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是指借助个人体验方式(亲历、采访等)或使用历史文献(日记、书信、档案、新闻报道等),客观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的文学作品。

纪实,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有一定的限制。

文学性,是纪实文学的显著特点,在不夸张的前提下,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甚至跌宕起伏、曲折变化的情节, 并采用铺陈、渲染、衬托、对比等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和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再现社会上的人物和事件。

可读性,指文章内容吸引人的程度,即文章所具有的阅读和欣赏的价值。

纪实文学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即艺术性,具备了文学性和可读性,高级的审美也会随之而来,思想的深刻性就会加强。

《百面战旗红》中《铜墙铁壁护雄关——白台山英雄团》除深刻的思想性、纪实的史料性、真实性之外,文学性和可读性,更是纪实文学的典范。

 

1638059342929142.jpg

形象描写,呼之欲出

 文学性首先体现在形象性上,纪实文学吸取小说诸如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更好地刻划人物形象。

《铜墙铁壁护雄关——白台山英雄团》罗援将军导语形象概括了文中描写的“白台山英雄团”的诸位英雄:“穿过时空的硝烟,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群体的铁骨铮铮、看到了一支英雄部队的铁血荣光。硝烟虽然淡去,历史的背影已经略显模糊,然而战斗誓言依旧鲜亮,战斗豪情依然滚烫在胸……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依然清晰可见。18.1高地上的生死搏杀历历在目,一个班打光了,另一个班顶上来;一个排打光了,另一个排顶上来。3班副班长朱贵打到最后只剩下一枚手榴弹,但仍智勇退敌兵。4连2排打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下5班长徐忠智一个人,他毅然跃出战壕,拉响了捆在身上集束手榴弹的引信与敌人同归于尽。 电话兵王振英,不顾手臂负伤和电流的冲击,硬是用牙齿咬住电话线断头,保证了上级命令的畅通。5连连长焦连久率领全连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拼死搏杀,多次负伤,双耳震聋。战后,见到团长时,他用袖口抹了一把从眼睛和鼻孔流出的血,庄严敬礼,用嘶哑的声音问道:“团长,怎么样,俺守住阵地了吧!”闻此言而不落泪者,非男儿!致敬白台山的英雄们,致敬18.1高地,这是我军高耸入云的精神制高点。”

1636166696322523.jpg

副班长朱贵 “投出最后的手榴弹”,喊 “1、2、3班都隐蔽好,别打枪,等敌人上来抓活的!”,一个英勇地“投”、一声机智的呼喊,竟然使“发懵”的敌人 “吓得转身就跑,后面敌人也跟着撒腿回逃”。这里行动、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使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的神奇效果得以形象展示,使副班长朱贵急中生智的英勇和智慧刻在了读者心中。

徐忠智“毫不犹豫”、“毅然”的心理和“挥”枪、“砸”敌人、“跃”出工事、“拉”开手榴弹引信,“扑”向敌人的一连串动作,以及“猬集一堆”来不及跑 “惊恐万状”“绝望”“嚎叫”的敌人的对比衬托,观察员“双泪长流,语音颤抖”悲恸报告的神态和声音,团长江海“嚯”地“站”起,猛一“挥”手,大声“吼”出命令的的强烈反应动作,都衬托了徐忠智的英雄壮举引起的巨大悲恸,以及化悲痛为怒火为仇恨、激发斗志的效果。“共产党员徐忠智化作一团金星,在腾空而起的碎石中发出最后的闪耀,炸倒了敌人一大片”,牺牲时刻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更突出了徐忠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突出了“危机关头,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就是我军在绝境之地总能顽强抗击数倍于己之敌疯狂进攻的核心秘密。”英雄徐忠智,以一腔青春热血为粘合剂,以一副钢铁身躯为红石土,烧成了一块坚实的砖,牢牢地嵌进了白台山坚固的墙壁,激励起更多的战士“坚守阵地、誓死不退,与阵地共存亡。”

