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1年已接近尾声了。每当此时,我同大家一样,总想回顾一年来的经历,总结收获得失。岁月虽不停留,但退休后的多彩生活没有辜负时光。回望即将过去的2021年,贵州六盘水市避暑的那段旅行最让我难忘,可谓:惊心动魄,有惊无险,受益良多,旅游情愫则在文字中闪光。

       2021年7月下旬,我们三家分别从济南、洛阳两地出发,前往贵州六盘水市避暑。说起避暑,可能会有人问,炎热的夏天,为什么不去东北避暑,而选择了大西南。不去不知道,一去忘不掉,同去的朋友,都说我选对了地方。

  然而,这次去贵州六盘水的路途2000公里,此次旅游一波三折,让我经历了人生的三次考验。一是,从济南出发,当行驶到山东曹县至郑州路段时,突降暴雨,挡风玻璃的雨刷拼命的摆动,也难以刷去雨水的冲击,经过二十几分钟的行驶,终于冲破“封锁线”。没想到的是,第三天上午,我们从洛阳出发,向西安方向行驶,再次遇到强降雨,我们走到哪,雨就下到哪,就像一个“跟屁虫”,甩都甩不掉,一直跟到西安才算作罢。第二天,就从抖音得知郑州和河南一些地方遭遇暴雨的袭击,损失惨重。

  二是,入驻织金洞景区宾馆后,吃过晚饭,大家正在看电视,突然电视发出一阵报警声,银屏下方打一条惊人的消息,泸县几十秒后,发生5.1级地震,我吓得拿走背包就跑下了楼,而夫人慢慢悠悠的跟了下来。整个宾馆的游客都跟了下来,议论纷纷。几分钟过后,手机出现了官宣,8点55分泸县发生4.1级地震。大家虚惊了一场。1.jpg

  三是,全国部分地区疫情暴发,波及好几个省,贵州周边省份全成了红色,我和夫人不敢再避暑了,只好打道回府,为了避开疫区,我一天开了1360公里,创出行车新纪录。第二天,再行700公里,安全抵达济南。回来后,派出所、社区不停的打电话询问:“你去过泸州吧?”“去过!”“你要做核酸检验!”我回答:“泸州的病例23号晚上,才从重庆回来,我们22号上午就离开了,时间不吻合。”所以,我和夫人又躲过了一劫。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次旅行,可谓有得有失,但得大于失,得失之间肯定会有一个平衡,人生总是伴随着得与失,正视得失关系才能前行。


  1、织金,一个没听说过的地方

  织金县,是我“行走中国计划”中,到过的第1270个县。它位于贵州中部偏西,隶属于毕节市,北邻大方县、黔西市,东靠贵阳市清镇市、安顺市平坝区,南毗安顺市普定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西抵毕节市纳雍县。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米,县城海拔1310米。有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回族、水族等……

  织金县1991年被列为贵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织金城文物古迹有74处,其中颇为著名的有“四庵”“四阁”“四寺”“四祠”“八大庙”,多系清代乾隆盛世建筑。

  织金洞是织金洞风景区的中心景区,原名打鸡洞,据说是当年村民在玩打鸡(人们小时候常玩的单腿斗鸡游戏)游戏时发现之洞,是一个多格局、多层次、多类型的高位旱溶洞,国家AAAA级景区。进了大门,就被映入眼帘的诗词巷深深的吸引,大小不一的诗句让我惊讶不已,驻足而观。如果不是夫人催促,我会一直看下去。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一个大山洞前,洞很深,而且黑漆漆的,风吹进了山洞,山洞不时传来呼呼的吼叫声,让我感到背上冷冰冰的,我小心翼翼的走在梯子上,生怕一不小心坠入万丈深渊。然而,来到洞底却别有洞天,心中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地,洞底五彩缤纷,布满了奇形怪状的钟乳石。正如谷牧所言:“此景闻说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2.jpg

  洞里的游客很多,挤在一条狭长的的裂缝中,雨水从裂缝中滴下来,发出“叮咚”的声响,仿佛在拨动古筝的琴弦,游人在裂缝中缓慢前行,经过了广寒宫、凌霄殿等大溶洞,经过两个小时,终于重见天日,出了洞口,大口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只见一座座山峰烟雾缭绕,镶嵌在碧水怀抱之中,翠萝绿染,即有岩骨塑的神奇,又有红装绿裹的灵性,可谓深邃奇绝!

