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五月,满目翠绿,风轻花香,蝶舞鸟鸣。一群摄影发烧友借周末去古镇北舞渡采风,一次短游,一次民间寻古,一次现代与远古的对接,欣喜若狂。我也跟随其中。

   
   一、胡辣汤
   毗邻北舞渡在舞阳县北20公里,因该镇地处偏僻,虽近在咫尺,却不曾到访。清晨一大早,男女拍客急不可耐,如出笼小鸟异口同声地喳喳着“不吃早饭,赶到北舞渡喝那里的正宗胡辣汤去!”
   中巴从西平出发,车上一路欢歌,不足两小时到达,与兄弟般情谊的舞阳县摄友们在北舞渡桥头汇合。
   伫立在沙河岸边南眺,一座颇具现代气息的小镇车来人往,昔日古香印迹被淹没其中。东看,沙河桥横跨南北,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西望,大片水域被养殖网箱装点。古渡口遗址,今日略显萧条,清澈河水中不见清朝商船来往,偶见几只鹰船划过。北舞渡古码头遗址_meitu_1_副本.jpg

   素有“小北京”、“二上海”的中原名镇北舞渡,今日远离国道、高速、高铁线,虽不见昔日繁华俏丽景象,却更加显示她的静美、娇媚与厚重,历史的辉煌积淀就隐藏其中。
   千年古镇,名不虚传,传统小吃,传遍神州。近200年创始的胡辣汤肉烂汤鲜,香辣绵口,回味无穷。
   有人说胡辣汤是由胡椒面辅料而冠名,其实是误读了这里的食文化。北舞渡的糊辣汤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山西、陕西商贾在此修建一座山陕会馆,会馆落成后,大宴酬宾,是一名姓胡的来自太原府的大厨做了一道汤深受名流绅士称赞,这道汤叫“糊辣汤”,大厨毫无保守地将此汤配料与做法传于当地人,后人以纪念之意将“糊”改为“胡”,即胡姓创始的“胡辣汤”传承至今。
   老字号真传,如今胡辣汤在当地已经发展成“闪、丁、吕、宛”四姓传人,这种营养丰富、香辣可口、人见人爱的胡辣汤在周边城镇随处可以享用。北舞渡人带着这种近200年的传统美食正走出舞阳,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它们都用着一个共同的招牌——“北舞渡胡辣汤”。
   
