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是人们用于邮递信件、保守和封闭信件内容的一种交流信息的袋状工具。换句话说,信封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是用来传递信件的,而有些信件内容是需要保密的。

  据专家考证,我国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类似于信封的把信件“封”起来的东西,这在《战国策·齐策》里面就有记载。有人会问,当时还没有发明造纸术,怎么会有信封呢?那个时候的信封是个什么样子呢?已无从考证。不过,我们知道,当时是把信件内容书写在丝帛上面的。信封也是用丝帛做的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专家在考证时还谈到,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双鲤鱼”,就是汉代时的信封了。这种“信封”,是用两块鱼形木板做成的,中间夹着信函。解开捆缚的绳索,便可看到用素帛书写的书信了。专家还说,这种鲤鱼形的信封沿袭了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沿用。还有,在古代的时候,蜡丸有时替代了信封的功能,一些军事机密就是封闭在蜡丸内进行传递的,这在过去的小说、戏剧上我们会经常看到。

  书信往来的年代,许多人在“盼”来信。我当兵的时候,爷爷一见到投递员就问:“有没有我孙子来的信?”母亲听说我来信了,让妹妹给念好几遍。盼来信,盼回信,是那个年代许多人都会体验到的。那个时候,看到信封都感觉到高兴。为什么盼?因为信息传递的速度太慢了。一旦收到了信件,会迫不及待的展开阅读,有时还会因为信件中的喜讯而喜上眉梢。

  在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因为要传递信息,所以才写信;因为信件内容不应当被广为知晓,或者需要保密,才会借助于信封。所以,千百年来,信封一直承载着传递信息、保守信件秘密这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凡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信封也一样,它的功能是在浑然不觉中悄然变化的。

  目前的信封,它只是一个普通的纸质的口袋,不再是传递信件的专用品了。例如,前些年,财会人员给职工正常发工资时经常把那些“票子”连同写有工资数额的“条子”装在信封里,也不用封口,你去“对号入座”就可以拿到了。有人把它当作资料袋,把卡片分门别类的装在一个一个的信封里,分别存放备用。有人把用过的带有邮戳的信封保存起来,是用于集邮的,或者是为了纪念的,也许后来成为了文物。有的甚至可能还成为了什么什么事件的佐证。目前,手工书写的真正意义上的信件,正在消失,已经转化为手工录入的电子信件,信封自然也就不再是邮寄信件的专用品了。

  随着信封功能的转变,信封的样式也在随之变换。过去的信封或是白纸印制的,或是“牛皮纸”制成的。如今的专用信封如“请柬”、“请帖”、“红包”等,样式设计美观,还喜庆、吉祥。信封原始的功能丧失了,新的功能应运而生了。

  现在,信封最大的最普遍的用途是用来装钱的。许多举办婚礼的场面,不在用人执笔记账了,你把表示祝贺的“礼份子”装在信封里,署上你自己的姓名和金额就可以了。你要去找哪个官员行贿,把现金或者支票装在信封里,往上一递或者往前一推,心里就有底了。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传递信息都由电脑包揽了。发工资都打到卡里,与信封没有关系了。洋洋洒洒的几万字信息,再也用不着厚厚的纸张了,也就更不用说使用信封了,有邮箱、QQ号,微信号,只需在键盘上敲几下,在手机上划拉划拉,就可以完成了。两个人的交谈,不仅快捷、清晰,还能互视对方,何必再劳动邮差呢?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个微信就可以解决,何苦再盼着回信呢?你给他送礼或者要以此表示什么,也可以发个“红包”嘛!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