1636166608831330.jpg

王振英第九次接通电话,是在敌人“火力密集、弹片横飞”的威胁下,凭着坚定的信念,沉着的机智,坚强的意志,在“受尽伤痛折磨时,全力将两个线头送进嘴中用牙死死咬住”,连通了线路,保持团指挥所电话畅通,为英雄报仇。作者在气氛渲染,反衬正衬,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中,展现了王振英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人在阵地在!人在指挥通!这就是我们人民军队将士们的意志和作风,这就是我们解放军用血肉筑成的白台山防御阵地。”

“团长,怎么样,俺守住阵地了吧!“一系列服饰、面貌、神态、动作和这句语言描写,硬是让读者的眼泪夺眶而出。被枪炮声震聋的焦连久“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形象,感动了每一位读者,也唤起了每一位读者对“与阵地共存亡”英雄的热泪致敬。

1636166587246529.jpg

毛金奎,人高马大,跑得飞快,在群敌枪口对准他的千钧一发之际,毫无畏惧地喊话,吓得“敌军官汗流满面,拖着哭腔哆嗦着命令”部下交枪投降。这“毛大胆”在仗打得最艰苦的时候,一下子抓了45人,缴获报话机一台、步枪40多支。这里敌我双方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都成功刻画了英雄毛金奎孤胆英雄威震敌胆的本色,不由人竖起大拇指。

这些文学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再现了“白台山英雄团”功勋部队震撼人心的战斗故事,彰显了“白台山英雄团”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使读者强烈感受到“白台山英雄团”的英雄就在眼前,就在心中,同时心里也得到阅读的快感和收获,享受到阅读欣赏的喜悦和幸福。

 

整句频出,乐感增强

《铜墙铁壁护雄关——白台山英雄团》读起来,韵律和谐,琅琅上口,气势贯通,给人整齐美感,印象深刻,就是因为文章运用了不少整句。整句结构严整,形式整齐,音节匀称,如果铺陈渲染气氛,还可以增强文势。

1638059900806415.png

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都可以构成整句。《铜墙铁壁护雄关——白台山英雄团》整句的多处运用就是很大亮点。如

“一场鏖战同时四个团被授予荣誉称号,这在我军战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个例,足显此战份量之重,拒敌之决,将士之勇。”

三个四字句构成排比,展现了塔山阻击战的战略地位重要、我军志在必得和作战的代价之大,更暗示了作者对白台山之战中我解放军英雄们“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的精神的高度赞美。

“(白台山)是敌必夺、我必守的雄关要隘。”

六个字对仗,显示出白台山对于敌我双方在辽沈战役、解放全中国中地理位置的重中之重,也暗示了塔山阻击战的惨烈。

1635554244467841.jpg

“如果说塔山堡是封闭蒋军于东北、关门打狗门闩上的钢钉,那么以白台山为标志的各要点就是支撑大门不倒的铁壁。在国民党11个师疯狂进攻面前,钢铁防线“门”不破、“墙”不倒,充分体现了东野部队的英雄本色。”

以塔山堡的“钢钉”衬托白台山的“铁壁”,也体现了东野部队的英雄本色。偶句,气势如虹,体现了“塔山英雄团”和“白台山英雄团”“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同时整句散句结合、长短交错,也使语言形成波澜参差美。

 “他们带出的是一支在东北战场三保本溪、四保临江、新开岭围歼、攻占辽阳和鞍山城等大战中淬过火、立过功的钢铁团队。”

历数“白台山英雄团”的经历,突出东野部队身经百战,战果辉煌,是一支钢铁团队,也预示着把守白台山的“铜墙铁壁”牢不可破。

“王淳政委趁热打铁指着葫芦岛方向动员说:‘蒋军马上就要打过来了,要抢夺我们的家园,塔山堡就是门,白台山就是墙,34团能守得住门,我们36团也能守得住墙,死也不能让敌人从我们身上踏过去!大家有没有决心?’‘有!’ 战士们的呐喊如山风、似海浪,此伏彼起。”

这一句,则体现了白台山英雄团同塔山英雄团扼住敌人咽喉一样,会守住白台山这道雄关的,突出了英雄信心无比坚定,豪气冲天,也暗示了白台山之战中官兵们誓死守护大门的壮烈。

