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夏鼐

  近日央视播出了“中国考古大会”专题节目。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夏鼐诞辰111周年,刚刚播完这期是我国考古学家发掘安阳殷墟甲骨文字的专题节目。其中特别提到了参加1935年春天殷墟考古发掘的老一辈考古学家,“一把手铲,见证中华大地满天星斗;几代耕耘,赓续中国考古百年华章”,夏鼐等一批著名的老考古学家参与了30年代的殷墟发掘工作。

  夏鼐字作铭,浙江温州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1941年,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1943年就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52年,被聘任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兼任教授,主要讲授《考古学通论》、《考古方法》课程。

  夏鼐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在史前考古、科技史、中西交通史等研究领域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论文集》、《夏鼐文集》等。1985年6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1.jpg


  夏鼐还是夏鼎,傻傻分不清

  关于夏鼐先生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就是人们把夏鼐往往称作“夏鼎”。鼐字和鼎字很接近,傻傻的,有些人就分不清了。往往把中国考古泰斗夏鼐先生称作夏鼎先生。

  据说,原来人民日报曾经有一个草包总编辑那天参加了一个欢迎国际友人的宴会,正好和夏鼐坐在了一起。他看到桌上的名签儿就主动地打起招呼来,叫声“夏鼎同志!”夏鼐是个忠厚的长者,当然不便当面指责他叫错了名字。不过这个念白字的笑话就传了出去。这个草包总编辑是工农干部,不只念这一个白字儿,总念上了有十几个几十个错别字。

  有人曾经写了一首关于草包总编辑的打油诗:

  夏鼎同志你可好?

  夏鼐同志吓一跳。

  偷我头上一个乃,

  还来同我打交道!

  夏鼐听了,哈哈大笑,似乎抱歉的说,“我原来不出名,自从这诗出来后,我才大大出名了,那时人人传抄,还有复印油印件,北京城几乎家喻户晓了。怨我这个鼐字的确有些太古老了,让很多人不认识。”他顺手拿起一个请柬信封来,人们一看信封上面正写着“夏鼎同志收”。

  夏鼐笑着说,“看来汉字改成拉丁化就好了,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学了20个汉字以后,就不愿再学一个了,因为汉字太难学了。”


  夏鼐谈古代文物保护

  在夏鼐的房间里,墙上挂了一幅郭沫若的诗。诗道:

  青女相欺能几时?

  眼前百卉竞芳菲。

  东风本在胸怀里,

  何日迎春春便归。

  青女,是在李商隐诗中提到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就是司霜之神,而素娥就是月亮之神了。这也不能算是考古,夏鼐解释道:“郭老这首诗讲的人要有乐观主义的向上的胸怀。”

  中国古话有“春风风人”,大概就是这样的胸怀了。我想,夏鼐就有这样的胸怀。海伦。福斯特托人送给他一本儿书,叫做《图腾——陶铁和中国的青铜器》。问他能否在中国出版?夏鼐说,“海伦在信中说我是中国首席考古学者,我笑了一下。海伦太推崇我了”。我要研究一下他的著作。0.jpeg

  夏鼐先生走遍了古老的国度。埃及金字塔旁边闪烁过他的身影。古罗马的废墟上,印下了他的足迹。中国的古文物出土之地,他更是来所不拒。这说明在他的大脑皮层里一定印象了非常丰富的古代人类文化的途径。以我们祖国之大,历史文物之丰富,中国应该是世界之冠。

  夏鼐说:”海伦。福斯特斯诺住的房子是1752年建立的。现在美国政府早把这所木头房子当作古迹保存了下来。”夏鼐笑笑说,美国这个国家很年轻。就对古迹偏爱,而我们国家很古老,就对古迹不那么重视。在那些大乱大好的岁月里,多少古代文物都被破坏了。也有些聪明的人,想方设法把古迹保存下来。当时公园里的人。就把古代文物正面和反面,都写上了革命的口号。所有口号在当时当然是完全正确的。既然是正确的,当然也就没有人敢于毁坏它了。

  夏鼐接着又说起陕西的黄陵来。黄陵那是一个大土山。陕北本来是黄土高原。可是这里却长满了青松翠柏,有上千万棵,一片青翠。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可是有些人包括考古学界,对黄陵发掘的价值还存在疑问。

