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国内旅游的,没有人不知道应县木塔,亲眼见过的也不在少数。
  来到这座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最精美的佛塔面前,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都会惊奇不已、赞叹不止、流连忘返。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疑惑:这塔凭啥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这塔是由谁倡议建造的?塔内绘画的6个供养人又是谁?
  应县木塔在我心中矗立了几十年,常思常念,却无缘相见。在驻晋部队服役时,多次乘车路过应县县城,因军务在身不得逗留,只能隔窗冥想,戚戚而过。直到退休以后,才有机会亲眼目睹到它的真容。头一天,在大同市区赶上了初伏之雨,断断续续,黏黏糊糊,北魏的佛像都纷纷躲在洞中避雨。如果明天继续下雨,站在露天地里的木塔可就不好看了。
  次日,火红的朝阳跃上恒山之颠,普照雁北大地,一扫昨日的阴霾。我们在高速公路上扑向蓝天,追逐白云,尽情地放飞心灵。途中,登罢恒山翠屏峰的悬空寺,带着满心的赞叹,急不可待地奔向应县县城。
  应县古称应州,位列燕云十六州之中,地处长城之外,东望恒山之峰,西接黄河之滨,南扼雁门之险,北连内蒙草原,历来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争夺之地。金代诗人元好问有诗咏之:“南北东西俱有名,三岗四镇护金城。古来险阻边陲地,威镇羌胡万里惊。”
  后唐皇帝李嗣源所建的铁壁金城早已不在了,只遗存一小段明洪武八年缩建的西城墙,残垣断壁,默默无闻。如果没有这座木塔,恐怕中外游人都会一掠而过的。导航仪将我们领到县城的西北角,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所期待的“应县木塔”四个字,而是“佛宫寺释迦塔”六个字。原来这才是应县木塔的本名,因供奉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得名。DSC_0875_副本.jpg  

        如今只有礼佛之人还记得它的本名,咱们还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叫法来讲述它的故事。应县木塔高达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八角菱形,美观大方。外观6层,内构9层,设计巧妙,结构复杂。该塔使用黄花松木料3000立方米,重达2600多吨,高峻稳重,刚中带柔。最让人惊奇的是,全木结构,无钉无铆,没用一根钉,不长一点锈。使用的是中国独创的斗拱连接法,百千斗拱,严丝合缝,层层叠叠,盛开如花,拥有“斗拱博物馆”之美誉。站在拔地冲天、精致美艳的木塔前,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多么浩瀚的工程啊,设计那么缜密、手艺那么精巧!要知道,这可是由千年前的古人完成的。今天想把它整体落架维修一下,竟没人敢去接手,都怕不能使它重新站立起来。
  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为钢铁之躯,使用的是现代建筑材料与工艺,以当时世界建筑的第一高度而著称,现在只能是小弟弟了。论起岁数来,它比应县木塔小800多岁。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用石头打造的钟楼,比应县木塔晚建100多年,刚建3层就歪斜了,只好停了下来;后来,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加以纠偏,仍然无法将其扶正,历经两百多年才完工,最终只好以“斜”传名,至今仍有倒掉的危险。相比之下,我国的应县木塔最古老、最坚固、最精致、最美观,也最独特。它不仅是我国佛教建筑的奇葩和遗珍,也是中华历史的见证与刻度。