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赏析】征文是明智之举

  请不要以为“赏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笔者再一次体会到《百面战旗红》纪实文学创作组织领导者发起赏析征文活动是一项明智之举。因为纪实文学作品目的是要有更多读者看的。好的赏析文章,具有磁铁一样的巨大吸引力!可以吸引读者细细品读原文,可以帮助读者体会战旗故事的精髓,学习英雄精神,从英雄们身上汲取力量、勇敢和智慧,使自己人生更加精彩美丽。

  以自己为例,我开始看到《百面战旗红》之“大嶝岛战斗模范连”发布的信息,还没有引起我的阅读冲动,心想先收藏吧,留着以后慢慢看。一留,就几乎被忘记。因为网上可看的内容太多了。

  不料读了金色年华的【战旗赏析】“追思大嶝岛战斗模范连”《百面战旗红》创作谈,得知作者采集素材的严肃认真,克服困难,从而引发了我阅读这篇纪实文学的浓厚兴趣。读罢,深感这篇纪实文学写的很好。讲述的战旗故事,内容翔实,脉络清晰,情景交融,扣人心弦。英雄形象,跃然眼前。闭着双眼,可以背出主要故事情节。大嶝胜利经验,攻打金门失利教训,震撼人心。真是一篇难得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材。这教材来的多么不易啊!从纪实文学的采访写作来说,给我们的首要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千方百计写好当代红色《史记》

  用文学的笔法记述我军尖刀和铁拳部队分队的英雄史实,写的是人民中产生的英雄,是为人民打江山保江山的英雄,是当代中国的红色《史记》。写好新《史记》,工程真不易。

  首先,值得学习作者知难而上的精神。这面战旗的创作任务是靠后被认领的。也许是因为写作难度太大。一是现成的资料太少。28军军史中记载大嶝岛战斗模范连五连的事迹才两百字,甚至没有连长和指战员的名字。凭借这点资料要写成一篇纪实文学,是不可能的。更困难的是,当事人,即打大嶝岛时的251团指战员在此后不久的攻打金门岛的战斗中,几乎全部牺牲,其中包括荣获“大嶝岛战斗模范连”五连的116人。对战旗故事的知情者少而又少。这就使得采访难上加难。

  面对这样的困难,作者却把挑战当机遇,迎难而上,勇敢揭榜,主动认领这一艰巨任务。作者在《创作谈》中说得好,“这反而成就了我。我不喜欢重复已经有的资料和观点”。作者的勇气和求实求新精神,实在可钦可敬,值得我们学习。


  亲临战地寻足迹

  《创作谈》中讲到作者参加了28军及后代大嶝岛祭奠英烈的活动。听取了28军副政委李剑峰31军副军长姚思忠的发言,对28军海岛作战有了初步印象。接着参观了大嶝岛战地观光园,在28军老兵解说下观看了大嶝岛的地理环境,对战事演变有了具体体会。又用三天听取和参加了金门诸岛夺岛作战的研讨座谈和实地考察。

  难怪纪实文学描述大嶝岛的地形地貌那么清晰如画,描述攻占大嶝岛战斗发展脉络写的那么清楚明白,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首先是作者已经亲临现场,作了全面观察,听了全面介绍,视野开阔,全局在胸,才能写出鸟瞰全岛,亲临其境的文字。


  踏破铁鞋寻访知情者

  尽管战争的残酷无情,使攻占大嶝岛的勇士们绝大多数光荣牺牲,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毕竟还让作者找到了一位对攻占大嶝岛和参加攻打金门岛全过程的知情者,251团政委田志春的警卫员康兆堂。他曾经跟随251团政委田志春率部支援大嶝岛,又是攻打金门的幸存者,是唯一全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

  纪实文学作者在攻打金门战斗60周年,曾经乘船同祭奠英烈的同志们一起沿着当年攻打金门的路线走了一趟,感受活着的人对英灵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情感。几位28军的师团干部,已经90多高龄,听到祭奠情况,人人老泪纵横,向作者介绍了当时战斗经历,作者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口述。抢救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作者还听取了251团前身华野十纵29师86团首任政委翁默清讲述251团团长刘天祥的许多往事。这位老首长正在写回忆录,从这里也了解到五连连长王荣奎及五连的战斗史实。

  作者说,“正是这些亲历者的回忆,弥补了写大嶝岛战斗模范连史料不足的缺憾。”

  读到这些叙述,笔者忽然想起陆游的诗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靠着踏破铁鞋的精神,终于找到仅有的知情者,抢救了珍贵的大量史料。这种采访态度,不仅对其他战旗故事的写作具有借鉴意义,对所有纪实文学的采访写作都是适用的。

