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的彭雪枫将军宛如生长在豫皖苏大地的高大乔木,留给今天人们的不仅是树荫,还有深入人心的根脉。

  ——题记


  【寻根追原的采访】


  彭雪枫将军已经远离我们71年。他曾经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之歌,在我党我军的史册上留下了他闪光的一页。解放后他被中央军委定为36位军事家之一;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党中央再次将他列为中国的民族英雄,成为我党在抗战中牺牲的四位高级将领之一。

  我作为一名军旅作家曾经担任过电视剧《彭雪枫》的编剧,为这部剧能够真实再现,更好地再现这位英雄岁月,我和导演贾钢一起沿着彭雪枫将军当年战斗的足迹进行一次走访,收集第一手资料。

  春天的日子,我们登上了开往河南南阳的火车。当面对熙熙攘攘忙于奔波挣钱的人流,心里涌上了深深的担忧:今天的人们还能记得他吗?一段尘埃落定的历史还会再现它的原貌吗?

  令我想不到的是,这个问号在几个小时后便被拉长成了一个惊叹号。

  火车开动之后,我和同车厢的旅客聊起了天,以打发漫长旅途的寂寞。没有想到这位在南阳工作的年轻旅客,不仅对镇平历史上各类名人了如指掌,对彭雪枫的家事、往事和身后事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那表情就像在说自己家里的事,话里话外,让我感受到距离南阳30公里的镇平县是一个值得人们自豪的地方,那里好像天生就是孕育伟人、名人和官人的地灵之处。

  最后这位旅客用神秘的口吻问:你可知道彭将军的神奇之处,他一生有许多巧合?他见我茫然地摇头,便告诉说:第一,他的生日就是毛泽东主席的祭日。第二,他出生在七里庄,牺牲却在八里庄。第三,他牺牲那天正是他生日后的第三天。第四,他人生许多重要转折都发生在九月,出生,殉国、入党,结婚,东进乃至西征都在九月……

  接着他又说:冥冥之中,什么巧合让第一代开国元勋如此钟爱9月9日?答案是无解的,也是有解的,因为中国文化里“九九”为大啊。他们都不是一般人!

  我的情绪随之高涨,凭直觉往往流传民间的传说就是民众的记忆链,传说背后将链接历史真实的面容。

  镇平,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将军,他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一粒忧患的种子】


  带着神秘的向往和探索,我走进了镇平县,第一个令眼睛一亮的地方就是彭雪枫纪念馆。高大、庄严且宽广,大门进去两侧有10多亩地大的广场,据说可以停放数百辆汽车,广场地面是红白相间的地面砖铺成,显得鲜艳而干净。纪念馆外彭雪枫身着军装的青铜塑像前,我凝望许久,这是第一个立体感知的形象,走进大厅,迎面而来是一尊彭雪枫学生时代的汉白玉雕塑。相比之下,前者凝重,后者清纯,材质不同正好反映了彭雪枫不同时代的不同神采。纪念馆里分为三个大展厅,彭雪枫的照片放的很大,实物保存的也很完好,解说员不仅口齿伶俐,还极富有感情。

  这些照片中有许多是反映彭雪枫与人民群众鱼水之情的场面,其中彭雪枫有一段话让我想了很多:“少要老百姓养活,到不要老百姓养活,以至到养活老百姓。”为什么今天的民众无法忘记他,这句话里似乎找到了答案。因为在彭雪枫博大的胸怀里,时时惦记着群众利益就是他的本分!这就是与民众的不解之缘。

  彭雪枫将军1907年9月9日就出生在七里庄一户称为“六德堂”的耕读世家里。因为距离县城七里,故叫七里庄。

  彭雪枫出生时天将破晓,因为是家中的长孙,令他的父亲彭延泰母亲王氏以及整个家族都喜不自禁。最为开心还是他的祖父彭汝澜。他手持字典,翻阅家谱,字字斟酌,为长孙起乳名“隆兴”,学名“修道”——隆起家族之兴,修善天下之道。这一名一字,寄托了彭家人对这个生命美好的希望,

  彭雪枫的故居是一座百年院落,虽然经过修缮,但还是感到很陈旧,房屋不仅低矮、阴暗也很狭小。院子东侧是一片竹林,竹子长的很密集,以致人都无法进入。经过打听,得知彭家已经没有后人在这个村子里居住了。如今故居人去屋空,只有一个远方亲戚代为看管,来人参观就过来开门,平日里,故居的大门总是关闭着。