大地颤抖,死神狰狞,白台山阵地最前沿的18.1高地率先迎敌。”

用对偶句渲染白台山阵地的惨烈气氛,也为后面英雄英勇赴死埋下伏笔。

1638059887693155.jpg

“此时的敌151师,已把18.1高地看成了眼中钉,肉中刺,用整整一个团的兵力轮番攻击。”

偶句反衬了18、1高地战士的英勇顽强,令敌人恨之入骨,同时也预示敌我争夺白台山会更加激烈。

“徐忠智就是这样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孤胆英雄。”

引用偶句,突出了徐忠智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的强烈反响,也使人产生联想,系列形象会随之而出,形象会更丰富更加饱满。

“在疯狂的火炮、航炮和四架飞机轰击、扫射下,敌人分兵两路由敢死队打头、督战队逼后,向整个白台山阵地发起了波浪式集团冲击。”

“10月14日,国民党军连续打了四天都没能攻破塔山防线,蒋介石急了眼,大骂部下‘无能’ ‘ 蝗虫’!命令东进兵团‘拂晓务必踏过塔山防线,黄昏必须赶到锦州城下’。 ” 这两组整句渲染了国民党的穷凶极恶和负隅顽抗,形象展示了蒋介石的垂死挣扎,也反衬了我军的强大和威武。

这些整句,铺陈、渲染气氛,衬托主体力量,节奏铿锵,增强了文章气势,突出了英雄形象,也见证了作者广博深厚扎实的诗词歌赋的国学积累和灵活运用的功力。

1635590837406392.jpg

 

精巧构思,姊妹携手

《铜墙铁壁护雄关》的文学性还表现在与《钢塔铁山扼敌咽》的“姊妹篇”关系上。

两面战旗,标题就是比喻对应,构成同胞姐妹关系。同样经历过同一场塔山阻击恶战,同样来自“东野”4纵,同样享受至高荣耀。血与火碰撞出来的塔山阻击战,铸就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塔山精神”。塔山英雄团是钢塔铁山,白台山英雄团是铜墙铁壁。有钢塔铁山在,有铜墙铁壁在,谁敢犯我!神圣不可侵犯之浩气,凛然屹立。

战旗开头,作者就将塔山一连串地点拎出来,指明塔山堡和白台山一东一西,一个是34团阵地,一个是36团阵地。二者一个是“门”,一是个墙,手拉手共同护卫锦州,形同“姊妹”。

中心部分,一个是英雄群体朱贵、徐忠智、王振英、焦连久、毛金奎,铁骨铮铮、英雄部队,铁血荣光。一个是34团“跟我上”的刘景山、撞到墙的李清林、眼尖的纪仁祥、坚决请战的刘振礼,用血性燃起信念,用嘶吼震碎狂攻,用泪水清洗伤口,以血肉之躯构筑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钢铁屏障。阵地与将士同在,战旗与将士同在,胜利与将士同在。一个精神是执行政策,英勇善战,生死一起,严守纪律。一个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两篇文章各具风采,互为照应,又形影难离。

1636166744741437.jpg

这两只团队共同铸成塔山的钢塔铁山、铜墙铁壁,保证了锦州的胜利,奠定了辽沈战役的取胜,为全国解放开辟了一条血路。

另外还有结尾“‘白台山英雄团’的旗帜一直在高扬,‘白台山英雄团’的战歌一直在传唱。你听,这雄壮的歌声:‘钢铁的战士,英雄的兵团,胶东挥戈跨渤海,东北转战建功勋,’嘿! 白台山一仗威名天下传。”战歌嘹亮,余音绕梁。“白台山英雄团”在大画面“塔山阻击战”背景下展示的精神特质和全文精巧构思布局等等,都是文学性可读性的艺术展示,给人审美的享受,其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传承更给人无穷回味。

文章文学性十足,可读性自然增强。如果说文学性有境界层次,那么形象性是第一境界,而本意之外能使读者品出言外之意、听出话外之音,受到精神的洗礼和鼓舞,则应该是最高境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