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某个团体到来的时候,欢迎某位领导莅临的时刻,欢迎某位嘉宾光临的时节,不管真的还是假的,都是要有所表示的,尤其是表面文章一定要做好。“欢迎指导”、“欢迎光临”之类的标语是不可少的。书写标语的大小、喊出口号的高低以及欢迎队伍的多少,表明了对欢迎的对象的欢迎态度和程度。

欢迎,就是高兴的迎接。“欢迎”的前面加上“热烈”二字,程度就不同了,气氛也立刻浓烈起来。

最常见、最热烈、最感人的欢迎仪式莫过于“文革”中的“接宝书”、“接代表”、“接芒果”等等,真是热潮连连、高潮迭起、狂潮不断。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辑的《毛主席语录》(第一版于1964年5月1日出版,1965年8月1日出版第二版),因为最流行的版本用红色封面包装,又是红色领袖的经典言论,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称之为“红宝书”。这本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风靡全国乃至世界,是毛泽东名言警句选编本,也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言论的精粹。这部64开本不薄不厚的红色封皮小书,其“魔力”大得无边,亿万人民争相获得,都以拥有一本《毛主席语录》而感到自豪、骄傲。那时,人们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红宝书”不可不带,不可不读,连结婚送礼都以送上一本“红宝书”为最贵。这本书1967年再版的时候,成为红色塑料封皮的精装本,林彪写了再版前言,还附有林彪的题词的手迹:“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什么是经典?《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就是当时经典中的经典。大家想想看,在那个年代里,这样经典的一本书的发行,这样经典的一本书的到来,这样经典的一本书的送达,焉有不热烈欢迎之理?怎能不掀起热潮、高潮和狂潮呢?

“接代表”——“文革”中的“讲用”活动是很常见的。那时,各级党组织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中的代表性人物、成绩突出人物组织起来,到各地开展巡回“讲用”活动。所到之处组织的迎接活动就叫做“接代表”。这些代表人物都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和典型,他们在“传经送宝”过程中,讲述自己学习毛主席著作是怎样“立竿见影”的,是如何结合革命斗争实际的,是怎样狠斗灵魂深处“私”字一闪念的,是怎样划清阶级界限的,是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等等。通过这些典型的宣传、引导,教育全国人民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争取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在“接代表”的时候,通常都是高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之类的口号,那高呼欢迎的口号,那阵阵震天的锣鼓,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那欢迎的队伍,人如潮,旗如海。当你置身其中的时候,当你见到这种场面的时刻,不能不为之震撼、感染、动容。

“接芒果”是文化大革命中一段尽人皆知、举国欢庆的故事,许多人都亲身经历过。1968年,以外交部长埃尔沙德·侯赛因为首的巴基斯坦代表团送给毛主席一篮芒果。毛主席当时表示“要与中国人民分享”。于是,便送给了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队成员来自于六个工厂,芒果被分成6份带回本单位。人们激动的心情过后,很快遇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芒果吃也吃不得,放也放不得。如果任凭芒果腐烂,岂不辜负了伟大领袖的最大鼓舞、最大关怀、最大教育、最大鞭策吗?当时做了两个决定:第一,将鲜芒果打蜡,尽量延长寿命,存放在本单位,供人们瞻仰;第二,立刻按照鲜芒果的大小、外观、形状、气味研制塑料仿真芒果,转送给全国工人阶级,分享眼福,表达毛主席与全国人民心连心的情怀。所以,当时各地所迎接的就是仿真芒果。当年,各地组织学生、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沿着沿线公路两旁,排着长长的队伍,打着红旗,夹道欢迎送来芒果的工作人员,观看来自于国外的芒果(其实就是一瞥)。有的还召开大型庆祝会议,或者举行游行活动。这种声势浩大的举动,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没有过的,是史无前例的。

那个年代的欢迎仪式,气势宏伟,规模宏大。许多人都记忆犹新。许多场面,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觉得很可笑。可是,在当时是很严肃的政治问题,思想情感表现得是真挚、可亲的,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深受鼓舞的。在一些电影、电视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人们的情绪激昂、热泪盈眶都是很真实的。

今天的欢迎仪式,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兴师动众了,比较实际了一些,有一条写有“欢迎光临”字样的标语就算是有所表示了。不过,有的接受欢迎的人却是另一种心态了。所以,更为讲究实际的“表示”方式已经演变为“欢迎酒会”、“欢迎舞会”了,甚至休息的时候也希望有人来“打扰”了。来“打扰”的人,大概都是些“聪明”人,他们怀着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不过是想要向莅临者有所表示,或投之以“财”,或投之以“色”而已。为的是以期谋求到更为实惠的“实惠”。

在今天所谓的欢迎仪式中,真正受到欢迎的其实并不多,内心里反感而口头上说欢迎的人却大有人在。那些被欢迎的人如果真的能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办些实事,一定是真的受欢迎的。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些执法部门和执法机关当中,许多工作人员凭借手中的权力,打着检查、执法、督办的旗号,深入到被检查的单位、企业当中,以种种借口在“鸡蛋里挑骨头”,假公济私,从中捞取好处。这样的人怎么能受到欢迎呢?人家一听说你来了,必定会认为你又来“弄权勒卡”来了,唯恐避之不及,尽管打出了“热烈欢迎”的标语,不知道内心有多么厌烦。

其实,有些时候,“欢迎”不一定是真心的表露,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表现,是言不由衷的,也可以说是与“滚蛋”划等号的。如果前面再加上“热烈”二字,可能厌烦的程度就更强烈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