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高潮是循序渐进的,从一开始的“铺垫”到逐渐形成高潮,是要有一个过程的。突然就进入高潮,不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戏剧表演的基本规律,更不符合观众对戏曲的审美观念。

  有一出关于包公斩杀陈世美的戏,许多剧种都演绎过这个故事。京剧的《秦香莲》和评剧的《秦香莲》故事情节大同小异,但在处理戏剧高潮时是有着细微区别的。这与两个剧种的“花脸”唱腔特点是有一定联系的,也与唱词有很大关联。

  先说一说评剧的《秦香莲》。整出戏的“铺垫”是从秦香莲带领一双儿女投店开始的,进入“闯宫”一折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筱白玉霜那低回婉转的唱腔与故事情节十分吻合,这段典型的“白派”唱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闯宫”产生了什么效果呢?

  “夫啊!三年前你为赶考奔京路,临行时我千言万语把你嘱咐,我言说咱的爹娘比不得别人的父和母,好比那瓦上之霜风前烛……”丈夫陈世美离开家乡去京城赶考以后,连续三年发生大旱,公爹和婆母双双饿死,秦香莲“剪青丝换芦席葬埋尸骨”。这时的陈世美已然受到了感动,“陈世美为人子不能尽孝,想起了养育恩泪眼迷离。”接下来,秦香莲唱道“你思一思来想一想,想当年你读书不分昼夜,我陪你织布纺线不眠不息。你忘了全家人苦熬岁月就为的是你呀!金榜之上把名题,你只顾做高官,哪知道你走后家中无柴又无米,儿女们腹内无食身上无衣,无奈何我千辛万苦把你寻找,谁知你招驸马停妻娶妻,十载恩爱你全都忘记,为富贵你就忍心把骨肉分离?你拍拍良心问问自己,难道说你的心肠是铁打的?”这一大段“反调”如泣如诉,入戏的观众也跟着“揪心”、皱眉,对秦香莲这样一个孝敬公婆的好儿媳、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顿时产生了怜悯之情和同情之心,同时又油然升起敬佩之情。

  此时的陈世美又是如可反映呢?“可怜我二爹娘冻饿而死,年幼的儿和女孤苦无依,自古道亲骨肉心肝联系,难道说我抛弃了结发妻?”陈士美虽然在瞬间有所醒悟,但终究还是被荣华富贵所俘虏,“我若将他们认下,岂不是丢了我头上的乌纱、身上的锦袍、美貌的公主啊!”于是,他为了荣华富贵,为了美貌的公主,为了保住性命,还是横下心来——不认妻儿。

  秦香莲在无奈的情况下,宁可自己受苦离去,哀求丈夫留下一双儿女。“不认妻也该认一双儿女,冬哥春妹是陈门的后裔,还要看他们是你的亲生骨肉,每日里想爹爹哭哭啼啼。常言道虎毒不食亲生子,你忍心叫他们无靠无依?”陈世美的一双儿女也跪在爹爹面前,哀求爹爹将他们认下。妻子、儿女的苦苦哀求与陈世美“铁打的心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戏进行到了这里,观众对秦香莲更加同情、怜悯,而对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则产生了憎恨。这些都是靠“情”来打动人的。所以,第一个高潮突出了一个“情”字。

  进一步的高潮是三朝元老王延龄的出现。因为他地位高、权力大,而且德高望重。他说的话,可谓一言九鼎,他要办的事,可以说是没有办不成的。他一出现,不仅秦香莲觉得会有转机,就连观众可能也认为秦香莲会有好的结局。然而,戏是怎样演下去的呢?