  院落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是一棵两人搂不过来的老桑树,百年之后依然枝繁叶茂,荫天蔽日,桑叶在风的吹拂下,发出沙沙响声,不仅越显沧桑而且散发出怀旧的气息。经过看门人的指点,仔细看去,发现树干上竟然留下了彭雪枫童年在祖父教导下习武的痕迹,这些痕迹随着树干不断长高,我只能仰视,才能看见它的存在。

  彭雪枫出生时,正是清王朝破落不堪的衰亡期随着20世纪的脚步走到了终点……

  年幼的彭雪枫虽然不甚明了封建王朝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也无法知道探寻真理的含义,但他从祖辈们不满当局的愤然表情和一声声无助的叹息声中,感受了他们对于险恶生存环境的无奈,也从祖父教他防身习武的一招一式中,懂得这个世道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的道理。

  社会动荡和官府黑暗,加剧了世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悲观情绪。彭雪枫在这个“耕读世家”粗通文墨的家庭中长大,毫无疑问,他那颗幼小心灵里播撒下不仅是伦理道德和文化学识的养份,还有一粒忧患意识的种子。

  镇平当地老乡给我讲述了彭雪枫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经过几代人的讲述,多少有些武侠的感觉,但也说明彭雪枫在家乡人的心中就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侠仗义之士。

  彭雪枫14岁那年,和二弟宝兴去镇平县城,看见县衙在一家玉器店拿了贵重的玉石,却不付分文就要离去。店老板和学徒们纷纷下跪哀求这个衙役不要拿走他们珍藏的宝玉,可是衙役视而不见扬长而去。当时围观民众很多,但大家敢怒不敢言。这时已观看很久的彭雪枫再也忍不住了,他挺身而出,抢下县衙手中的玉石,随后一个扫堂腿,将这个嚣张的县衙打翻在地,彭雪枫挥舞拳头,如雨点落在县衙的身上。县衙见众怒难触,不敢再停留,起身抱头鼠窜。

  宝玉失而复得,店主对这个见义勇为的少年感激涕零。

  那时年仅14岁的彭雪枫在众人的赞许和钦佩的目光中一定感受了荣誉带给自尊的满足。初试锋芒,大获全胜,就此大大地增强他济天下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这以后,忧患的种子发芽了,破土而出,逐渐长成荫蔽大地的参天大树。

  成年后的彭雪枫选择了以拯救天下穷苦人为己任的职业革命家之路,1930年又开始了为正义而生为自由而亡的军人生涯。


  【根植豫苏皖大地】


  此行追随着彭雪枫的足迹,向东,向东,再向东,一点点地进入了中原腹地。此时的豫东平原,正是小麦收割季节,到处一片繁忙,挂着各地牌照的联合收割机浩浩荡荡行驶在通往农村的公路上,如果不是我脑海里已经有了历史的画面,说什么也无法想象当年被称为“天下粮仓”的豫东平原是怎样的一片焦土?百姓是怎样的悲恸……

  1938年,彭雪枫被派往中原开辟抗日根据地。当时河南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彭雪枫带领一支300多人的游击支队深入豫东敌后战场,在大片沦陷区中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以完成党中央毛主席“立足中原”的战略使命。

  彭雪枫率领游击支队孤军深入敌后之后,这位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在陌生的土地上生存下去呢?成为彭雪枫乃至整个游击支队面临的新课题!他们不仅要应付复杂敌情和凶险局势而且还要和饥饿伤病作艰苦的斗争。

  1939年2月下旬,彭雪枫率部进驻永城县书案店地区。

  永城县是河南东部一个小县城。今天,这座城镇到处可见学校、邮局、饭店、商店、机关等高楼建筑。可是在1939年永城却是一个偏辟小县,土匪蜂起,敌伪如麻。东进游击支队来到一个叫书案店的集镇驻扎下来。书案店,这个激发文人想象的地名,却无论如何撩动不了彭雪枫抒情的心弦。他面临的是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民房十室九空,民众生活极为艰难。方圆百里,树皮都被剥蚀干净,野菜草根更是稀罕之物。他马上下令:部队不准和当地百姓争食,不准挖野菜,不准剥树皮,更不准吃老百姓的东西。一系列“不准”使得东进部队很快就陷入困境之中。最为揪心的是打开部队家底子,伙食经费还剩下4块大洋!

