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与东辽河在辽北大地上碰头后,携手奔向辽东的大海。途经沈阳市康平县郝官镇小塔子村时,华丽地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形成了曲线优美、风景如画、物产独特的青龙湾。
  青龙湾里有个高高的台地,台地上矗立着一塔一城。塔叫小塔子塔,城为祺州古城。这一塔一城曾经活跃于辽代,靓丽于金代,衰败于明代。辽河弯多,古城梦多,小塔影长,与日伸缩。而今,它们再次引人注目,成为辽金文化代表、生态宜居典型、国家湿地公园。当走近它们时,并非都是铁马金戈,还有神奇的民间传说,热闹的卧龙湖冬捕。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创建了契丹国,开始南侵北伐,东征西讨,不仅抢占地盘、扩张领土,还着重俘获各地的人口。契丹人虽然号称有8部人马,但总体数量并不多。阿保机深知人才是世间第一可宝贵的,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必须有人才行,而且多多宜善。他把俘获来的人口安置在都城的周围,让他们“耕稼以食,城郭以居”,用以不断壮大自己的国力。祺州城原名密云县,安置的就是从河北省密云县掠夺来的人口。
  民间对祺州城和小塔子塔的出现,另有传说。据说有一天,辽国的一位大臣卜了一卦,说东南方向的大漠边缘有天子气,将要出一龙一凤。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赶紧向皇上报告。耶律阿保机听了心里一惊:我刚称完帝,又要出天子,这不是冲着我来的吗?!于是,他命那位大臣去查找准确位置,以便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大臣与助手扮作卖针线的,一路秘密查访。他们先到康平的陶岱屯,发现了将要出龙的地方,而后又来到祺州城附近的青龙山。只见河水在山下转了一个急弯,好似一条缎带把祺州城围了起来,婀娜多姿,气象不凡。这分明是出凤的地方啊!他们立即返回朝廷,向阿保机作了汇报,提出在出龙的地方修一座大庙,在出凤的地方建一个宝塔,就能把那里的风水给压住,以保契丹国太平。阿保机立即下令调集能工巧匠,前去修庙和建塔。8a0ac5e1dc41f2bcd071bc7d7d8a4d3_副本.jpg  

       天子肯定是要出的,至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就不好说了。这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历代帝王最担心的事情,总是想方设法地去探查与破坏。这个修庙和建塔的传说,还曾经安在了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的头上。其实,这个传说无非是说祺州城的风水特别好。何谓风水?有风景、风光、风貌之意,但又不能画等号。修庙和建塔是辽国崇佛的一个传统,有城必建塔,有塔必修庙。可惜的是,沈阳地区目前只存留下来4座辽塔,有沈阳市塔湾的无垢净光舍利塔、七星山的石佛塔、新民市的辽滨塔,再有就是康平县的小塔子塔。
  在一个大雪封门、疫情拦路的冬日,我们驱车来到了小塔子村。还没进村,隔好远就看到塔的身影,如铅笔,似笋尖,格外引人注目。村西头的路口立有“祺城故里”的高大牌坊,村中有“辽代佛塔”、“满蒙风情”、“田园牧歌”等招牌,使人感到有辽风徐徐吹来,有金韵绵绵其中。小塔子塔矗立在村东头,四周有青砖围墙,有壁画与文字说明,整洁美观,颇具景区模样。近前仔细观看,与我们之前所见过的辽塔有所不同。小塔子塔虽然也是实心密檐砖塔(8面13级),但身材不高,体量不大,塔身有些发黑,各种雕刻不够精细,看上去不雄伟,也不算漂亮。这正是辽代早期建塔时资金和能力不足的表现,与后来的无法相媲美。但,它只比辽上京晚建了四、五年,曾名乌峰塔,独具标致性建筑,成为一根难得的历史指针,一扇窥探辽金兴衰的窗户。塔前还有一道影壁墙和两根石旗杆。这三样东西,引领我们穿越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
  祺州城有400多年都是在辽、金、元朝的统治之下,到了明朝却被扔在边墙外面,成了游牧之地,因之废弃。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金兵所到之处毁坏一切辽代建筑,唯一不扳倒辽塔。清朝时期,人们又来到这块风水宝地聚集生活,因塔还在而得名小塔子村。传说有两个和尚也来到了小塔子村,靠在辽河渡口上摆渡积攒钱财,在小塔子塔周围逐步地建起了宏伟的宝塔寺。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来拜佛,香火缭绕,供品成山,求之灵验。还有个传说,说的是辽代时的小塔子旁的道观道长,忽一日要吃肉,吩咐徒弟们杀掉他所乘坐骑的毛驴。结果刚把驴杀完,道长就咽气了。徒弟们既怀念师傅又心疼毛驴,想念经超度他们,可经文被锁在柜子里,又找不到钥匙。徒弟们正在着急之中,一村民送来了钥匙。他说,刚才在路上遇见骑驴的道长,让他捎回这把钥匙。这事儿越传越玄乎,人们都说道长成仙了。打那以后,当地人尊道礼佛便成为风气,就连官员也开始积德行善了。
