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山村距离山西碛口古镇4公里,是碛口旅游景区的一部分,相传李家山村型似凤凰,坐落于风水宝地,关于李家山村的由来,特地在网上截取一段详细的史料介绍:

  《李氏宗谱簿》载:“始祖李端,明成化年间(1465—— 1487),由临县上西坡村迁往临县招贤都三甲李家山村。”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到清中叶已成大户。时值碛口商阜繁荣,李家也插足于商业。据(宗谱)与口碑资料佐证,时李家山有东西两大财主,东财主李登祥,人称祥财主,在碛口开的“德合店”、“万盛永”;西财主李德峰,在碛口开的“三和厚”。此两家财路亨通、日进斗银,在碛口可以与西湾村陈氏比富。

  有了钱,就逐渐开始大动土木。他们请来风水先生观看,见李家山村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凤翼了。这个四面环山的地形,风水先生连连说好:“此屯系艮龙庚向,东山月出中格穴也,毋逶迤者恐丑寅气入也,富而且贵龙之应……”(载宗谱)

1640052517752066.jpg  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几百米约 40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

  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

  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 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760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

  小村和大村相比,建筑风格完全是两个天地。小村至今还有人住着“一柱香”独门独窗土窑洞,有人说他们还是过着原始穴居生活,那就住房而言,一点儿也不是夸张。另外村子里多以土窑接口子,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

  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

1640052555637774.jpg

  我们在碛口标志性的建筑黑龙庙处合影留念后,就驱车向李家山村方向驶去,驶过湫河大桥沿黄河边路转过一个大弯,前行不远,路侧一块蓝色的路牌上写李家山村。此时JPS已经茫然,路边虽然有几所房屋,但这绝不是人们不远千里前来趋之若鹜的李家山村呀。向路边卖西瓜的村妇一打听,才知道路边一条不起眼的水泥路大约2公里是通往李家山村的,这条路地图上是查不到的,难怪JPS不认识。这条路窄的仅容一辆车通行,如果对面来车肯定是无法相让的。而且坡陡弯急,路一侧紧靠山体,另一侧无遮无挡就是悬崖峭壁,胆小不用说开车的,就是坐车看上两眼都觉得心惊肉跳。好在这几年各式各样的险路走多了,这点路也就习以为常了。三辆车挂上低速档鸣着笛,拉开距离鱼贯而行。报话机时时报告着路况不敢有丝毫怠慢。大概车走了近20分钟,看到车行右侧有一个停车场,估计应该快到了,可是还看不到村落在何处。停好车走出停车场几步,猛然发现一个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窑洞群村落就在眼前,低头看看原来脚已经踩在人家的房顶还未察觉。面对这古朴而精致的村落众人不禁为之一震,由衷地感慨到:哇!太漂亮,太美了!这山窝窝里破瓦寒窑的究竟怎么个美法?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们有无数华丽的辞藻来赞美大都市的繁华,歌颂大地山川的秀美。大海的浩瀚,草原的辽阔,群山的巍峨。可面对这深山中的小小村落确无言以对了,深感脑海中词语的贫乏。我们不是艺术家,摄影家。更不是风水先生,历史考古人员。无法从专业的审美角度来评价此时此景。我们也只能以一个普通旅游人的角度来审视这眼前的一切。我们要求的境界也不高,能给视觉上带来舒畅的感觉,就应该是美的享受。至于美到什么程度,多说无益大家还是从照片中去感受吧。

1640052601261375.jpg

  正在大家想着怎么来游览这个神秘的村落时,旁边院中走出一位妇女,详细地告诉我们怎么参观游览,路怎么走。还问我们要不要用餐。这可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来枕头,大家正是饥肠辘辘之时,说到有吃食自然兴奋不已。问有什么吃的,解释了半天也没有闹明白,好像就是像北京热汤面似的地方特色吃食吧,每人10元管饱,就这句话听得明明白白。还告诉我们你们先去到村里看看,饭做好了招呼你们。午餐有了着落,玩的心情自然顺畅了不少,我们一家家串着,一户户转着,寂静的小山村除了我们这些人出门入户,没有其它人走动。此时好像我们就是这座村庄的主人。在巡视自己的领地。雕梁画栋的窑洞四合院,精雕细琢的别具一格门楼,难以想象这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许多窑洞已经荒废破败没有人居住,但从村落整体布局来看仍是不可缺失的和谐。时至中午,火辣辣阳光直照,少有树木遮挡的山村,游览这村庄实在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再好的美景也得歇歇晌,添饱肚皮再说。

  村子里里外外逛的差不多了,好奇心驱使我们该关心一下中午还不知道什么名的饭食了。老板娘连说代比划也没有闹明白,还是老板聪明把这两字写出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午要吃的,是用豆面与白面混合做的当地有名特色面食,叫“抿尖儿”。几位感兴趣的人挤到厨房,要好好看看这抿尖儿是怎么做的。灶上的锅中水已经翻开,老板娘拿一个近似于擦菜板似工具,从盆里揪出一块面放到那个擦板里,用一个好像瓦匠的泥抹子似的工具,在稀面团上抿来抿去,一条条三寸来长两头尖的面条就漏到滚开的锅里了。面在锅里开上两个开,捞出来过一下凉水,盛到碗里放上用豆角,土豆,茄子炒好菜,再放上西红柿打的卤,撒上点韭菜沫。你要问滋味咋样?好不好吃?这不能随便告诉你,反正是这边煮了一锅又一锅,那边吃了一碗又一碗。毛毛吃了足足三大碗才略感心满意足。

1640052630909605.jpg  吃饱喝足大家开始聊起这个李家山村,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农家院老板就是当年东财主李登祥之后裔,大家知道后嘴里不说,心里那叫一个美。要问美什么?你想啊!当年的财主之后裔那也是财主呀,端茶倒水地伺候着我们,他的婆姨灶台上忙前忙后给我们煮饭炒菜,哇塞!怎么有一种打土豪翻身解放的感觉呀。大家感觉在这里没有玩够,问一下老板吃住在这里需要多少费用。老板说:“就是这个条件,窑洞大炕,一天两餐管饱60元”。还真是不贵。

  大家在这窑洞前合影留念,告别热情的农家院老板一家。向着下一个目的地,靖边波浪谷进发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