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毛主席诞辰的日子了,今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28周年。八年前春天,老战友红小鬼告诉我,北京一家出版社要出一本有关文化大革命中各地毛主席塑像的纪念画册,编者得知石家庄保存较好的主席文革塑像有4处:人民广场前、铁道大学、棉六、棉七。希望我能到铁道大学母校拍照,并将当年参加修建塑像的情况写篇文章,该画册将在年底前出版献给毛主席诞辰120周年。

       毛主席塑像,或称毛泽东塑像,是文革中全国普遍兴建的以毛泽东全身像为标准的塑像,是对毛泽东主席崇敬的表达方式。改革开放之后的雕像多为旅游纪念物和缅怀物品。

       文革中清华大学最先在“二校门”处修建毛主席塑像,以后形成风潮,各地都在省会城市修建毛主席塑像。当时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正军级军事院校)桥梁系学习,奉命参加修建劳动。

       我记得当时1968年年初,铁道兵学院革委会是从上海请来的雕塑师傅团队,带着图纸和统一的模具来学校大操场现场制作浇筑的,所用石材是学院派车从北京石景山山区采集运送回来的。我们在校学员都轮流参加挖坑基,运石料、扎钢筋、打混凝土的劳动,由于我们都是从铁道兵施工部队被录取的部队学员,都有一定的施工经验,个个冒着春寒,干的热火朝天,穿着背心短裤挥镐挖槽,或一溜小跑地运输沙石、水泥材料,虽然汗流浃背也不言劳累,操场大喇叭反复播送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那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内心更为向毛主席敬献爱心而高兴。

       我发现这塑像地基打得很深,很牢,基座地面以上有7米高,地下7米深。我查了资料,才知道塑像尺寸是有政治寓意的。塑像像身的高度应为7.1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七一建党日;底座高度为5.16米,纪念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指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总高度为12.26米,象征着毛泽东的生日(12月26日)。这个规定是参照毛主席故居湖南韶山的毛泽东塑像的。红卫兵在清华大学建起的塑像早于韶山,并没有采用这个普遍规定。

       毛主席塑像均为站立姿势,分挥右手和背手两种。细分又有戴军帽和不戴帽,穿军大衣和穿风衣的不同。铁院的毛主席塑像为挥右手姿势,穿军大衣,左手拿帽子姿势。

       底座正面曾镌刻着林彪为此塑像落成题写的“四个伟大”的题词。设计单位几乎都是以清华大学建筑系美术教研组人员为主体成立的筹备组。

       这座用钢筋水泥制作的毛主席塑像,底座以上,高达七点一米,像雄伟的泰山,巍然屹立在铁道兵学院大操场中心,塑像迎面是一座深灰色院办小砖楼“开元楼”,当年老红军院长、李庆柳开国少将等领导在那里办公。毛主席身穿军大衣,面南靠北,目光远视,神采奕奕,他老人家高举那雄劲有力的手臂,为无限忠于他的革命师生和亿万人民指出前进的方向。

       塑身用混凝土浇铸块叠砌,整座塑像主色为浅红色,毛主席身体前倾,一手向前挥动,把“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的寓意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塑像树立起来后,我们学员队和警卫连战士轮番连夜打磨,但只能负责肩部以下部分的手臂关结打磨,肩部以上特别是脸部、鼻子、眼睛只能由专业雕塑师傅来打磨了。

       文革时期的主席雕像是对毛泽东尊敬和崇拜的代表产物。文革以后,五十多年来,因种种公知流毒和汉奸反毛谬论,一些塑像被陆续拆除,也经常有新建塑像树立。大学校园树立毛主席塑像已是几十年来各大高校的文化传统,毛主席塑像已成一种红色资源,在教书育人上都能给人鼓舞和信心,能够激起学子们对民族精英的敬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如今一代伟人的塑像仍在石家庄铁道大学文化广场耸立着,半个多世纪栉风沐雨,与人民不离不弃。围绕毛主席塑像周边是铁道兵学院历史浮雕、著名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和桥梁专家茅以升塑像,以及铁道兵兵歌《志在四方》和《铁道兵赋》的文化墙,每逢年节、校庆或毛泽东诞辰,都有学校组织或师生自发的前来敬献鲜花和花篮,寄托哀思,瞻仰明志,师生以最朴素的感情,表达着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一代代文化广场“铁道人”心中!

58ef66f0tdc34a4f28f81&690.jpg

      

 (题图是我和铁大校刊编辑部主任王久战老战友2013年在毛主席塑像前合影,我们都参加了1968年春在铁道兵学院修建毛主席塑像的“献忠心”劳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