  “我们考古学者都是保守的”。夏鼐说道,“黄帝有没有这个人,我们是存在疑问的。”考古学家不能说要敢想敢干!”人们笑道。“要凭事实说话。人们都怀疑黄陵不知道是哪一个朝代,哪一个人首先提出来的。”夏鼐笑笑说道:“孔夫子说过,三代之事,吾不知也。黄陵我也就不敢多说了。”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黄帝崩,葬桥山”,而桥山正是现在黄陵所在的山。至少在汉朝即肯定这里是黄陵。而《舆地志》说,黄帝倒是出生在曲阜东北六里地的寿丘。这似乎又有所考。此时正是埃及金字塔时期。民国初年,曾经以黄帝纪年。那是从公元前2679年算起的。2679加上1982,那么到现在就已经4661年了。

  夏鼐说,“有人告诉我在山东曲阜城东看到了黄帝的儿子少昊陵。大约有一亩地方圆,高三丈,全部陵墓都覆盖着石块。这个大约也不会错的吧。“

  夏鼐,总是以保守的态度摇摇头。历史记载,少昊是黄帝之子。然而,按照历史记载。他跟黄帝差了100岁。当然有人说这些黄帝、少昊不过是那些部落酋长之类。这又太抹杀历史了。人们倒相信古代真有其人。人们又问夏鼐这些陵墓有没有发掘的价值?夏鼐 又以保守的态度摇摇头。

  “名实不符的事,”夏鼐笑着说,“相当的多。”

  是的,有人说“我在1974年到曲阜,看到了孔子的墓被挖了一个大坑。那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谭厚兰带人挖的,可是什么也没挖出来,是个空墓。”

  夏鼐倒是肯定了孔夫子的墓,他说,“孔夫子,世代相传。葬在哪里?有文献可考,挖不到,是没有挖下去。”

  人们一想,夏鼐的话真有道理。那天有人去看时,坑并不深,不到一丈。可能当时有人存心要保护孔子的墓,就说挖不到了,大家也就罢了。

  不过,过去有人在孔墓西南方十几步的地方又挖掘了一座古墓。里头有人骨骼甚大,配有很长的剑一把,是不是孔墓记错了位置呢?夏鼐说,“现在来说,我想不会的,春秋时没有长剑,有剑都是短剑,只有到战国时期才有了长剑。我知道。专诸刺王僚时用的是鱼肠剑,当然短了。而荆轲刺秦王时,秦王的剑就很长。

  夏鼐说:“成都有个地方名叫抚琴台。有人说它是诸葛亮的抚琴台。也有人说是司马相如的抚琴台。可是经过挖掘以后,却发现这里原来是五代时前蜀开创之主王建的墓。由此可见,名不副实的事情很多。”

  有人说到过邹县,访问过孟子墓,那儿依山傍水,一片松林。一查问根源,也不可靠了。孟子死后并没有享有这么高的光荣,连放在哪里都没有人知道。等到汉朝推崇儒家,才去找孟子墓。人们走到这里,看到一个大墓,就说成这就是孟子墓。不然也不好回去交代啊!

  以讹传讹的事情很多。夏鼐想起孔夫子来了,笑着说道:“孔夫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话是不错的。孔夫子的话是实事求是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办事情,特别是考古,要实事求是,那才不会出错了。”


  考古是件吃苦的事情

  夏鼐说:“考古不能靠坐办公室,成天要在野外跑。我带过很多年轻人出去考古。沙漠,高山、平原、草莽,哪里皆去。有的青年人说,我可受不了,我说我比你们岁数都大,我受得了,你们倒受不了。

  那时,人们想起两句古话,“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事实上,我们的考古学家比起孔夫子还忙,比起墨夫子也忙。

  现在我们国家出土文物很多,各地进行工程建设。又不断发现新的文物类,有些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往往想一鸣惊人,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来。2.jpg

  夏鼐说:“现在动不动就要挖墓,我想我们应该多研究,现在研究的风气赶不上。吴晗。是我的同班同学,是专攻明史的。所以他要挖明十三陵。我想明十三陵都要挖,挖出东西来如何保护就是个大问题。我当时不同意他的意见。认为只挖一个定陵就够了。定陵挖出了许多的文物。现在有的就保存不了。比如明朝的织锦放在哪里?不敢动,一动就成碎片了。原来想把文物保存到有机玻璃柜里面,然而有机玻璃也会老化,你保存几十年还可以,多了就不行,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办法。”

