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都是免费看露天电影的,在更早的时间以前,是县城里的电影公司,来到农村放电影,村里的人都免费看露天看电影。

  我从小就生长在农村,每当来村里放电影,村里就像办一大喜事一样,人欢雀跃奔走相告,那个时候的露天电影,每个村里每个月都会放映一次。我十几岁的时候,一来放电影的消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遍南北二屯,每个生产小队的男女老少很快就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来公社里也有放映电影的能力了,还成立了电影放映站,每两周在各大队和小队轮流放映。每逢重大节假日,公社文化站的电影放映队,也会下村去放映露天电影,这样使各大队看电影方便了许多。

  我记得在小学读四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公社还没有能力放电影,因为每个大队都有小学,而且小学的操场就是放电影的好地方。同时大队部一旦有什么重要活动,也都会利用学校操场进行活动,每当县里来放电影的时候,屯子里人们吃过晚饭后,全家老小关好门窗,拿着小板凳早早来到操场上等待电影的放映。有一年春天,县里又来我们大队放电影,我和伙伴们吃完饭,老早就拿着板凳来到学校的操场上,等着放电影。那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来到放电影的场地一边玩一边等着放电影,我记得那天晚上放的电影片是《董存瑞》,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即紧张又忐忑不安的等待换下一盘的片,因为那时候的电影片子,不知道是影片后面的结果,所以心里很不安,那时的影片都是一盘一盘的,中间有换片的衔接空间。

  那个年代的农村,社员们都不是很富裕,每个家庭里根本没有电视机,生活略有富裕的家庭,才会有一台收音机,或者是自行车。我记得那个时候农村有四大件的人家极少数,所谓的四大件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半导体收音机。因此,那时候的群众文化生活很匮乏,平时的文化生活也就是听听“说大古书、唱二人转、和过年的时候看看大扭秧歌”,还有时到春节了大队部组织演一些文艺节目等。自从公社有了电影放映站,而且用的不是早前县里电影公司,下乡放电影的时候,都是用的汽油发电机发电,来带动电影机的放映。公社放电影时是用类似自行车三角架,用人工脚蹬原地骑式发动机发电放电影,这样的发电很累人的,每次放电影,大队部都要安排不少年轻人来蹬这个发电机。再后来,村村都通电了,放电影就很省事了,轮流放映露天电影开始,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季,备受娱乐生活困扰的村民,对电影的痴迷程度,绝不亚于看今天的大牌明星下乡义演。

  我们老家附近挨着有几个大队,我们老家大队就有五个自然屯,一旦来放电影,都是每个小队轮流挨个屯里去放,所以,一连着可以看几天晚上的电影。在我们老家的大队北面隔着一条叫小柳树河子,过了这条河不超过三里路就是方正县永丰公社的两个大队。一个是新发大队,一个是新丰大队,离我们老家都不超过四五里路,每当这两个大队有电影的时候,我们屯子里也都会很快就知道了消息。当然到了晚上,我和伙伴们都会一起结伴而行去这几个大队看电影,每当我们屯子和别村里要放映露天电影,村里的广播喇叭就开始反复播报信息,比如大队部广播:“社员同志们注意了,全体社员们注意了,今天公社电影放映站,来我村放映电影,电影的名字是《小兵张嘎》,请社员们吃过晚饭,到小学校大操场观看电影。再播送一遍……”

  有一年的盛夏之际,我们的临近大队永兴大队演电影,那天看完电影后,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钟了,我和同村的伙伴们贪黑往家里走,在路上的一片玉米地边,突然听到玉米地里哗啦哗啦的响声。我和同伴们听了一会儿,因为天太黑看不清地里是什么东西,我们都很害怕,就加快脚步往家里的方向快步走。第二天早上,听后面回来的人说:“玉米地里跑出来的是一头猪,但不知道是家猪还是野猪”,当时把他们几个人可吓坏了。那个猪从玉米地里跑了出来,又钻进了另一片玉米地里面去了,后来也不知道跑的哪里去了。每当哪个村里有电影,还是我们本屯里放电影,等到天还没完全黑下来,放电影的学校操场上已经坐满了人,也有很多大人小孩子们,围着人群追逐着,捉迷藏。大路上,还有陆陆续续扶老携幼的人群朝学校走来。

