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生活用品的“打假”,有负责的具体部门,近年来声势浩大的“3.15”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假”谁来打呢?

  记得,曾经说某个时期“假大空”非常严重,流毒甚广。其实,如今的“假大空”业已泛滥成灾。假典型、假文件、假材料、假档案、假学历、假证明、假证书等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领域,造假已经到了空前的地步。

  假典型以自己吹嘘为基础,经过“秀才”的妙笔生花,便产生了。这种典型,言过其实,任意拔高。甚至无中生有,本着“反正吹牛皮也不上税”的态度,信口胡吹。用我们东北的土话说,简直就是在“编八接枣”。

  假文件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假系列”中的一个新品种,是从应付上级检查出发而产生的。本来对上级的“指示”、“方案”、“决定”、“通知”没有起草如何落实的文件,为了应付上级对某项工作的检查,单位领导便在接近上级要进行检查的时候,授意文秘人员仿照上级发来的文件,编出自己单位的所谓文件存入档案,以备检查时供上级领导查阅。现在的现代化办公十分方便、快捷,对上级文件只要在电脑上进行技术处理,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在几秒针或几分钟内即可完成造假。有的假造的文件与上级的文件一模一样,连称呼都忘记了修改,好在检查时也没人细看。如果遇上了认真的领导,可就“露馅”了。

  用来“蒙人”的假材料是近些年来十分多见的,都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假造的。这些假材料,今天这样说,是为了骗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扶持和帮助;明天那样说,是为了获取青睐、荣誉。为了得到贷款,为了寻找合作伙伴,这些材料可以把时间前提或拖后,可以把产量提高或减少,可以以点带面,报给不同部门的材料,随心所欲地编造。在他们那里,历史资料被弃之一旁,随便为我所需地改动日期;产量不是车间生产的,而是某个人嘴里说出来到,“一张嘴产品就出来了”;产值不是累计出来的,不是财会账面上记载的,而是根据需要造出来的。一句话,这些假材料是为了实现既得利益服务的。

  这些假造的典型、文件、材料之所以盛行,为什么呢?首先是一些部门和领导漂浮的工作作风产生的,其次是领导造假上行下效造成的,第三是腐败分子纵容和助长的。

  一些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漂浮,不能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而是高高在上,蹲在办公室里,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审批的事宜马虎行事。即使是下去了,也是走马观花,偏听偏信。对报上来的典型、文件、材料,不辨真伪,草率“挥笔”,妄下定论。送审的单位以假乱真,侥幸过关,骗取了荣誉、资金等好处。假的如此有了“市场”,长此下去,谁还说那些不到位、不够水平、“不打人儿”的“真情实景”呢?

  一些部门、单位、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领导或亲自造假,或授意文秘人员造假。造假的人员对领导的意图心领神会,采取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夸大其词等手段,制造出“文图并茂”、“完美无缺”的典型。他们通过这些假材料,获取了诸多好处。本人当年曾经编写过40多部电视专题片,那里有许多数字,其中的一些数字是经过几易其稿后才由最高“首长”钦定的。“首长”也造假,何况部属呢?“首长”造假,带来的是上行下效,带动了一个“团队”造假。

  一些掌握实权的腐败分子对待假典型、假文件、假材料又是什么态度呢?他不管你是不是假的,只要你“上货”了,只要你“表示”了,假的也可以过关,假的也可以通过。有时甚至你造的假“不合牙”,他还会帮助你、指点你造假,让你学会造假的“窍门”。这为以后进一步“发扬”这种“造假精神”,为进一步“推广”这种“造假经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改革开放以后,在各行各业推行了评定职称制度,职称的高低与工资的多少有了直接的关系,于是,就出现了假档案、假文凭、假证明、假证件等。这些假造的东西,可以使你“进档升级”。进了档,升了级,就能加薪水,谁不造假?有的造假,主管人员知道,领导明白,就因为“钱”是共产党的,“谁多挣两个不是好事呢?”于是乎,制造假文凭、假证书的广告到处可以看到,有关部门管它叫“城市膏药”。由于它有碍观瞻,影响了城市形象,城市管理部门不得不经常组织环卫工人对其进行清理,就是不把这种造假行为列入“打假”的对象。那些给你提供造假的广告上,明明有着联系方式,可就是听不到他们被“绳之以法”的信息。

  这些假典型如此盛行、假文件如此流行、假材料如此通行,证明了多年来的一个“英明论断”——“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看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