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古时亦称白沙,地处淮河入江水道与长江的交汇处,地位优势十分突出,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江、淮之水浸润着的这片沃土,滋养出了大桥地区人民的聪慧、善良、勤劳、奋进、忠勇的优良品质。滨江大桥,经历了无数的历史风雨,见证了众多历史苍伤,铭刻下众多的历史印记,更留下了众多历史荣光!

      

北宋时的“大桥寨”

       古时,大桥镇地处长江北岸的东海岸边,海边滩涂平旷,一片白色沙砾。当先人们陆续来此垦荒,聚集而居,繁行生息后,便名其曰:“白沙”。到宋代,则在此设立了“大桥山寨”。

      乡兵山水寨,是宋代的一种军事行政建制。据《嘉靖维扬志.军政志》载:江都计有十三所乡兵山水寨,“清流寨,团窝寨,兴教寨,官庄寨,朱谷寨,大桥寨,良丰寨,盐河寨,中沙寨,黄寺湖寨,艾陵湖寨,渌洋湖寨,董家湖寨”。而据《万历江都县志》载,宋时江都曾有过乡兵山水寨十四所。其中,驻兵陆地的称为“山寨”,在水上拥有船只的则为“水寨”。宋《江都县图》在现大桥镇方位,就标为“大桥寨”。

图片2宋大桥寨地图.png

       所谓“山寨”,是以驻军为目的所建筑的半永久性防御工事。它在士兵营房周围垒石墙,掘壕沟,以将驻兵与百姓分隔开来。这种山寨建制,是集戍边,防御,屯田,护耕,保民于一体的军事行政建制。

      由于山寨正常驻兵,为了有效地解决供给问题,减轻后勤压力,就要求士兵在驻地附近屯田耕作。同时,由于对山寨周围住民、土地提供了有力又有效的保护,这就吸引了更多的乡民聚集在山寨周围,并进而适时地从乡民中招募部分乡兵。“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士民应募,在所团练,以为防守之兵也”《宋史.兵志四》。乡兵除了担负维护地方治安任务外,还作为驻军的辅助力量,当山寨驻军出征时,乡兵则在山寨留守,以免后顾之忧。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众多的百姓在山寨附近居住,耕种,生活,这样又逐渐开始了商品交换与买卖,从而一步步形成集市,成为集镇的雏型。

 

岳飞 “大桥嘶马”抗金兵

       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后,岳飞于建炎四年(1130)在常州一带四败金兵,金兀术逃驻六合。此时,驻守山东潍州的金兵监军完颜昌,却南下攻陷了楚州(今淮安),并企图一鼓作气从通(南通)泰(泰州)一带南渡。这样,岳飞便在宰相范宗尹的推荐下,被任命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

       9月9日,岳飞带兵进入泰州城,布防于南通、泰州、江都沿江一线,布置了一个“水八卦阵”,打得完颜昌落荒而逃。“水八卦阵”大捷后,岳飞料定金兵不甘罢休。他将主力撤至柴墟(今口岸);又在柴墟以西江都的郭家庄(今嘶马)、大桥镇一线设布疑兵之计,阻击金兵。在郭家庄以西、大桥镇以东二、三里的地方,有一段沙土地带,旧名沙洼(今大桥镇果园场)。那里是马踏蹄陷沙中,人行沙没足上,犹如茫茫沙漠。一阵风过,更是尘土飞扬,对面看不见人。岳飞便带领一队人马驻守在郭家庄。同时又派出二支人马待命:一支在郭家庄向百姓征集壮羊,用绳索把它们倒悬在树干上,并在每只羊的前蹄前放置一面鼓。一支200人的骑兵到沙洼,并在每匹马的尾巴上都系好树枝。

       11月23日,金兵完颜昌再次来犯。这时,岳飞一面传令在沙洼的骑兵扬鞭策马,来回奔驰,只见马尾所系树枝扬起黄沙,沙乘风势,腾空飞扬,风助沙威,铺天盖地。一面又令郭家庄的部队紧密配合,迅即解开羊的前蹄绳索,群羊挣扎,乱蹬鼓面。刹那间,战鼓咚咚,声震四方,战马嘶鸣,声势壮激,黄沙漫漫、遮天蔽日,犹如千军万马追杀疆场。金兵无不大惊失色,岳飞乘势追击,完颜昌慌忙鸣金收兵。岳家军凭借“悬羊击鼓”“策马扬沙”的计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吓得金兵丢盔弃甲,仓惶逃脱。不久,完颜昌便灰溜溜地率残部退回楚州。岳飞计退金兵之举震惊了朝野上下!

       后人缅怀岳家军抗金的战绩,这场战斗中的一些遗址遗迹,就在百姓心中成了甚有纪念意义的地名。比如:岳飞策马指挥战斗的郭家庄,就取名为带有战斗气息的“嘶马”;当年军马驻扎饲养的地方取名“马场”等。

    

图片3岳飞嘶马雕塑.png 

三江营炮台的抗英战斗

       浩浩长江,一泻千里,东流而去。当流经中下游的扬中县时,突然被一劈为二。就在它继续奔腾前行时,又与引淮水入江的小夹江交汇,这便是三江口。因为是军事战略要地,清代曾在这里设立兵营,故又叫三江营。