  秦香莲母子被赶出驸马宫后,遇王延龄下朝,秦香莲在店家张三阳的建议下向王丞相告发了陈世美。陈世美过生日这天,王丞相以听民间歌词为由,将秦香莲唤进驸马府,让秦香莲把自己的遭遇编成故事演唱,以此来打动陈世美,使其回心转意。在诉说三年大旱是怎样度过时,她唱道“连一根野菜都无处去剜”,“卖了纺车又卖衣衫”,“草堂上饿死我的公爹婆母”……筱白玉霜演唱的这段“琵琶词”是这出戏的核心唱段,委婉动听,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态和情感。

  王延龄好心好意劝导陈世美认下秦香莲母子,并且承诺一旦圣上怪罪下来时“凭我头上的乌纱”为陈世美“担待担待”。然而,已经铁了心的陈世美反唇相讥:“要认,你认!”无奈之下,王延龄送给秦香莲一把纸扇作为凭据,让她去找学生包拯“依法”惩治陈世美。

  陈世美见王延龄气愤地离去,又唯恐此事败露,便遣家将韩琪持刀追赶秦香莲母子,意欲杀人灭口。然而,深明大义的义士韩琪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不忍心加害香莲母子,又畏惧陈世美的权势,便自刎而死。剧情发展到这里,就产生了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的高潮可以用一个“恨”字来表达。观众对陈世美这样一个能狠心杀妻灭子的衣冠禽兽已经十分痛恨了。

  接下来的高潮就都交给黑脸老包了。

  包拯陈州放粮归来,秦香莲拦轿喊冤。包拯用计赚来陈世美后,没有立即动怒、发火,而是以良言相劝。那一段“劝驸马”,魏荣元唱得入情入理,情真意切。魏荣元是评剧花脸唱腔的首创者,他对京剧“裘派”唱腔采取吸收、转化的手法,创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魏派”评剧花脸唱腔,很好地塑造了包拯这个人物形象。他唱道:“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听我把从前事细说端详;曾记得咱二人打赌击掌,我断你家中定有妻室儿郎;这本是一句戏言何必再讲,但愿你们一家人团聚一堂;父子义夫妻情你怎能忘,欺君罪有我包拯一面承当。劝驸马啊,劝驸马你还要再想再思再思再想,难道说你是个铁打的心肠?……”这些唱词贴切、朴素、委婉,令人动情,完全符合剧情的发展脉络,也符合戏剧高潮渐进的规律。

  以后的高潮,是在包拯准备“铡美”后出现的,见皇姑——皇帝的妹妹,见国太——皇帝的母亲。皇姑来到开封府要求放还驸马,包拯告诉皇姑陈世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先是欺瞒皇上,后是抛弃双亲,再下来是妄图杀妻灭子,逼死韩琪。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岂不该杀?皇姑辩理不过,只好搬请母后做主。国太亲临开封府衙,非同小可。国太她不跟你论理,就是来硬的——你不放人,我就坐守开封。“一见国太把脸变,香莲的官司怎成全?有心不铡陈世美,怎与香莲报仇冤?有心铡了陈世美,国太一定要阻拦。哎呀!这样的官司怎样断?倒叫我包拯两为难……”在国太的威逼下,包拯左右为难。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包拯做了妥协和让步。他命手下拿出自己的“俸银”三百两,交给秦香莲,让她拿回家去度饥寒。秦香莲顿时感到了绝望,“见银两忍不住泪涟涟,都说是包相爷居官清正,依我看他也是官官相护有牵连。相爷的银两我不要,屈死我也不喊冤。儿啊,儿啊,跟随为娘回家转——”包拯斩钉截铁的一声“回来”,把这出戏推上了最高潮——“但凭这乌纱我不戴,天大的祸事由我担。开呀铡——”这出戏每每演到此处,观众都会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叫好声不断。这个时候的高潮可以用一个“该”字来总结——陈世美该杀。

  京剧《秦香莲》也称为《铡美案》,是一出传统戏。当年北京京剧院的“四大台柱”、“四大头牌”马、谭、裘、张均参加了京剧《秦香莲》电影的拍摄。这出《秦香莲》以“裘派”著称,张君秋扮演的秦香莲、谭富英扮演的陈世美、马连良扮演的王延龄也都有十分精彩的表现。

