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滨河西路最南端的金域王府广场,一个背生双翼的猛士正在策马驰骋的大型雕塑正后方,有一爿新近落户临汾的连锁茶店——万仟茶舍。两侧廊柱上的那幅十五言对联中“消扰攘烦”“苦茶甘津”字样,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该店铺的行业性质。

  步入简约典雅的茶舍大厅,只见柔和的灯光下,款款茶品琳琅满目,各色茶具形态各异。缓缓绕行其间,在吉祥树、凤尾竹的绿意盎然和银杏、麦穗的金色辉煌的交映中,有五个依次命名为等您来、观云、围炉、自在和龙吟阁等各具特色的茶室,另外还有三个闲适可人的微型咖间。据茶舍创始人张彦娟女士讲,她是在青岛旅游时,喜欢并关注到风格独特的万仟堂茶舍的。久居平遥古城的厦门人蔡万涯先生对于山西文化特别痴迷,并创设了涵盖茶器、香器、花器、艺术品等四大体系的一家制陶民企。其产品超越豪华奢侈的简洁设计理念,融合了浓浓的东方禅学文化,在城市处处繁华喧嚣的浮躁中,意在倡导一种质朴优雅的生活格调。

  该茶舍的标志logo很特别,其整体轮廓为简洁时尚的圆形,它把宋体蔡万涯的“万”字进行了拆分组合,把其中的“丿”往上推,冲出边框,意为突破传统,打造创新的理念;“一”则向两边无限延伸,意为执着地坚持原创、始终如一;“”像一把镰刀,意为收割硕果,回报社会。整个图形既有突破传统、打破束缚的现代创新之感,又稳固统一在一个整体的圆形中,既古朴自然又不失现代时尚感。正好与万仟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理念一脉相承。标志采用了黑白两色,最为经典、时尚、稳重、大气,象征着陶泥的自然粗狂。

  下午二点半,着一件酒红色中式呢服的山西省文史馆员、临汾本土作家乔忠延老师精神矍铄地走进了龙吟阁茶室,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乔老师笑吟吟地说:“我今天到万仟茶舍,不是来做讲座的,就是跟大家来聊聊天”乔老师的诙谐幽默,一下让现场的气氛轻松了许多。

  在茶室一幅大型《寒江雪》的背景墙下,乔老师铿锵有力地说,我们今天没有去咖啡厅,而是来到万仟茶舍,就是走进了中国文化。刚刚结束的党的的六中全会,总结了中国一百年的奋斗史,一共用了十个“坚持”,其中,有两个很特别,那就是“坚持中国道具路,坚持文化自信”。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尧文化中的24节气。

  他说,24节气是最早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它就产生在继炎、黄之后的帝尧时段。

  他说,神农氏尝百草,发现了哪些东西可以吃可以喝,包括茶,哪些又是要命的。人类开始不纯粹依赖狩猎过日子,而转向了种植。人类的安居乐业是从农耕文明开始的,马背上民族在转徙中是定不下来的。人们发现了草籽和粟谷能种植,但都吃不饱饭。种早种晚都不行,基本上是广种薄收甚至绝收。

  “尧王(太阳)晒屁股了,快起床喽”!乔老师援引民间的一句俗语,形象地称颂了尧王就是民众的大恩人,因为当时人们朝拜他,就是因为他给大家办了件大好事儿——发明了24节气。

  尧之前是没有“年”的。尧帝是一个办事非常聪明而谨慎的人,他带领族人从事农耕,建立属于自己的尧帝部落。但他发现每年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收成总是少之又少,经观察,他发现这与当年的气候状况有很大关系,于是他就让羲和遵循上天的旨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让人们按照时令变化从事农耕。

  他又命令羲仲到东方的海滨叫旸谷的地方居住等待着日出,观察不同时期日出的时间及农事的特点,并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

  他又命令羲叔住在太阳由北向南转移的地方,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来规定夏天所应从事的工作,并把白天最长的那天定为夏至。

  他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来观测日落,用以规定秋季收获庄稼的农时。

  他又命令和叔住在北边叫幽都的地方来观测白天最短的那天的气候特点,并把它定为冬至。

  然后,尧把366天定为一个周期,剩下的天数每三年设为一个月,叫闰月来界定春夏秋冬四季。这就是《尚书·尧典》中的“钦定历法”。乔老师还举例台湾的爷爷过89岁生日的事例加以佐证。

  随后,他又指出尧王设观象台,立十三根夯柱观测塔山(又名崇山),得到“两分两至”,打开了四季的奥秘,并对应节气种地实验,如麦子“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又如“葛麻种清明,谷雨种棉花”。他说,神农氏让人知道了地上有用的东西是些啥,尧王则让人知道了什么时候能种。是尧王,第一个打开了天、地、人的关系,适应并贴近自然,从此,人类由狩猎文明进入了农耕文明。

