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写的文章中,写了许多与“文化大革命”有关的事情。要说“文化大革命”一点好处也没有,那也不正确。从农业方面讲,“文革”动乱中国家能保证全国人民没有饿肚子,就是一个最大的功劳。此外,在这场运动中,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广泛的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辨事物的能力,也是一件意外的收获。

  我学毛主席著作,是从上初中时开始的。在我高中毕业到下乡之前,我除了看一些军事文学的书籍外,就是在看《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开篇文章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毛主席讲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对当时中国的各阶级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分类。如“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毛泽东选集》的第二篇文章,是毛主席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没有贫民,便没有革命”。提出“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推翻县官老爷衙门差役的政权”。毛主席的这篇文章是在1927年3月写成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写成的时间,早于1927年8月的南昌起义。

  毛主席一生中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在1941年3月,又写了一篇调查文章,题目为《农村调查》。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写了一段著名的文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全国解放以后,毛主席对调查研究都非常重视,经常亲自下乡去调查农业农村的情况。

  毛主席在1937年7月和8月,先后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在毛主席的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全国解放后,被列为毛主席的哲学著作。

  毛主席在《实践论》开篇中讲道:“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明确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对于什么是真理制定了一个标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人们对生产活动的认识,是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对社会的认识也是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会产生一些偏差,从而导致社会的发展走弯路。因而,毛主席在《实践论》一文的结尾中讲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通过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毛主席讲:“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在学完毛主席的《实践论》后,我开始学《矛盾论》。《矛盾论》是一篇比较难学的文章,需要反复学习才能学明白。毛主席在《矛盾论》开篇中讲道:“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之后,毛主席在《矛盾论》一文中列出了七个大标题,“一、两种宇宙观”,“二、矛盾的普遍性”,“三、矛盾的特殊性”,“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七、结论”。

  凡是学过《矛盾论》这篇文章的人,都知毛主席在文章中写了这样一段名言:“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到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由此延伸到我们人类社会,延伸到每一个个人,最终发展的结果主要是由内因决定的,但外部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学《论持久战》。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一文,是在1938年5月写成的。近日我看到一篇文章,讲述毛主席当年写《论持久战》时的情况。这篇文章讲:“到1938年5月,全面抗战已经进行了十个月,国民党除了在台儿庄—战获胜外,在其它地区接连战败,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合肥、厦门、徐州等大中城市相继落入敌手,无数难民逃往西南、西北内地,民怨沸腾,人心惶惶。而蒋介石政府期待的国际干涉也没有如期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抗战的未来在哪里?当时国内出现了几种论调,一个叫‘亡国论’,一个叫‘速胜论’。中国能速胜吗?会亡国吗?与普遍流行的论调不同,毛泽东主席即不同意‘速胜论’,更不赞成‘亡国论’,他认为中国的抗战应该是一场持久战。毛主席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创作完成了长达5万字的鸿篇巨著:《论持久战》。”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的开头这样讲道:“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样进行持久战?……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于是失败主义的亡国论跑出来向人们说:中国会亡,最后胜利不是中国的。”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

  毛主席在文章中列举了中日两国的基本情况,并从人力、军力、财力、物力、矿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还特别指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较量,从而得出“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不对。

  毛主席在文章中讲了为什么是持久战?以及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此后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是按照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的预言而发展的。最终,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一场有史以来的伟大胜利。

  我学“老三篇”。凡是从“文化大革命”中走过来的人,都知道当年有个学习“老三篇”的要求。这个“老三篇”是指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三篇文章。即:《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讲道:“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的文章中讲道:“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毛主席在《愚公移山》的文章中讲道:“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大山虽然很高,都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

  毛主席在这三篇文章中提出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在中国影响了几代人,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

  1946年8月,毛主席在第二次国内战争开始后,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有一次谈话。这个谈话,收录在《毛选》第四卷中。

  在这次谈话中,美国记者安娜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她说:“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呢?如果美国从冰岛、冲绳岛以及中国的基地轰炸苏联呢?”

  毛主席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

  从此之后,在中国人民的词典里就多了一条“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见:《毛主席语录》第六章标题)。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毛主席的这个预言是正确的。中国人民把帝国主义侵略者当成“纸老虎”,首先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敌人,从来是把“纸老虎”当“真老虎”来打。不论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还是在之后的边界反击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来都有能力、有决心、有办法打垮一切敢于来犯的侵略者。

  学《毛选》要花许多的时间,其中有的文章要反复读才能学明白。学《毛选》对于现在的青年来讲也是大有好处的,可以从中学到毛泽东思想,学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知道什么是矛盾?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知道什么是真理?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通过学《毛选》,我们能从毛主席著作中学到博大精深的思想,能够让我们受益无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