  京剧《秦香莲》的剧情与评剧在大的框架上没有什么不同,唱词含义也大体相当。不过,高潮是另一种“韵味”的高潮。这主要体现在唱腔特点上和演员的表演上。其中,包拯的唱腔犹如黄钟大吕,声震屋瓦,甚至能够震撼整个剧场。这就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气势,造成了十分紧张的气氛。在比较流畅、紧凑的演出中,使得这出戏高潮迭起。在秦香莲弹词歌唱那场戏中,委婉动听的“张派”唱腔和潇洒飘逸的“马派”唱腔及道白占据了观众主要的感官,此时,观众把心思都用在了细心品味那华丽、甜润、洒脱、精彩的唱腔和道白上,而那渐进的戏剧高潮则淹没在了演员精彩的表演之中。

  进入“公堂”一场戏之后,戏剧高潮好似绷紧了的弦一样,刚刚要缓下来,又推了上去。“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一段从“西皮导板”一开始就产生了“气贯长虹”的那种宏大的气势,接下来的“西皮原板”叙述过程,到后半段的“快板”句句质问,造成了一种步步紧逼的态势。“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压置在爷的大堂上,咬紧了牙关你为哪桩?”这一段唱腔要比评剧的演唱在气势上、在劲头上要强硬得多,力度之大、强度之坚是评剧所不及的。这也是造成高潮不断、绷紧一根弦的原因之一。如果你去仔细地研究和品味“裘派”再传弟子孟广禄的演出,就会有更强烈的感觉。接下来,陈世美察觉事情不妙,想要借故走脱。这时,包拯的一句“你来得去不得”的道白,一字一字地迸发出来,包拯那种不惧权贵、伸张正义的威严的高大形象顿时就树立了起来,同时,也形成了又一个新的高潮。

  此后的“见皇姑”、“见国太”、“赠银两”直至“铡美”,始终围绕着种种矛盾冲突,紧绷着一根弦,气势不减,力度不降,在“铡美”的高潮中和在观众的喝彩声中降下了帷幕。

  戏剧的高潮是循序渐进的,从一开始的“铺垫”到逐渐形成高潮,是要有一个过程的。突然就进入高潮,不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戏剧表演的基本规律,更不符合观众对戏曲的审美观念。

  有一出关于包公斩杀陈世美的戏,许多剧种都演绎过这个故事。京剧的《秦香莲》和评剧的《秦香莲》故事情节大同小异,但在处理戏剧高潮时是有着细微区别的。这与两个剧种的“花脸”唱腔特点是有一定联系的,也与唱词有很大关联。

  先说一说评剧的《秦香莲》。整出戏的“铺垫”是从秦香莲带领一双儿女投店开始的,进入“闯宫”一折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筱白玉霜那低回婉转的唱腔与故事情节十分吻合,这段典型的“白派”唱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闯宫”产生了什么效果呢?

  “夫啊!三年前你为赶考奔京路,临行时我千言万语把你嘱咐,我言说咱的爹娘比不得别人的父和母,好比那瓦上之霜风前烛……”丈夫陈世美离开家乡去京城赶考以后,连续三年发生大旱,公爹和婆母双双饿死,秦香莲“剪青丝换芦席葬埋尸骨”。这时的陈世美已然受到了感动,“陈世美为人子不能尽孝,想起了养育恩泪眼迷离。”接下来,秦香莲唱道“你思一思来想一想,想当年你读书不分昼夜,我陪你织布纺线不眠不息。你忘了全家人苦熬岁月就为的是你呀!金榜之上把名题,你只顾做高官,哪知道你走后家中无柴又无米,儿女们腹内无食身上无衣,无奈何我千辛万苦把你寻找,谁知你招驸马停妻娶妻,十载恩爱你全都忘记,为富贵你就忍心把骨肉分离?你拍拍良心问问自己,难道说你的心肠是铁打的?”这一大段“反调”如泣如诉,入戏的观众也跟着“揪心”、皱眉,对秦香莲这样一个孝敬公婆的好儿媳、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顿时产生了怜悯之情和同情之心,同时又油然升起敬佩之情。

