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不愉快的事,让我间想起了“虚情假意”与“不闻不问”这两个词,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也是常用的两个汉语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上没有“虚情假意”这个词,但是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虚假的情意。形容待人毫无诚意,只是表面上敷衍,虚伪做作。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上是这样解释“不闻不问”这个词的:既不听也不问,形容漠不关心。

经过分析、品味、推敲,我觉得这两个词至少有四个共同点。第一,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了“虚假”,一个形容了“无情”。第二,表达形容的都是“没有”。一个是说没有真情,另一个是说没有过问。第三,针对的都是情份。前者的“情”是虚假的,后者是无情无义。第四,都会引起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两个词有两个不同点。第一,“虚情假意”是有行动的,而“不闻不问”则是没有行动和反应的。第二,“虚情假意”产生的是“热情”,而“不闻不问”却是“冷漠”的。

“虚情假意”与“不闻不问”这两个词的前因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虚情假意”的前因是两者或双方有联系、有瓜葛、有缘分、有“过码”,相互之间比较熟悉,或者很熟悉。但是,联系不是很频繁,可也没有到了忘记对方的程度。瓜葛不是太大,只是一点点,关系并不密切。缘分不是很深,可能只是“机缘巧合”而已。“过码”大概也只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如此这般的有这有那,就是没有“真”的交往。所以,得来的结果即为“虚情假意”,这大概算是因果关系吧。“虚情假意”的近义词有虚与委蛇、心口不一、假仁假义、装腔作势、花言巧语等,其表现也无外乎就是这些词汇描述的这样。

“不闻不问”的前因与“虚情假意”的前因正好相反。两者或双方没有联系、没有瓜葛、没有缘分、没有“过码”。如果说有的话,也可能仅一面之缘,甚至连名字和长相都快要忘记了,哪里还会有什么联系呢?既然没有什么联系,自然也就没有了什么瓜葛和“过码”了,缘分也就尽失了。没有了这些,所以得来的结果自然是“不闻不问”了。这也是情理之中理所应当的表现,无可厚非。“不闻不问”的近义词有置之不理、漠不关心、充耳不闻、置若罔闻、装聋作哑等,这些也都是“不闻不问”的具体表现。

这两个词虽然都有前因,但“虚情假意”与“不闻不问”不一定是必然的结果,也许其结果会是另外一种境况,另外一种情形……

“虚情假意”的本质是虚假,“不闻不问”的本质是冷漠,一个是假情,一个是无情。这都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不愿意见到的,特别是不愿意遇到的。许多人都希望得到“投桃报李”的结果,希望对方的情感是真诚的、真挚的,能够得到关心、关怀、关爱。当然,也有“投桃”并不期望得到“报李”的人,此话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就此而止。

那么,当你遇到了“虚假假意”和“不闻不问”的境遇时,又当如何呢?依我看,你应该先反思一番,找一找自己的毛病,在自己的“灵魂深处闹革命”,搞点“自我批评”,然后再进一步思考这是为什么的问题和怎样对待的问题。

“虚情假意”虽然是虚假的,尽管他没有什么具体的实际的行动,但毕竟是表达了你愿意、你希望听到的宽慰的话。它能使你得到点什么,一时的宽心,一刻的感动,一分的希望,不是也很好吗?

“不闻不问”就不同了,里面包含的意思可就多了去了。可能是对你有意见、有想法;可能是对你有成见、有心结;也可能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做法。如果是“心照不宣”的话,那就要一分为二了,可能是这样,也许是那样……不管怎么样,“不闻不问”的态度太冰冷,着实令人可恼!当然,其前提是双方相互之间很熟悉,关系也非同一般。如果关系很密切、很亲近,其反应那就会“暴跳如雷”了。

所以,我认为你还是选择“虚假假意”比较好,应当摒弃“不闻不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