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常用汉字之一,《新华字典》(11版)上诠释:1、细末儿,特指化妆用的粉末;2、粉刷墙壁;3、使破粹,成为粉末;4、浅红色;5、白色的或带粉末的;6、用淀粉做成的食品:粉条/凉粉/米粉。

《说文解字》上讲:"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妆饰用的粉末,有白色,也有红色的。从《说文解字》的原始义上来看,《新华字典上的六条诠释,都是有源流的。唯独第六条诠释的举例"凉粉"一词没有道理。莫非“凉粉″指的是凉的粉沫,类似于炒面?不是的!我从网上搜一搜,原来"凉粉″是类似于面条形态的食品。这"面条″怎么就称粉呢?我又在网上搜了搜"凉粉"制作的原料,原来"凉粉"制作的原料主要是淀粉。这把我弄糊涂了。淀粉混合其它原料制成的食品,还是粉吗?显然不是的!不是粉,为什么称粉?

其实不是这样的!

字典上的"凉粉",古已有之。早就是祖辈夏季爱吃的食品。想吃时,锅里,记得母亲用砂锅,放上适量的水,把适量淀粉,红薯淀粉或绿豆淀粉,我们这称做芡或芡粉,慢慢倒进水里。边倒边搅,由稀到稠,由生到熟。熟后从火上端下,倒进盆里,慢慢凉凉。凉后切块加凉开水,加蒜、醋、香油、盐等调料,同勺子舀到碗里吃、喝。如今又切成条吃。不过,在制做时,有的要加上胶,以增加韧性。那时不叫凉粉!古人造字构词是很讲究的。谷子去皮,称米。米下锅做熟,称饭。怎么会将其称做"凉粉"?

记得当时称做——凉盆儿。大约是做熟后倒进盆儿里,凉凉成其型的缘故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是古人造字构词的基本原则,也是文化广泛认同、广泛传播和长远流传的根本原因之一。将凉盆(或有道理的其它名称)称做“凉粉″是误译误传。《新华字典》也如此称呼,将误就误,也是一个疏忽。

古代,我国教育普及率低,读书识字的人少,但是人们对文化尊重,崇拜,不容其有瑕疵。当今,虽然人人都是读书人,却淡薄了对文化的尊敬与崇拜,应该向古人学习,庚续古人优秀传统,使汉语精准精明精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