  此时的陈世美又是如可反映呢?“可怜我二爹娘冻饿而死,年幼的儿和女孤苦无依,自古道亲骨肉心肝联系,难道说我抛弃了结发妻?”陈士美虽然在瞬间有所醒悟,但终究还是被荣华富贵所俘虏,“我若将他们认下,岂不是丢了我头上的乌纱、身上的锦袍、美貌的公主啊!”于是,他为了荣华富贵,为了美貌的公主,为了保住性命,还是横下心来——不认妻儿。

  秦香莲在无奈的情况下,宁可自己受苦离去,哀求丈夫留下一双儿女。“不认妻也该认一双儿女,冬哥春妹是陈门的后裔,还要看他们是你的亲生骨肉,每日里想爹爹哭哭啼啼。常言道虎毒不食亲生子,你忍心叫他们无靠无依?”陈世美的一双儿女也跪在爹爹面前,哀求爹爹将他们认下。妻子、儿女的苦苦哀求与陈世美“铁打的心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戏进行到了这里,观众对秦香莲更加同情、怜悯,而对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则产生了憎恨。这些都是靠“情”来打动人的。所以,第一个高潮突出了一个“情”字。

  进一步的高潮是三朝元老王延龄的出现。因为他地位高、权力大,而且德高望重。他说的话,可谓一言九鼎,他要办的事,可以说是没有办不成的。他一出现,不仅秦香莲觉得会有转机,就连观众可能也认为秦香莲会有好的结局。然而,戏是怎样演下去的呢?

  秦香莲母子被赶出驸马宫后,遇王延龄下朝,秦香莲在店家张三阳的建议下向王丞相告发了陈世美。陈世美过生日这天,王丞相以听民间歌词为由,将秦香莲唤进驸马府,让秦香莲把自己的遭遇编成故事演唱,以此来打动陈世美,使其回心转意。在诉说三年大旱是怎样度过时,她唱道“连一根野菜都无处去剜”,“卖了纺车又卖衣衫”,“草堂上饿死我的公爹婆母”……筱白玉霜演唱的这段“琵琶词”是这出戏的核心唱段,委婉动听,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态和情感。

  王延龄好心好意劝导陈世美认下秦香莲母子,并且承诺一旦圣上怪罪下来时“凭我头上的乌纱”为陈世美“担待担待”。然而,已经铁了心的陈世美反唇相讥:“要认,你认!”无奈之下,王延龄送给秦香莲一把纸扇作为凭据,让她去找学生包拯“依法”惩治陈世美。

  陈世美见王延龄气愤地离去,又唯恐此事败露,便遣家将韩琪持刀追赶秦香莲母子,意欲杀人灭口。然而,深明大义的义士韩琪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不忍心加害香莲母子,又畏惧陈世美的权势,便自刎而死。剧情发展到这里,就产生了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的高潮可以用一个“恨”字来表达。观众对陈世美这样一个能狠心杀妻灭子的衣冠禽兽已经十分痛恨了。

  接下来的高潮就都交给黑脸老包了。

  包拯陈州放粮归来,秦香莲拦轿喊冤。包拯用计赚来陈世美后,没有立即动怒、发火,而是以良言相劝。那一段“劝驸马”,魏荣元唱得入情入理,情真意切。魏荣元是评剧花脸唱腔的首创者,他对京剧“裘派”唱腔采取吸收、转化的手法,创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魏派”评剧花脸唱腔,很好地塑造了包拯这个人物形象。他唱道:“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听我把从前事细说端详;曾记得咱二人打赌击掌,我断你家中定有妻室儿郎;这本是一句戏言何必再讲,但愿你们一家人团聚一堂;父子义夫妻情你怎能忘,欺君罪有我包拯一面承当。劝驸马啊,劝驸马你还要再想再思再思再想,难道说你是个铁打的心肠?……”这些唱词贴切、朴素、委婉,令人动情,完全符合剧情的发展脉络,也符合戏剧高潮渐进的规律。