  金色年华的赏析文章中还讲到,246团卫生干事孙光武,曾经跟随部队支援金门作战。他一连讲了十个小时目睹的情况。讲到在金门岛上,当敌军围上来的紧急时刻,为不当战俘,孙云秀开枪自尽。讲到在古宁头,两千伤员聚集此地等待来船救援。国民党军队袭来,伤员拼死战斗。有的断了双腿仍在拼命扺抗,遭敌杀害。

  由于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釆访者变为被采访者。支援金门作战的246团团长孙云秀的后代找到他,国防大学和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拍《金门登陆作战之检讨》也找到他。这说明决定组织《百面战旗红》纪实文学创作活动,对于抢救史料,丰富和充实我们的军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知情人士先后作古,许多宝贵的史料也就散失了。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衷心为组织《百面战旗红》纪实文学决策致敬称好,这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至善之举。毛泽东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这部通过战旗故事,歌颂的人民英雄,丹心红似火,虎胆大如天,豪气冲云霄,造福荫万年。写这样的新《史记》,难道不可以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美吗?!


  阅读资料发现传奇

  金色年华谈到,阅读资料发现了几个传奇故事。一是从资料得知,251团刚刚挺进至福建惠安崇武镇西沙湾,正遇六架敌机空袭渔巿。为了掩护百姓,牺牲了24名战士。民间自发地修建了“解放军庙”。其中有几名战士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机扫射的机枪子弹,保护了一个13岁的女孩的生命。空袭后小女孩的妈妈拉着孩子跪在烈士遗体前说,你的命是解放军给的。二是了解到二营一位医助胡清河借助一个蓝球胆从金门泅渡逃离虎口。三是一营机枪班长徐钦林从敌人眼皮下竟泅渡归来。特别是敌机空袭时战士们用生命掩护百姓的事例十分关键,反映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成为贯穿全文的红线,非常感人。

  总之,金色年华【战旗赏析】反映的采访战旗故事的严谨态度和作风,使我深受教益。


  让战旗红进亿众心窝里

  “大嶝岛战斗模范连”这篇战旗故事的构思与写作颇具匠心;罗援将军的导语中的战略思考非常精辟,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这里不再赘述。值得再次提出的是,金色年华的【战旗赏析】吸引我读这篇纪实文学的事例,进一步启发我们认识写【战旗赏析】的必要性。赏析,有助于宣传纪实文学,吸引读者关注、阅读、思考纪实文学。所以我们殷切期聁有更多【战旗赏析】伴随《百面战旗红》问世,以促进人们读战旗,学战旗,通过了解每面战旗背后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认识英雄形象,学习英雄精神。进而让百面战旗故事和精神传遍部队、院校、城乡、社区,让百面战旗的红色基因红进亿万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里。这是一项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是为我们人民共和国在精神上进一步筑城夯基。如果我们把这个精神根基筑固夯实,其威力,大无比,海可填,山可移。“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怎样发动更多人参加【战旗赏析】?笔者有几点粗浅建议,仅供参考。

  一、延长赏析征文活动时间,是否可以延长截止日期至《百面战旗红》一书出版发行三个月或半年之后。给读者留下充裕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二、请战旗故事作者和其他有关方面协助,约请百面战旗今日的部队写阅读战旗故事的体会,谈谈怎样在新时代传承老前辈的革命精神?比如临汾旅,潍县团,渡江先锋营,大嶝岛战斗模范连,王克勤排,阳廷安班,等等。每面战旗的传人都可成为约稿对象。这些单位也应该把阅读《百面战旗红》作为传统教育的良好机会。既通过战旗故事学习本部队的老前辈,也通过阅读全书,学习兄弟部队的老前辈。这是非常宝贵的精神滋养啊!

  三、请银河悦读各地分站协助,约请战旗故事产生地的大中院校师生结合作文写作阅读战旗故事的心得体会。比如,天津市金汤桥附近的学校可以结合当年红旗插上金汤桥的英雄故事写作文,记心得。择其优者在网上发布或参加汇集成书。既鼓励赏析写作者,也教育大家。让人们知道,为了解放这片土地,英烈们付出了多少辛苦和鲜血,献出了多少宝贵青春和生命!

  四、普遍发动和典型引路相结合。《百面战旗红》出版发行是普遍发动阅读的大好机会。似可请高层领导或有影响人士,题写书名,写作序言,题词,讲话,造成声势;同时发现和宣传阅读活动搞得好的典型单位和个人,广泛宣传报道。使阅读红书成为一种风气和精神需求。

  总之,既抓耕耘,又抓收获。既抓写作,又抓阅读。让《百面战旗红》这个传承红色基因工程,落到实处,开花结果。不枉费创作团队沤心沥血,日夜操劳,更可让万千英灵欣慰含笑于九泉之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