  据介绍,全洞总长12.1公里,面积70多万平方米,两壁最宽处175米,相对高差150米,岩溶堆积物有上百种堆积形态,全洞大体划分为迎客厅、讲经堂、寿星宫、灵宵殿、广寒宫、雪香宫、塔林洞、十万大山、宴会大厅、水乡泽国、金鼠宫、织金大峡谷等十二大景观。美景再美也无法久留,但心还是在山水间,风云变幻中,突然,想起了冯牧的诗文:“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

  我们一行四人游览织金洞后,转乘景区观光车到达织金大峡谷,然后从游客中心乘观光电梯直下108米的谷底,惊险而刺激,穿过燕子洞向天生桥方向走,抬头望去,两侧是陡峭的山峰,像用刀子雕凿似的,笔直笔直的,再往前走是两座巨大的天坑。

  分别叫那威小天坑和那威大天坑。特别是第一座,令我印象深刻。深215米,宽300米,抬头仰望,坑口如巨大天窗,所以这里又叫“小槽口天窗”。

  几年前,我去过重庆武隆天坑,今天看到织金峡谷天坑,感到两个天坑异曲同工。织金大峡谷总长3公里,又称“一线三槽”景区。抬头仰望峡谷、天窗、天坑、天生桥、暗河、绝壁等地质遗迹,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尤其看罢“水上水、洞上洞、桥上桥、天外天”地质奇观,更加惊叹地壳运动留下的绝世美景。值得一提的是,游客可划船游览洞内暗河中游弋。观赏“万燕归巢”的绝景,数以万计的燕子飞回巢穴,在大峡谷的天窗上方形成密密麻麻的黑影,为织金大峡谷的景色添上了灵动的一笔。

  行至峡谷间,一种“水上水、洞上洞、桥上桥、天外天”的感觉油然而生。这里的地貌,被地质学家称为“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观”。


  2、高山上的乌蒙大草原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人生路山一程水一程,过去,对这句话的含意半知半解,当我行走在乌蒙大草原之上,终于茅塞顿开,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

  行走在海拔2500米草原上,脚下飘着朵朵白云,仿佛走进了天上的仙境。这个季节,山上的腋花杜鹃虽然没有鲜艳的色彩,但依然翠绿,极尽生命的全部向无数个过客展示自己最纯朴自然的美。娇艳的小花在雨中晃晃荡荡,与绿色的草原一道楔进了蓝色的天穹里。

  流水在高山中或成溪、或成瀑,时而藏于地底,时而穿梭于洞中。长海子湖,俗称“天池”,被后来人用神话来传说,乃乌蒙之血脉,养育彝族村寨男女老少。坡上草原居住着彝、白、回、苗等11个少数民族,勤劳、善良的少数民族儿女在这里共同组成了乌蒙大草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的歌、苗族的节、布依族的风情、白族的舞,构成了坡上草原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古老的毕摩文化、彝族山歌、彝族婚嫁风情等悠久的民俗文化,像一颗颗散落在高原的明珠。3.jpg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海拔2857米的乌蒙大草原,虽不如玉龙雪山,珠穆朗玛峰高,却因罕见的草原佛光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站在观佛台,当阳光云雾与人体处在一条倾斜的直线上时佛光出现,为草原锦上添花。然而,天空不作美,一直没看到佛光的出现,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观佛台,把宿愿留给了下一次。

  到了山顶,蓝天、白云、青山、喧闹的羊群、牛群衬托着争奇斗艳的百花世界,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全身心的投入到乌蒙大草原的仙境中,不惜力气的呼吸最新鲜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高原风光。眼前的草原同呼伦贝尔大草原不同,一个崇山峻岭,起伏跌宕,一个天高云淡,一望无际。

  回顾人生,就像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原,有阳光、乌云、暴雨,白雪的相伴。各种各样的不同人生就构成了多彩的世界历程,然而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谁不是经历从出生到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最后化为一杯黄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静静地来,也静静地去。人生如同一种自然,从未离开过自然界,始终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的是众生皆平等,因为都只不过是宇宙的长河中转瞬即逝的一霎那。所以,做人不必在意太多,不必太在意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只管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过程,一往无前,就会像眼前的乌蒙大草原同样精彩……


  3、不是网红,胜似网红的千户彝寨

  贵州一直都不缺各民族聚住的“千户”寨子,其网红打卡寨子莫过于西江千户苗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这次我们去了一个没有西江千户苗寨出名的寨子,不被广为知晓,但它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镇的海坪千户彝寨,是一个以彝族文化为依托的特色风情小镇。可以说,西江千户苗寨商业气息较浓,而海坪千户彝寨更侧重于自然,和其他少数民族村寨类似,依山而建,按照“武、乍、糯、恒、布、默”六个元素排布,彰显了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化。4.jpg

  彝族有本民族的属相,不按12生肖,而以地球太阳周期,故称彝族太阳为属相,一年10个月,1月36日,全年360日,正常年余五日,平年余6日,太阳运行定冬夏,斗柄指向定寒暑。一月份出生的人属黑虎,以此类推,二月水濑,三月鳄鱼,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鹿子,七月岩羊,八月猿猴,九月黑豹,十月四脚蛇。因孤陋寡闻,第一次知道了这种属相,顺便记了下来,以飨读者。