  山陕会馆彩牌楼_副本.jpg 二、彩牌楼
   品评着早餐“闪记胡辣汤”的余香,在舞阳摄友的带领下,来到镇中老街的山陕商会会馆。听先期介绍,会馆院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是休闲、访古的好去处。
   心随景动,一座三间五楼六柱工字型山陕会馆彩色牌楼出现在面前。精雕细刻,飞檐斗拱,婀娜多姿,威武雄壮、翩翩欲飞的景象不禁让人赞叹。
   大家应接不暇地举起“长枪短炮”对准各个部位,一阵“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后,摄友们陷入惊讶、仰慕、赞叹和凝思之中。这座美轮美奂,做工精湛的木质牌楼历经200年战乱、浩劫、风蚀、雨浸,浑身虽布满沧桑却依旧雄风不减。陪同参观的当地摄友刘康生的讲解,打消了大家一连串的疑问。
   北舞渡镇商贸活动鼎盛时期的明末清初,山西、陕西商人看重这里水陆交通要地,他们云集此地,为了迎来送往,两地商人合资兴建了山陕会馆。会馆有春秋楼、大花戏楼、大殿、铁旗杆、钟鼓楼等建筑。可惜,这些建筑大都被毁,只留下这座彩色牌楼。
   但见彩牌楼座北朝南,边柱与中柱成三角形,使两边的次楼成斜出的歇山顶。主次楼都用灰色琉璃瓦盖顶,空中楼阁主楼正脊用八节透雕花卉的脊筒组成,小额枋正面浮雕有骑马雀宝瓶、龙凤图,透雕磙龙和花卉。两边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驼珠、奔狮。整个楼顶屋面曲线缓和,层层叠叠,每个檐角似空中漫舞的大鹏翅翼,高高扬翘。
   楼身的中柱和边柱均为木质圆形,柱下垫有鼓形桑墩,每根柱均有抱鼓石镶裹。两根中柱正面的抱鼓石上,对称两尊张口昂首挺胸的蹲坐石狮,似把玲珑秀丽的彩牌楼高高擎起,显得更加巍峨壮观。一对怒吼的雌雄石狮与上方字匾遥相呼应,呼之欲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呐喊。
   尤其主楼正中悬挂“浩气英风”与背面对称“忠肝义胆”的匾额,恰似向人们诉说当年商人诚信于人的肚量和霸气。正是这种特有的包容与宽恕,成就了当时商人的胸襟品行与异地发达。
   商人今日不知何处去,留下这八面楼阁警示后人:肝胆相照,出师有道,商有诚道,人有信道,方能精英天下。
   山陕会馆牌楼造型设计匠心独具,木雕石雕遍及楼体,其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堪称绝伦逸群,是古代建筑瑰宝的浓缩。据传当年建造工程浩繁艰涩,曾有鲁班下凡助建的传奇故事流传至今。
   清道光五年,山陕大商联合斥资兴建这座大型的木牌楼,仓促上马,请来许多能工巧匠。建筑方案已定,可是属于斗拱飞檐、木柱支撑及横向组合仍是关键难点。
   开工第7天,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身材瘦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身背一套锈迹斑斑木匠工具的老人,他向总工匠央求说:“我会做点木匠小活,求师傅赏碗饭吃。”正为施工缺人手而心急火燎的总工匠收留了他,便没好气地用嘴努了努旁边一个硕大树疙瘩说道:“你就把这个树疙瘩给收拾收拾做些楔子吧!”此后,老人就整天在树疙瘩上比比画画,锯锯掏掏,树疙瘩上面墨迹纵横,密密麻麻,锯口条条。谁也不在意这个老人的存在,不知何时,老木匠却不见了。
   上料组装那天,总工匠为楼阁接合部缺少组件发了愁。他绕着整个场地边走边看边想,不留神撞上了那个大树疙瘩,只听哗啦一声树疙瘩莫名其妙地散开了,定睛细看,大小不等的木条木块正是组合楼阁所需要的楔子。总工匠喜出望外,赶紧吩咐工匠们上架,把那些有规有矩的楔子用在楼阁接合部,说来也怪,所有楔子不大不小正合适。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座美轮美奂的彩牌楼出现在世人面前。总工匠回头寻找那位瘦弱的老木匠时,可谁也不知道老人的去向。大家议论纷纷:莫不是祖师爷鲁班下凡相助?……
   不得而知口口相传的故事是否有所演译?但就美丽传说的背后也暗示人们:海水不可斗量,识人不可貌相;天生我才必有用,精华就在人海中。
   问及如此精美绝伦的建筑何以在乱世中得以保存时,当地村民无不讲出发生在“文革”之初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初期,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声中,当时的“红卫兵小将”瞄上了这座彩牌楼。准备把彩牌楼推倒砸碎,没想到彩牌楼如此坚固,小将们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也没把它推倒,又找来粗大的绳索,企图把它拉倒。
   眼看彩牌楼毁于一旦,镇上的一些老人及时赶到,老人在牌楼前一边阻止,一边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这牌楼有灵气,是鲁班爷下凡建造的,谁毁了它,谁家里人就会得到报应的!”在老人们威严的劝说下,小将们个个灰溜溜地放弃了“革命行动”,使彩牌楼得以完好保存。
   彩牌楼的迷人风采,记录着北舞渡镇的沧桑变化,也记录着这里曾经的风光年华,更激励着这里的人们在历史的进程中勇于进取,奋发向上。
   历史积淀,集艺术研究、观赏价值于一身的彩牌楼得以完好保存至今,应该感谢慧眼识宝的专家学者,是他们将其报请河南省人民政府并批准列入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还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更要感谢当地有识之士的几代人,他们才是中华民间瑰宝的守护神。
   
