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镇柴里村位于晋南盆地,西靠吕梁山脉,东临汾河之滨,是汾河沿岸村落进入吕梁山的必经之地。柴里村的村门面向西山,高大简朴,西侧东侧各有一幅对联,西侧联写道:“吕梁西屏藏龙卧虎,汾水东襟滋玉生金”,它恰如其分的说出了柴里地理位置的优势;东侧联写着:“前贤启后世英才辈出,崇文亦尚武民风淳朴”,它概括出柴里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两幅对联都是出身柴里的文人撰写,前者曾是中学校长,后者曾位居某局局长。

  柴里是一个美丽的村落,东西走向的房屋格局,类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头向东尾朝西,意味着凤凰将要飞往太阳升起的东方。村南、村北的两面大坡,如同凤凰的双翅,村南的坡面向南伸展,村北的坡面向北延伸,站在高处观望,仿佛看到一只即将飞翔的凤凰,因此,柴里就有了另一个很美的名字:凤凰村。

  村里原来有座闻名远近的玉皇楼,高大巍峨的大殿,令走过的人精神为之一振。大殿内有壁画有人物肖像,都活灵活现,它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可以与洪洞广胜寺的壁画相比美了,只可惜被毁掉了。殿前有水池一座,人们把它称为天池。那时节,天池里常常有雨后积攒的流水,浑浊的雨水沉淀后,呈现给村民的则是映照着蓝天白云的清水,在微微吹拂的风中,水面就会荡漾着一波一波的皱纹。村南还有座古戏台,戏台对面是马王庙,庙的右侧是祠堂,西侧是佛化祠,曾住有师徒几人,也曾藏书万卷,更曾威震四方。只可惜这些只停留在老辈人的记忆中了。

  柴里是个英雄村。柴里是个英雄辈出的村落。抗战时期,左姓前辈左德胜老人,为了不做亡国奴,亲手杀死侵入柴里的日寇,成为名扬四方的抗日英雄;抗美援朝期间,为了保家卫国,三位柴里青年张金泉、左双喜、温双学,毅然响应主席号召,雄赳赳气昂昂的奔赴朝鲜,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写下了保家卫国的新篇章,成为建国初期最可爱的人。

  柴里还是个文化村。一说到柴里,四邻八乡的人们就会脱口说出“上了柴里坡,秀才比驴多”这句俗语。其实,这是一句以讹传讹的俗话,原话本是“上了柴里坡,秀才比率多”,意思是说科举时代,柴里村考中秀才、举人的比率,比周边村落多出许多。在传话的过程中,人们传来传去,“比率多”便成了如今略含贬义的“比驴多”。真的,科举时代,柴里秀才多,举人多,高考时代,柴里大学生多,研究生多。 

  如今,柴里是个模范村。今年冬季,年轻的左韩锋成为柴里历史上第十二届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上任伊始,新任领导班子就做出几件令村人刮目相看的事件。第一件事就是扶贫。村里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他家庭贫寒,多年来一直住在父母留下的危房里,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村领导特意出资给他装置了新潮的彩钢房,为他提供了可以安全过冬的两居室新房。这一举措得到了左邻右舍乡亲们的肯定,也得了上级机关的好评。

  新班子的第二件事是为老人建造活动场地。以往柴里老人的活动地点多在泊池周围。春天,在温暖的阳光下,夏天,在浓密的树荫里,秋天,在收获的喜悦里,老人们会自动走到这里,叙家常,谈收成,打牌下棋,享受着属于乡村老人特有的悠闲时光。可是,那些刮风的日子,下雨的日子,老人就没地儿可去,只能呆在家里,百无聊赖的干坐着。为此,新任领导班子,下决心改善老人们的活动环境。他们先是在泊池旁边,动用大铲车推出一个很大的广场,并预备在这里建立戏台、老人活动中心。之后,这台铲车又行走在大街小巷,将昔日堆积的垃圾清理干净,将人家住房前后随意堆放的杂物清理干净。被挖出的那两株大槐树,被郑重地移动到村东,栽种在入村的大路两旁,好像是柴里村的两个忠诚的卫兵,守卫着柴里人的安宁和幸福。

  如今的柴里村已经是街巷干净整洁,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如今的柴里村已经成为远近有名的文明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