  游人进入彝寨,寨内一座座彝族风格的土掌房鳞次栉比,茅草屋顶,红土外墙,看上去非常原生态,彝寨的房屋墙壁上,绘满了图腾和纵情歌舞的彝家儿女等图案,显示了彝家人的朴实无华,流露出彝家人的热情奔放,凝结着彝家人的血脉亲情。如果在这个“世外桃源”住上一段时间,绝对心情舒畅,乐不思蜀。


  4、 “水城古镇”记载‘三线建设’的动人故事

  亲近六盘水已十几天了,夜间,阵阵微风袭来,十分凉爽,就是敞开窗户,也没可恶的蚊子侵袭。白天,蓝天白云一直笼罩着这座山城,不时有雨水的冲刷。

  一天下午,我和朋友从水城古镇的南门踏入了这座有着280年历史的城池。从一块牌子上,得和“水城古镇”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当时还只是一个土城,因环城皆水,故名“水城”,又因土城像一片荷叶漂浮在水面上,所以也叫做“荷城”。

  穿行这座古镇,漫步其中,一花一草一树,一楼一宇一檐,勾勒出独特厚重的“三线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静下心来,漫步其间,或多或少会“读懂”它,感受到它的以往和过去。5.jpg

  说来也巧,我们赶上了这里的美食节,走进美食街,呈现在眼前的是浓浓的美食节氛围,美食节标识频频映入眼帘,加上熙熙攘攘的吃客,满街的香味就让人挪不动脚。在生态美食区,辛辣温补的羊肉粉、辣子鸡、水城烙锅、羊汤锅;清甜鲜香的荷叶糯米鸡、香酥饼、全竹宴;肉质滋嫩、咸香可口的盘县火腿;历史悠久、醇厚独特的精肉渣……30种菜肴、58种小吃异彩纷呈,让人看一眼就忍不住垂涎欲滴。随后,我们品尝了一次正宗的水城烙锅。

  水城烙锅始于清代,至今有300多年历史。传说,平西王吴三桂调兵镇压水西彝族土司,到达水西后粮草不足,官兵们只好取来屋顶瓦片和腌窖食物的瓷器土坛片架在火上,把猎获的野味和采摘的野菜放到上面烙熟后充饥。后来,人们又将凸状砂锅改成了平底的带边生铁锅,并且是放到煤气炉上面加热。1992年后,水城烙锅破天荒地搬进了店堂,已是无所不烙了,海鲜禽畜、鸡鸭牛羊、时令蔬菜等各种荤素原料,均被放到了锅中,蘸碟也比原来单一的五香辣椒面增加了许多,像麻辣侧耳根蘸水、烧青椒蘸水等。2001年水城‘全有福烙锅店’被中央电视台评选授牌为中国西部特色饮食“西部一绝”。

  古城中,我们不仅品尝了当地的烙锅,而且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我国当年三线建设的一个佐证。

  当年,六盘水是“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重要的煤炭基地、钢铁基地,是“三线建设”滚滚浪潮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既有深厚而丰富的三线文化底蕴,更是三线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弘扬者。6.jpg

  1964年起,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国家通过火车将一批批重要机械、大型设备和大量的建设者拉进六盘水。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建设者,随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的百万大军,打起背包,跋山涉水,露宿风餐,来到了崇山峻岭的六盘水。所以有这么一个说法,六盘水就是一个用火车拉进来的城市。

  “三线建设”以来先后建成的贵(阳)昆(明)线等多条铁路和贵阳至昆明、水城至黄果树的高等级公路、以及正在兴建的株(洲)六(盘水)铁路复线等铁路公路均穿越钟山区境,使地处云、贵、川、桂、渝四省一市腹地的钟山区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从而享有“四省立交桥”和“旱地码头”等美誉。过去,贵州省“山路十八弯”,进不来出不去,堪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这次从济南出发,进入贵州之域,青一色的高速,驱车行驶在崇山峻岭之中,青山绿水相伴,心中十分惬意,有一种坐地日行八百里的感觉。

  六盘水素有“百里煤海”、“十里钢城”、“中国凉都之都”的美称,以丰富的生铁、水泥、煤炭支援着西南、中南和华南的部分重化工业,成为“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能源中转站,成为东部地区的后盾和支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遥想着过去那些青年人奔赴三线,远离家人和朋友,在崇山峻岭中挥洒着汗水,用青春书写着建设祖国的梦想。相信这种梦想,将会一直延续下去,激励现代人的茁壮成长,成长国家的栋梁之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