  夏鼐接着说,“我知道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保护起来。就很困难。那些年,郭沫若曾经建议要挖武则天的陵墓。因为他对研究武则天感兴趣。挖武则天并不费事,因为墓门已经找到。是扇石头门,用生铁浇铸封了起来。把这个门打开不就行了。然而,挖开以后如何保护是个问题。所以研究了一番以后。还下不了决心,武则天的墓还是不挖了。文物放在地下,处在密闭的环境,温度变化不大,细菌进不去,还可以保存很多年。我想我们国家的文物已经保存了几千年了。再过几十年挖掘,又有什么不可以?我们还是留点儿事情给下一代吧!”

  说起下一代的事情,夏鼐又发表了感慨。他说:“考古学问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不能认为知识仿佛是资本家口袋儿里的钱一样,只要交出来拿过去用就可以用了。”

  让人想起了一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有些人对师傅的期望太高。自己又不想下工夫去钻研,仿佛师傅伸手给他点儿知识,他就可以同师傅一样有知识了。求学问要这样容易,孔夫子的3000个弟子就不止72贤,应该有3000贤才对。而且还不止3000个贤,应该有3000个同孔夫子一样的夫子才对。

  然而,3000人里只有72贤。比圣贤还要差一号。所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并不见得,如果不刻苦,张着嘴巴去等露水珠儿,坐在地上等花开。不但不能胜于蓝,还会比蓝差很多,成了褪了色的蓝布一样的东西也有。对青年人的恭维话太多了,听听反面儿的话也许不无好处。


  文物是国家的,考古人员要力避“瓜田李下”

  人们在夏鼐的书房里到处搜寻,想找一些古董和文物,可是一件也看不到。墙上挂着一件埃及石刻的拓片儿,上面有埃及人祭神的形象,以及一些象形文字。夏鼐说,这是一个朋友送给我的。原来是清朝大臣端方出使西洋,经过埃及,弄到了这张拓片。

  人们说,我们曾经到过路易艾黎的客厅里,看到他那里古董纷呈,鼎鼎生香,我们以为您的客厅里一定也是古色古香,无物不古的。岂知您的客厅里真看不出一些考古家的气氛。

  夏鼐笑着说,“我们考古研究所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个人不得把所里的文物带回家去研究,同时个人也不准去买任何文物。如此,就可以避免瓜田李下之嫌了。”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人们念了这两句古诗,笑着说,这只是古代的君子之风。夏鼐笑着说,“我们考古研究所从来没有出现过贪污盗窃文物的事情!”人们说,那是因为您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3.jpg

  80年代曾经出了一本儿世界语版的《中国建设》,封面上面登了一幅夏鼐先生的彩色照片。照片上富有思索的表情,善于考察的眼睛,温文秀雅,服装整齐,充分显示出学者风度了。夏鼐笑着说道,“杂志的封面上都是一些大美人儿,怎么把我这老头子也放上去了?”

  真正心灵美的学者,比起蛾眉皓齿的美人来,也许可以互相媲美的。夏鼐夫人李秀君笑嘻嘻的走了过来。她秀外慧中,眼神灵动,一身布衣。人们问她,您做什么研究工作?夫人答,我也研究考古学。人们说,那太好了,你们家一对儿。话锋一转,“我研究的是家庭考古。”李秀君夫人笑道。

  人们真没料到,夏鼐的夫人说出这样的俏皮话来。夏鼐解释说:“我们是旧社会按照父母之命煤妁之言结婚的。然而,我们相处的很好。家务事儿,我夫人全包了,什么都干,买菜,做饭、洗衣,拖地板。”

  人们一看就知道李秀君是一个十分能干的女性,一个学者完全需要这样一个夫人。人们笑着说,“你们是先结婚后恋爱。”夏鼐夫妻哈哈一笑,没有加以否认。

  夏鼐说:“我故乡在福建(今浙江)的温州。我父亲是个资本家,做丝绸生意。她的故乡在温州的农村。父亲是个地主,她只念了中学,帮助妈妈伺候了五个弟弟,所以她念不成书了。听了夏鼐的意思,要是李秀君也上了大学,甚至留学外国,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

  快乐的走访结束了,人们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一首赠别诗:

  希腊埃及曾考古,

  沙风山雨征途苦。

  学成回至神州土,

  斑驳幽光启列祖。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