  这可不是传说,是有文字记载的。《辽东行部志》中记有王寂放生、赋诗劝廉的故事:“戊午早,解鞅于庆云县,县本辽之祺州。皇统间始更今名。予方解衣盘礡,从者携束以献,曰:‘适得双鱼,鲜可食也。’发而视之,气息奄奄然,即命处之盘水中,少顷,桔髻鼓篦,颇有生意。予叹曰:‘尔相濡以沫,相呴以湿,苟延斯须之命,何如相忘于江也。’乃命长须,持送辽河之中流,圉圉然,洋洋然,幸不为校人之歁也。戏作小诗以祝之云:‘我哀濡呴辍晨羞,持送东城纵急流。此去更饥须闭口,莫贪香饵弄沈钓。’”公元1190年农历三月初四的早晨,当时任金国提点辽东刑狱(相当于省级法院院长或检察长)的王寂,奉命下去巡视,路过祺州城吃早饭,有人献上两条鲜活的鱼。王寂不仅舍不得吃活鱼,更想到不要像8e4606afdf2ae8ee06d3b2093a9c70f_副本.jpg春秋郑国官员子产那样被手下欺骗了,于是,当场予以放生,并作劝戒诗一首,提倡为官清廉。这个故事被放在辽宁省和康平县的纪检网上,成为纪检干部的一面镜子。
  目前,道观早已无影无踪,宝塔寺仅存那道影壁墙,其余都成了碎砖烂瓦。那两根石旗杆,是民国时期的黑龙江省督军吴俊升的副官姜化东来宝塔寺求子成功后捐献的。姜化东是小塔子村人,村中还遗有他家的老宅。这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传说,不能不对小塔子塔刮目相看。
  小塔子塔的东侧50米,就是祺州城遗址。抬腿就能踏上西城墙,放眼望去,城内是垄沟笔直的耕地,竖立着成堆的玉米秸。城墙上的小路铺满了枯草,时见苍老的树木,成群的喜鹊在枝桠间飞舞,发出欢快的叫声。忽然有两只褐色的野鸡从灌木丛中扑愣愣地飞起来,响声很大,感觉其好肥呀!除此之外,冬眠的钻洞了,猫冬天不出屋,古城里静悄悄的。
  祺州城近似方形,周长1280米,面积达98000多平方米。四面的城墙都在,仍然能看出城门、瓮城、敌楼的位置。东门直通辽河渡口,城外是大片的湿地。从祺州城顺辽河而下,可达辽滨州和辽东地区;逆流而上,可到辽上京和龙化州。由此可见,祺州处于水路交通枢纽的位置,是辽国防守与进攻的一个战略要点。耶律阿保机东征时,相中了这个风水宝地,决定建一座城,作为他的行宫。
  遥想当年,河北密云县的汉人拖家带口地来到这里,开始时哭声动野,后来又嬉笑颜开。他们看到这里有山有水有地,有树有草有花,有鸟有兽有鱼,山青水美,兽多鱼肥,黑土用手一攥就流油,生存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也许日后还能过上好日子。他们虽然是俘虏、是奴隶,但为某个契丹贵族私有,别人不得随便插手管理,只要按时缴纳农产品就行。辽国实行的治国方针是“因俗而治,各得所宜”,不强求他们髡发、喝酒、吃生肉。于是,他们筑城、建房、开荒、养殖,同时还向契丹人学会了采集和渔猎技术。祺州城成了农耕与游牧技术的融合之城、富裕之城。在康平地区,像这样的州城县城有37个,“城郭相望,田野益辟”,一片兴旺和繁荣景象。
  据专家对辽代州城遗址的考证,竟有五百多个,比《辽史》上记载的多了一百多个。耶律阿保机实现了他的建国理想,不仅有了“行国”(马背的国家),还有了“住国”,(城镇化的国家),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从而创建了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
  公元1217年,金国的礼部尚书赵秉文路过小塔子村过辽河,当他来到河东岸回首仰视时,正值夕阳西下,只见城辉熠熠,炊烟袅袅,牛马牧归,鸡鸣犬吠,一幅好美的田园图画啊!他顿时诗性大发,提笔落纸,赋成《庆阳道中》:“对岸隔青山,孤城碧流开。绿芜天地合,白乌日边回。渡口呼舟急,沙头立马催。多烟生极浦,欲上客衣来。”这是唯一一首描写庆阳城(祺州城)的诗歌,有景有色,有静有动,犹如微视频一般展现了作者耳濡目染的生活之美。bdbc17498cedfd4ae7356e01f8e752c_副本.jpg然而,辽金时期遗留下来的有形建筑极少,只能去一些遗址遗迹进行凭吊。但,辽金的风俗习惯被传承了下来,冬捕就是其中的一个。契丹人以放牧和渔猎为生,即使到了冬天照样垂钓和撒网。他们的办法是凿冰捕鱼,用冰镩子在冰上打眼,把渔网下到冰层下,然后使马拉的绞盘把渔网拉出水,一次能收获上万斤鱼。也有简单的办法,用冰镩子打眼后,鱼便游过来透气,下勾就上鱼,既是休闲活动又能获得新鲜美食。距离小塔子村30多公里的卧龙湖,从2013年开始连续8届举办“大辽文化冬捕节”,再现辽帝春捺钵的仪式和场面,祭湖、醒网、喝头鱼汤等,古风盎然,热闹非凡。用直径4.6米、深1.5米的“大辽第一锅”(三足鼎)熬制的鱼汤,一次可供万人免费品尝。
  小塔子村也今非昔比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搞好多种经营,把辽金风情与湿地观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型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村容村貌漂亮了,个人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2018年,小塔子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依依不舍地离开生态明珠小塔子村。那里的天,蓝的透亮;那里的云,白的发光。整洁美观的街墙上,绘有契丹文字和辽代风情的壁画,无声地向人们昭示着悠久的历史。注视着村外的河流与湿地养育的10种爬行动物,25种鱼虾,104种鸟类,185种植物,及珍稀的东方白鹳和大天鹅,骤现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该衷心祝福小塔子村经济与文化齐飞,富裕和文明永存,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乡村振兴战略方针落到实处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