千年来,枪打不烂,炮轰不毁,雷击不焚,地震不倒。而这样说来,并没有贬低另外两座塔的意思,乃是在客观存在的比较中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研究古代建筑的著名专家梁思成事先看到木塔的照片便激动万分,到了塔前更是兴奋异常。他亲手对全塔进行了测绘与研究,得出了“中国斗拱艺术博物馆”的经典评价。他在给爱妻林徽因的信中写道:“这一愉快刹那,是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所触发的锐感。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是啊,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又是由谁来创建的?史书上没有留下建筑设计师何许人也,更没有那些能工巧匠的名录。我们只知道倡议建塔的人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皇后萧挞里。何以见得?在木塔底层的南北门楣上,绘有3女3男的6个供养人。所谓供养人,就是木塔的筹建者和管理人。萧挞里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其余5 人是她的骨肉至亲。有萧挞里的姑母(也是婆婆)、辽圣宗的皇后萧耨斤;萧挞里的儿媳、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萧挞里的父亲、晋国王萧孝穆;萧挞里的兄弟、陈王萧知足和齐王萧无曲。他们被称为萧氏的“一门三皇后、三王爷”。萧挞里的辈份虽然居其中间位置,但她是现任的皇后,未来的皇太后,位高权重,一言九鼎。
  f6a91d77684eeae38206ee245a5c360_副本.jpg这就要说到建造木塔的起因和条件了。萧挞里的父亲萧孝穆,身为国舅爷却不自负、不越位,“廉谨有礼法”,对辽国建设有大功。他担任北院枢密使时,在诛讨叛乱、谏帝均税和反对南伐上都有建树,尤其在选拔和任用官员上有独到见解。他常对部属说:“枢密选贤而用,何事不济?若自亲烦碎,则大疑滞矣。”他认为,如果执政者选拔和任用贤能之人,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如果事必躬亲,专抓小事,反而耽误了大事。他“与人交,始终如一”,决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向皇帝推荐的都是忠直之士,致使贤能之人趋之若鹜。他“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徒,其民安之”,辽国上下因之称赞他为“国宝臣”。萧孝穆死后,被追赠大丞相、晋国王,谥号贞。萧挞里在悲痛之余心生一个念头,想在她的家乡应州建造一座寺庙,以纪念她父亲的历史功绩。
  皇后的动议当然好使。但要把这一愿望变成事实,还得具备4个条件。第一,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建造大建筑。契丹人属于游牧民族,历来以车马为家,从不搞地面建筑。他们要造这么复杂的木塔,得使用大量的汉族的能工巧匠,得按照北宋李诫创造的《营造法式》来设计和施工。当时,北宋与辽国息兵罢战了几十年,不仅各自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一直友好往来与交流,具备了搞大建筑的条件。第二,社会上有崇佛之风、礼佛之需。从辽圣宗耶律隆绪开始,大肆宣扬佛法,上下笃信佛教,其痴迷程度空前绝后。皇族和后族带头真信真崇,有的竟把自己的住宅捐出来改建寺庙。辽国经常举办各种法事,每次召集来上万僧人,免费供吃供喝供住,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因此有人说,辽国因塔而兴,也因塔而亡。第三,得有大量的木材来源。应州附近有个黄花梁,山上长满了黄花松的原始森林,足够建塔之用。第四,倡建塔的人要有能力和威望。萧挞里恰好是最佳人选,她“仁慈淑谨,中外感德”。她在世期间不止倡建了这一座木塔,先后“建宝塔而创精蓝(佛寺)百千处”。