  那时的年轻人们,并不满足每月只看一场露天电影。所以,年轻的人们就早早地问好了电影放映员,明天去哪个村子演电影,大家都会追着电影放映队去看电影,或许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追剧”吧。其实,那时候我们家乡凌河大队和许多农村都是一个样子,个人家里没有电视,文化生活十分的落后,所以,一旦有电影看,年轻人当然都很开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得知哪个屯子里有电影自然会追着看,这就被人们称之为“追剧”,或者叫追戏。因为“追剧”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记得那一年夏天,我们几个伙伴在陶家屯看完电影,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突发奇想,贪黑下河去溜鱼网。原来在小河的河床底下,有人们下的雨网,其实,那些鱼网都是附近屯子里面的人们下的网,等到第二天早上去看网鱼的,那天晚上还真的溜了不少的小鱼,可是我们大家都弄了个满身的泥巴,回到了家里还得洗个凉水澡,才睡觉。

  我们屯子里演露天电影的时候,外屯子里的人也会常常光顾,有一年春夏之交,我们老家的大队部又放电影。我记得是放的片子是《英雄二女》,那天晚上我们临近的方正县永丰公社陶家屯的人也来了不少,到我们屯里看电影。因为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有的人也是手挺欠的,在换片空间里,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和我们大队三队的县里下乡青年发生了口角。然后就打起了群架,因为是黑天打架的人和拉架的人,分不开真假了,就打乱套了,结果双方多人受伤,电影也被迫停放了。那个时候大队部有民兵值班,后来抓住了不少参战的双方人员,最后在第二天双方大队里的领导都出面了,经过调节双方和解赔礼道歉,自己治疗的伤,还好没有大的伤害,都受了点皮外伤。类似这样打群架的事情,很少有发生,因为那个年代打架严重了不用经过公安人员去介入,大队就能把这些人处理得傻眼了,严重的可以就地批斗当事人。

  那个年代在农村,由于没有电视等诸多文化娱乐场所和娱乐方式,农村里最多最热闹的,一是结婚娶媳妇办喜事,再就是过年放鞭炮看扭秧歌,还有就是村里放电影时,是人们最开心高兴的事情了。也有的时候过春节大队部组织汇演文艺节目,平时最多的时候就是看电影。我们生产队就在大队部本屯,大队部紧挨着小学校,小学的操场上就是放电影的场所,居住在大队部本屯,有很多时候大队里有啥活动我们都会近水楼台先得月。离大队部远的生产小队,如果大队部演电影,那些家务缠身的中年人和那些身体不便的老年人,根本没有机会去看电影。所以大队党支部,考虑到各生产小队的实际困难,就和公社电影站协商,去各个队轮回放电影,这就方便了那些不易出门的人看上电影了,社员们也十分感谢大队党支部。

  其实,我们老家的生产大队,都是水田区,那个时候我们大队是全公社比较富裕的大队,我记得那个时候大队部就有链轨式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三四台,每个生产小队都有手扶拖拉机两三台。后来在公社的关怀支持下,我们大队自己有了电影放映设备,有专职的电影放映员。所以,看电影是很方便的。除了农忙季节外,大队部经常的放电影给社员们看,最后都是常态化了,只要天气好隔三差五的就放一场,五个自然屯轮流的放。我中学毕业后在队里劳动了一半的时间,后来就参军了,从那个时候就永远的离开了故乡,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回故乡看过露天电影。

  退伍后我留在了县城,参加了工作,再也没有回故乡看过露天电影,只是闲遐之余回老家走亲戚,故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变化很大,如今家家都是宽敞的大砖瓦房,家用电器比比皆是。生活环境和水平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可是看露天电影往事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