切并列交错的景象都如画一般,从而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美的特征。它们是在表现一种超越于诸元素实体组合之上的思想与情感。在这里,心理与景观两相照应,不仅确定着事物可能具有的符号特征,同时也渲染了它们的情感价值。

  当诗人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一组大特写画面输入到读者的意识之中时,则显得即悲凉又悲壮,渗透着某种沉郁的阳刚之气,给读者意识中造成相应的情感与想象,心中凝结难以名状的块垒,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卷入诗美空间的动态行程中去,与诗人急欲表达的意念产生共鸣——这其中有离乡背井的酸楚、天涯羁旅的怅惘、怀才不遇的哀怨、仕途坎坷的感伤、不甘沦落的抗争,世事艰辛的叹息、人生苦短的悲凉,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马致远这首《天净沙·秋思》形象鲜明,历历在目、去尽雕饰,自然真淳,结构整饬,炼字讲究,音韵铿锵,读之上口,易于记诵,“夕阳西下”拖长音韵,使全诗有促有驰,“断肠人在天涯”,之句含不尽之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令人移觉到苏轼赤壁泛舟时的萧音,久久萦怀于心际。

  诗人心中有“扰力”、外界有触物,故能“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儿徘徊”(刘勰《文心雕龙》)

  小令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饶有意趣,正如清人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所评“元人小令之绝唱、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唐人绝句的妙境在于以小喻大,言近旨远、凝练含蓄,余味无穷,往往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过概括而巧妙的构思,并没有很吃力地去刻划这位天涯孤旅,而是淡淡的就眼前之景勾勒了一幅深秋图画,然而这幅深秋图画却使读者自然揣摩到诗人的深处灵魂。

  我们说美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产物,这首小令就是很美的,它具备鲜明的美学特征,给人一种激动不已的愉悦与感染。小令中的景物正是人们(作者与读者)使概念转化为和谐的情感,正是这些,使人们具有长期历史积淀的心潮重新泛起情感与理智的涟漪。小诗以客体感化作用进入读者心灵深处,它调动人们的感知、情感与理解的心理能力,于是产生共鸣,产生美,产生美的享受。

  宋人杨万里曾说“触生焉,感随焉,而后诗出焉。”元人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是如此产生的一曲很美的天涯羁旅的悲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