  怎么办?彭雪枫的目光移向了他心爱的枣红马,说起战马,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今天听起来依然亲切:“彭师长有‘三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这久负盛名的三件宝伴随他的部队活跃在豫皖苏地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彭雪枫喜欢马由来已久。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一次“疏散”塞外,使得他有机会登高望远,天苍苍,野茫茫,牧马的嘶鸣声声入耳。这副塞外牧马图令他激动不已。他开始观察马,驾驭马。他发现马是一种生来舍己为人,尽一切力量为人类效力的动物。这种崇高的特性使得他一生对马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眼看年关临近,彭雪枫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部队的战马,包括与他患难与共的枣红马,与群众共同度过春荒难关。熟悉他的指战员都知道,战马是彭雪枫司令员的心肝宝贝,也是部队的无声战友。不到万不得已,司令员怎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第二天,军需处长将彭雪枫的坐骑和其它军马牵到了集市上出卖。老百姓听说彭司令员的战马也要卖掉,争相围观。大家知道真相后,都感叹新四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义举。当地开明绅士董学田亲眼目睹,异常激动:“将军为民卖马,亘古少有。有此仁义之师,何愁倭寇不灭。新四军真乃天下文明第一军!”他马上慷慨解囊,用粮食换走了军马,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除夕之夜,部队战士和当地百姓吃上了一顿热腾腾的饺子。席间,彭雪枫看见战士们闷闷不乐,还在怀念那些卖掉的战马,他高声就对大家说:“同志们,当年秦琼受困,卖过一匹黄骠马,今天,我们也把和我们一起东征的红骠马、白骠马,数十匹心爱的战马卖掉。有的同志不理解,想不通,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队伍,和老百姓鱼水相亲,只准为民爱民,不准扰民。今天卖马,明天我们会从敌人手里夺取更多的战马!”

  正在芒砀山区坚持抗日的鲁雨亭,听说彭雪枫卖掉了自己的战马,十分感动,他连夜将一匹号称“火车头”的青白色战马送给了彭雪枫。

  “火车头”——这个名字好!彭雪枫兴奋望着这个高大的新伙伴,立下誓言:由“火车头”打头,我们要从敌人手里夺回十匹百匹千匹战马,成立了自己的“火车头”骑兵团!

  直到1942年他在江苏泗洪建立了一支威名远扬的骑兵团,他才了却一个心愿——让豪迈而骠悍的大地精灵成为分担战争使命,分享征战光荣的勇士!

  彭雪枫卖马度春荒,加上游击支队模范执行纪律和战斗连连胜利,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广大群众捐献钱物,踊跃参军的热潮。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彭雪枫的部队人数成几何级数增长,由东征出发时的三百七十三人剧增至近一万人,打下建立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绿叶对根的情意】


  与河南交界的涡阳县新兴集也是彭雪枫落脚时间比较长的地方,一度成为豫皖苏边区抗日指挥中心,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先后建立了五个县政权和三个办事处;游击区扩大到十个县范围。各种抗日群众团体纷纷建立。仅以涡阳县为例,农抗会员和儿童团员分别都达十万之众,还有老人指导团四万人,妇救会员五万人,有八千余人参了军。

  我到这里时,看见镇政府的大门被农民买卖的地摊封堵了,司机几乎要按破喇叭,农民才肯移动一点地方,让汽车开进破旧的镇政府院子里。但在镇长的指点下,一河之隔,就是修缮一新的彭雪枫纪念馆,馆外还树立了一个彭雪枫骑马的高大塑像。据说纪念馆是在原址上修建的,以前的老房屋在1940年史称“六一战斗”中被日军全部烧毁了,这之后彭雪枫的武装力量遭受日军、国民党顽军以及地痞土匪多重挤压,直到1941年夏季撤退津浦路东的皖东北根据地。

  这个纪念馆就是镇政府根据群众的愿望,从并不富裕的经费中拿出来修建的,因为当地群众谁都不愿意让彭将军的指挥原址是个破落样子。

  新兴集也是一片丰收景象,丝毫看不出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一个常受涝灾的地方。

  当地党史办的张同志告诉我,彭雪枫1939年抵达新兴集不久就遇雨季,而新兴集一带却地势低洼,遇大雨就受涝灾。地势低的居民和地势高的居民都从自己利益出发,一遇到涝灾,两地居民都要发生冲突。久而久之,大雨成为世代结怨的祸根,真是天灾人祸,祸不单行,世世代代结下了世世代代化解不开的仇结。历代县衙也想解决这个世代矛盾,可是都没有从中调解成功。

  彭雪枫得知此事,在他的倡导下,抗日政权从中调解,彭雪枫还特地让水利干部作出沙盘,让两地群众一目了然自己的位置,感受对方的损失和痛苦,高地居民让出土地挖排水沟,低洼居民拿出土地赔偿高地的损失,经过军民联合奋战,先后挖成了两条一二十里长的排水沟,将李家湖和永南积水引入淝河,这样一来,不仅排掉了淤积的洪水,也排走了积淀两地人民心头的百年宿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