   三、当铺院
   古镇又一亮点,就是与彩牌楼相邻200米的一座二进四合院,它是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走过来的当铺院,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就连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文物鉴定组组长黄景略考察后也认为,像这样完整的当铺建筑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当地人说像这等规模的当铺,当时的北舞渡就有四座。物以类聚,应了藏当铺处有富人、当铺集中富商多的规律,可见古镇当年是商葩翼翼、南来北往商贾云集重地。
   这种从南北朝沿袭下来以质押借贷方式盘剥大众利益的当铺,随新中国成立而被取缔,随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新型典当行业又在我国再度兴起。
   走近端庄古朴典雅的古当铺,外观雄风不减,飞檐青瓦、兽脊悬山顶,可见当年的气派威严。如今的这所古当铺院,早已不见当年繁荣的影子,只留下这座未开业就转行的二进四合院。
   当铺门额已被“天主教堂”四个烫金大字所替代。迈进门槛,低沉轻唱从后院正堂传出,为了不惊扰在里面虔诚唱经的信徒,摄友门不得不在前院悄悄四处寻找当年当铺的印迹,房屋、院落、古门、古窗、脊瓦、兽头,一一进入大家的相机镜头中。
   据传,这座距今188年的清代二进院落是陕西富商投资兴建。不知当年是因商人年事已高,还是因为另有商事脱不开身?投资商人只把建造之事托付给的儿子,自己却很少到此过问。
   当铺院坐东朝西,面阔五间,有前过厅、中过厅和后大厅,大门与前后厅房同在一条中轴线,前后院均有南北厢房合围。立于厅院,环望四壁,侈华建筑更显森严。这座巨资修建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当铺院,时下曾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当铺”。
   在巨商儿子的监督下,当铺如期竣工。巨商之子请来父亲验收,谁知老爷子围着房前屋后转了一圈后发出低叹:“房屋建得虽好,可惜没法子装上轱辘运回老家呀!”儿子听后十分不解,可又不得不按照父亲的吩咐,把刚刚建成的当铺院转让给了当时的天主教士。
   是建当铺院投资过大损伤了巨商筋骨?是巨商因年高无力经营?是巨商为儿子另谋所图?是巨商能掐会算的高瞻远瞩还是良心谴责弃当从善?不得而知。反正巨商带走了儿子,留下这座富含神秘的当铺院,也把这其中的迷惘永远留给了北舞渡。
   经有循道,商有善道;物欲横流,欲望泛滥。奉劝当今那些不义敛财者,钱多是祸,够花就行。记住“人富不过三代”的古训,留点经商正道给子孙,让他们去施展聪明才智才是上策。
   
  贾湖桥_副本.jpg 四、古笛声

   从古镇向西南1.5公里路程,来到一个装着古朴而又有现代模样的村庄,村标显示——贾湖村遗址。
   笔直的村街两旁户户相连,家家现代小楼与仿古门楼相配,青一色清水墙与大红灯笼映衬,显露出这里的厚重、端庄、秀丽、幸福。沿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汪泉涌不涸的沽水出现面前,古为方圆泽地,名曰湖。湖水环抱东北岸这个小村,小村以水而名叫贾湖村。纳天地之相,风水佳境,宝地更显生机灵动。
   1962年,村里来了一个“右派分子”接受劳动改造,他叫朱帜,曾任舞阳县博物馆馆长。处于职业敏感,朱帜在村东沟里劳动时见有许多陶片,细心观察,发现它的价值所在。留心这里的土井、薯窖、断崖、沟坎,同样发现许多人骨、兽骨和大面积焚化的红烧土,红烧土上有被陶化稻壳印痕。浓厚兴趣下,他断定这里是原始人类居住过的村落遗址。照片 068_meitu_1_副本.jpg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朱帜兴奋之余深感责任重大,他立即将自己所见向上级文物部门作了汇报。
   意外发现,引来了国家、省、地、县专家学者。经深入勘察,这里成为又一处中原裴李岗时期文化遗址,朱帜被劳动改造时居住的村庄,被定为“贾湖文化遗址”受国家保护。
   遗址从1984至1987年大规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房基45座,灰坑300个,墓葬300余穴,陶窑10座。大量文物标本中有陶、石、骨、牙等,器形种类主要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骨鱼镖、骨镟、骨针、骨锥、骨刀、杈形器、骨笛、石磨盘、磨棒、石斧、石镰、石铲、石凿、石刀、石钻、石砧、砧帽、石环等。

   众多文物的发现,刷新了人类活动轨迹的历史记载,把人类文明史延伸到八、九千年。
   出土文物中,以1987年发掘出三十余支骨笛最为抢眼,因为它们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分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长度在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其材质为鹤的尺骨。其中一支七孔笛送中央民族乐团进行乐律甄别,经黄翔鹏等音乐家测试,具备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出现代乐曲。
   小小骨笛的发现,让专家、学者心荡神怡,远古与现代的对接,文化与文明的呐喊,它又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中华瑰宝,理当珍藏于国人心中。论功行赏,骨笛成为河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当之无愧……
   短游结束,心境依旧沸腾,所到之地,用美妙、仰慕等词汇难以概括。遥望北舞渡,仿佛看见贾湖岸边有牛背上牧童的身影,耳边飘来远古的牧笛声。悠扬的旋律中,听出了对古镇码头的和鸣,这旋律,又像是对山陕会馆和彩牌楼的赞美与低吟,更像是笑唱古当铺人去楼空的悲鸣,低沉而高昂的旋律,把远古与现代拉近,更唱出今天文明幸福的最强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