  以后的高潮,是在包拯准备“铡美”后出现的,见皇姑——皇帝的妹妹,见国太——皇帝的母亲。皇姑来到开封府要求放还驸马,包拯告诉皇姑陈世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先是欺瞒皇上,后是抛弃双亲,再下来是妄图杀妻灭子,逼死韩琪。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岂不该杀?皇姑辩理不过,只好搬请母后做主。国太亲临开封府衙,非同小可。国太她不跟你论理,就是来硬的——你不放人,我就坐守开封。“一见国太把脸变,香莲的官司怎成全?有心不铡陈世美,怎与香莲报仇冤?有心铡了陈世美,国太一定要阻拦。哎呀!这样的官司怎样断?倒叫我包拯两为难……”在国太的威逼下,包拯左右为难。在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包拯做了妥协和让步。他命手下拿出自己的“俸银”三百两,交给秦香莲,让她拿回家去度饥寒。秦香莲顿时感到了绝望,“见银两忍不住泪涟涟,都说是包相爷居官清正,依我看他也是官官相护有牵连。相爷的银两我不要,屈死我也不喊冤。儿啊,儿啊,跟随为娘回家转——”包拯斩钉截铁的一声“回来”,把这出戏推上了最高潮——“但凭这乌纱我不戴,天大的祸事由我担。开呀铡——”这出戏每每演到此处,观众都会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叫好声不断。这个时候的高潮可以用一个“该”字来总结——陈世美该杀。

  京剧《秦香莲》也称为《铡美案》,是一出传统戏。当年北京京剧院的“四大台柱”、“四大头牌”马、谭、裘、张均参加了京剧《秦香莲》电影的拍摄。这出《秦香莲》以“裘派”著称,张君秋扮演的秦香莲、谭富英扮演的陈世美、马连良扮演的王延龄也都有十分精彩的表现。

  京剧《秦香莲》的剧情与评剧在大的框架上没有什么不同,唱词含义也大体相当。不过,高潮是另一种“韵味”的高潮。这主要体现在唱腔特点上和演员的表演上。其中,包拯的唱腔犹如黄钟大吕,声震屋瓦,甚至能够震撼整个剧场。这就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气势,造成了十分紧张的气氛。在比较流畅、紧凑的演出中,使得这出戏高潮迭起。在秦香莲弹词歌唱那场戏中,委婉动听的“张派”唱腔和潇洒飘逸的“马派”唱腔及道白占据了观众主要的感官,此时,观众把心思都用在了细心品味那华丽、甜润、洒脱、精彩的唱腔和道白上,而那渐进的戏剧高潮则淹没在了演员精彩的表演之中。

  进入“公堂”一场戏之后,戏剧高潮好似绷紧了的弦一样,刚刚要缓下来,又推了上去。“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一段从“西皮导板”一开始就产生了“气贯长虹”的那种宏大的气势,接下来的“西皮原板”叙述过程,到后半段的“快板”句句质问,造成了一种步步紧逼的态势。“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压置在爷的大堂上,咬紧了牙关你为哪桩?”这一段唱腔要比评剧的演唱在气势上、在劲头上要强硬得多,力度之大、强度之坚是评剧所不及的。这也是造成高潮不断、绷紧一根弦的原因之一。如果你去仔细地研究和品味“裘派”再传弟子孟广禄的演出,就会有更强烈的感觉。接下来,陈世美察觉事情不妙,想要借故走脱。这时,包拯的一句“你来得去不得”的道白,一字一字地迸发出来,包拯那种不惧权贵、伸张正义的威严的高大形象顿时就树立了起来,同时,也形成了又一个新的高潮。

  此后的“见皇姑”、“见国太”、“赠银两”直至“铡美”,始终围绕着种种矛盾冲突,紧绷着一根弦,气势不减,力度不降,在“铡美”的高潮中和在观众的喝彩声中降下了帷幕。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