  过去狩猎食物只能保存三五天,而农耕种一季收获却能吃一年。但是潮湿让粮仓的保管成了难题,这就迫使人类要有新的发明。当时,尧部族最早就住在地势高的龙祠一带,前面是一片低洼的平湖,他们的部族吃饱了饭,别的部族吃不饱就会来偷。于是唐部族开始夯墙围城,就产生了国家最早的原始形态。现在所谓的“十里风俗不一般”,实际上就是指的当时的部落之间,跟现在的国家概念不一样。

  为了保护本部族的成果不再遭偷抢,尧王就把种庄稼的方法,共同分享给其它部族,即所谓的“敬授民时”。各个部落后来都筑上墙,形成众多的小国家。北大苏秉琦教授曾称之为“万国林立”格局,古唐国位于当中间,成为国中之国,简称“中国”,即地理格局上的中国。

  2017年,乔老师在专家学者云集的京西宾馆作过一次主旨发言,阐明了尧文化的价值,当时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时任运城市长夸赞他的宣讲很接地气,为晋南人长了脸,还提议围绕古中国,建造新运城。乔老师断然指出,古中国仅仅是在临汾地界,属于尧都区范畴,跟其它地区无关,即便是毗邻的襄陵,从方言口语、丧葬习俗上的不同就可得以明证。

  紧接着,乔老师又谈及二十四节气的巨大价值和非凡意义。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也只有600多年的短暂历史;而“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临汾古尧都”,则有着4300多年的悠久历史。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临汾的24节气列入世界首批“非遗”名录,等于把临汾这么大的成就屹立在世界之巅。同年,20国集团首脑峰会在杭州举办,二楼宴会厅整个大厅环围全部都是有关中国24节气的大幅宣传图片。

  民谚曰:“春分秋分,昼夜当分”“夏至十八长,冬至当日回”……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的24节气,最早打开了天、地、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先贤用智慧打开了天上的秘密,教给人类掌握了生活的法则,这也正是尧文化的核心。

  谈到24节气对于当代的启示。乔老师颇为感触地说,无论是春秋时期《论语·泰伯篇》,还是武周时代的武则天,历代帝王都十分尊崇帝尧的卓越伟绩,正是尧王,首先找到了人类吃饭、穿衣与太阳的秘密!

  之后,尧王发现的24节气被广泛应用,恰巧从文化本源上寻找到了中国印记,这是中华民族创新动力的具体表现。24节气由古唐国传播给其它各个部族,也可以看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雏形。

  我们现在提倡生态文明,尧王当年不与自然逆着干,而是顺着干,利用自然,造福人类,那就是最好的生态文明。

  乔老师还结合足球、乒乓球项目,谈到24节气与生命本体的关系。多少年以来,人们吃五谷已经习惯了,已不适应高热量了。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每天高热量,大鱼大肉地吃,外国人都笑话中国人的裤腰带变长了(亚健康);阑尾炎发作了,医院的医生就让一次性解决(割掉),殊不知,那人一生下来还留个阑尾有啥用?乔老师有次在做读书笔记时,偶然发现,原来阑尾是人用来消化毛发的“利器”,这也刚好印证了人类早期茹毛饮血的历史。

  乔老师还从24节气发散开来,提到古尧都辉煌的过往,比如把匈奴人打怕了的汉朝大将卫青、霍去病;甘肃酒泉人盛赞临汾人,就提起那段十坛老酒倾入井中,三千将士同饮庆功酒的壮举;上海城隍庙如今就供奉着临汾人霍光……一部部光辉灿烂的史记中,无不镌刻着临汾人光辉的足迹!

  在活动的互动环节,听众积极参与提问,比如关于城隍庙供奉的神灵为什么各地都不同?少儿研学24节气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小学生作文应该怎么学写作?北京的六必居为什么不卖茶?清代平阳的全国首富康百万走的什么路线?……学识渊博的乔老师一一做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笔者则从专业的角度,提问乔老师:您的作品,是从哪些方面来反映中国24节气的?

  乔老师兴致勃勃地拿起一本黄色封皮的《跟着节气过日子》,介绍说这是刚刚从出版社邮来的新书样板,书中详细记载了他20年来,每年坚持写节气的笔记。随行的原尧都区委张秘书长感慨地说,一个人坚持20年做一件小事,很不容易,很了不起啊!

  此刻,龙吟阁茶室的气氛愈发热烈。乔老师最后强调,今天我们从最小的一个点——尧王的24节气,看中国,看世界,它发端于我们的尧都故土,这是一件多么自豪多么骄傲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更要坚持故乡自信,咱临汾的文化底牌和文化底蕴是深厚的。最后我要在万仟茶舍前,加上一句,万分感谢!

  本次万仟茶舍冬月《开讲啦》活动在乔忠延老师的签名与合影中划上圆满的句号!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曾指出,“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是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连同尧都故土诞生的24节气,都曾为当时世界科技的领跑者,是最能激发国人自豪感的杰出代表。当前,世界格局正在由单边向多边发展,全球化多样性的发展轨迹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长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格局,习总书记高瞻远瞩,适时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了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胸怀,我们坚信,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中国,正在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信赖和支持,必将成为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