  萧挞里是辽国三个著名的皇太后之一。《辽史》中有赞:“应天之奋击室韦,承天之御戎澶渊,仁懿之亲破重元,古所未有,亦其俗也。”应天是辽太祖的皇后述律平,承天是辽景宗的皇后萧燕燕,仁懿则是辽兴宗的皇后萧挞里。
  清宁九年(公元1063年)秋天,皇太叔耶律重元与其子耶律涅鲁古等人兴兵作乱,意图夺取皇位。他们乘辽道宗前往滦河进行秋捺钵之机,袭击其行宫。辽道宗得报后,六神无主,浑身发抖,不停地来回走动,口中念念有词:“皇叔误我,如何是好?”这时已是皇太后的萧挞里临危不乱,让辽道宗召侍卫首领进宫领旨,加强防守,列阵以对。随后,萧挞里披挂整齐,手执武器,一马当先,驰于阵前。她大声呵问来犯之人:你们都是皇亲国戚,何必如此?来犯之人不敢抬头与皇太后对视,有的开始溜走。萧挞里见此情形,振臂一呼,当先冲锋。侍卫们个个奋勇争先,射杀了不知好歹的耶律涅鲁古。耶律重元见势不好,转身逃走,并于途中自杀。一场可能发生的全国动乱,被萧挞里轻松地化解。正因为如此,她与述律平、萧燕燕被誉为辽国政权的3根支柱,在奠定基础、实现中兴、维护稳定上作出了她们的突出贡献。260e2d62f12ff353c5e96e4466d0cc3_副本.jpg  

        进塔后,在面对大佛的门楣上,绘有萧挞里的画像。只见她“首饰花冠,金步摇,薄鬓,素妆,绿袍,大袖,交领,素纱中单,穿裳着履,披制彩缕,组绶缨络,白帕包手,捧圆盘,盛须弥山鲜花,袍袖上见羽翼状物。”这分明是人间仙女、佛界观音。萧挞里不像她姑姑萧耨斤那样野心勃勃,把持朝政,滥用宗亲。萧耨斤把自己漂亮的侄女介绍给辽兴宗,本意对辽兴宗加以监视与控制。辽兴宗生性放荡,耽于玩乐,不理朝政,无人敢谏。萧挞里坚持好言相劝,终于使辽兴宗回心转意。她的儿子辽道宗昏庸残暴,如果没有萧挞里的辅佐,早就被撵下台了。每当大年初一以及自己生辰时,萧挞里把各国进献的钱物一概赐给贫穷的百姓。内外官员和百姓均感其恩德。
  就在这个时候,辽国得到了两颗释迦牟尼的灵牙遗骨、真身舍利。这可是佛教圣物,稀罕宝贝。全世界一共才7颗灵牙遗骨,辽国竟得到了两颗,实乃真心崇佛的结果。这就需要一个上塔下宫的建筑来供奉佛牙舍利,以便佛教徒顶礼膜拜。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经萧挞里这个东风顺手一推,佛宫寺释迦塔便横空出世了。塔名为辽兴宗所赐,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应县木塔不仅承载着辽国的佛教史、兴衰史,也记录着后来的历史脚步。塔身上的52块匾额和6副楹联,都有对应的历史人物和传奇故事。主匾“释迦塔”由金代大书法家王瓛在木塔增修益完后书写的,代表着木塔在改朝换代后依然被人喜爱。“峻极神工”由明成祖朱棣题写,那是他率军出征蒙古瓦剌部取得胜利后的志得意满之作。“天下奇观”则出自明武宗朱厚照的手笔,他率军解应州之围后,登塔宴赏功臣,即兴书写,一举三得。当地的官员和文人也都纷纷题字、献匾、刻联,“天宫高耸”、“天柱地轴”、“万古观瞻”等,都极尽赞美之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木塔又是书法之塔、诗歌之塔。
  DSC_0859_副本.jpg令人惋惜的是,民国时期当地的好心人集资加以维修,因不懂木塔结构,将木塔各层的夹泥墙换成格扇门,造成有关构件脱榫、劈裂、倾斜,留下了相当大的隐患。历史上曾经允许两千人一齐登塔观赏,现代人却没有这个福利了。我们在木塔的周围转圈观看和拍照,在南北门反复进出和感受,为不能再登高望远而深感遗憾。其实,这座木塔还有居高料敌、威慑来犯的作用。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成为争夺的制高点,威力巨大的机枪阵地。木塔曾经身中过200多发子弹、12发炮弹,安然无恙,屹立不倒。
  夕阳西下,该与应县木塔告别了,我们却都不愿移动脚步。不知何日再相见,再看最后一眼吧。只见它稳稳地站在那里,承载着千年流逝的岁月,身披着传统文化的熠熠霞光,体现着民族融合的丰硕成果,吸引着全世界赞叹的目光。如果萧挞里地下有知,她会做何感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