      三江营,居长江之要冲,夹江之咽喉,镇淮河之关隘,是苏北水路的门户,实在是一个天然的江防要塞。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时,除了在这里设置兵营以外,还建有两座炮台,称为三江营炮台。它与江对面圌山深入江中的五峰山龟山头上的圌山炮台,以及隔江相望的顺江州(高桥镇)的大沙炮台,呈三足鼎立之势,成了拱卫镇江、南京的前沿,也是长江的第二关(第一关是江阴要塞与南通狼山炮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842年7月,英军舰队在英政府全权代表璞鼎查的率领下,挟着南海硝烟的余威,一路北上,侵入长江,溯流而上。7月13日,英舰25艘,运输补给船47只,作战部队2000余人,到达三江营江面,向镇江进发。英舰明目张胆侵入内河的行径,不能不引起长江两岸军民的无比愤慨,圌山关炮台的军民动员起来了,三江营炮台88名守军也全部坚守炮位,在民众的支持下,连夜修炮台,运弹药,众志成城,做好战斗准备。

       7月14日,英军又派侦察舰“伯鲁多”号和“复仇神”号,驶至圌山进行测量侦察。对于英国侵略者的这种挑衅行为,圌山炮台首先发炮警告,三江营炮台、大沙炮台也协同配合。顿时,猛烈的炮火映红了江水和天空,将士的鲜血也浸透了江边的大地。经过激战,一艘英舰被击中后舱,许多英军落入江中。英军不得不后退,停立江中。

       7月15日,英军又调集9艘舰船前来报复。三炮台的守军与协助作战的乡勇、民众毫不畏惧,将所有火力射向敌舰前锋,打得他们只能在江面上乱转,始终不敢上行一步。这样对峙了一段时间后,终因圌山炮台孤军苦守,弹尽台毁,被迫忍痛撤离。

      尽管这次抗英斗争失败了,但是,就连英军自己也不得不承认遭到了“迎头痛击”。后来,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评价了炮台军民的抵抗行动:“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圌山炮台、三江营炮台、大沙炮台军民的铮铮铁骨与不屈精神,必将永载史册。


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

       新四军向苏北发展,是党中央早就确定的方针。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指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应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以陈毅为代表的新四军一支队指战员,抵制了项英同志关于新四军发展的错误主张,在茅山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后,就陆续派出主力部队北渡长江。

      1938年9月,新四军“挺纵”二支队攻克江北重镇三江营,遭国民党江苏省保安九旅张少华部反扑,新四军部队即日撤离三江营。10月初,新四军“挺纵”一、四支队配合二支队再克三江营,一、四支队战后撤回江南,二支队进驻江都大桥镇,控制了江北沿岸地区,使新四军获得了向江北发展的跳板,被称为“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 1996年4月,地方政府在三江营烈士纪念碑的前侧,矗立了一方“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纪念碑”,记述了当年新四军的这段光辉历程。

       1939年1月,新四军挺进纵队再次攻克江中岛屿扬中县以后,“挺纵”三支队在司令韦永义、政治处主任惠浴宇的率领下,率270多人从江南聂家滩乘7条木船渡江,经新老洲来到江都县大桥镇地区,后陆续增兵驻防于大桥镇北侧的三墩桥、网子桥、吴家桥、花家荡、焦家荡等地,建立起了时属大桥镇辖区的“网子桥”根据地,并在“网子桥”建立了地方党组织、军政抗日学校、民众抗日自卫团等。

      1940年1月,由叶飞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与管文蔚领导的挺进纵队合编后的新四军挺进纵队,除二团留守江南外,其余都渡江来到江都县河南地区的大桥、嘶马、吴家桥一带,建立更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北上抗日的“桥头堡”。此时,进入大桥镇地区的新四军有2000余人,“挺纵”部队主力大部渡江北上。

       1939年5月,陈毅从大桥镇江边宦家码头上岸,第一次到江都县沿江地带大桥、吴家桥地区“三桥两荡”视察。在大桥镇都天庙广场召开的群众大会上,陈毅向江都各界人士讲了大江南北的抗战形势,号召江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和侵略者作殊死斗争。陈毅还跟大桥法源寺方丈促膝谈心,鼓励他“出家不出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陈毅还到永济桥悼念在此牺牲的挺纵政治部主任龙树林。陈毅第三次来到大桥镇时,动员大桥镇商会会长袁希伯参加抗日,在一番畅谈以后,袁希伯表示积极参加抗日,并随即向新四军献出商会防团的20支步枪。

       陈毅在江北的抗日斗争中,五进大桥镇,三进泰州城,“联李、孤韩、抗日”,将统战工作做出了新的水平。在郭村保卫战中,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取得了政治、军事双胜利,拉开了苏中抗日斗争的东进序幕。

 

新四军龙树林主任牺牲在大桥

      龙树林(1911—1939),原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

       龙树林,原名龚盈炳,出身于江西省上饶县枫岭头稠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在茶场、煤矿做过童工。1928年,龙树林参加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被选送彭杨军政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红军第十军炮兵连长。1932年7月,由中共中央选派到苏联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改名龙树林,因成绩名列榜首,又由校方推荐到伏龙芝陆军大学深造。龙树林联系苏联革命战争中的战例、红军建设的经验,以及国内参加土地革命战争的实际,研究探讨有关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课题,成绩突出,是全班的高材生。1935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 表大会,龙树林作为在莫斯科的留学生代表列席了这          图为陈毅在大桥上

次大会,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龙树林从苏联回国投身于抗日战争。1938年1月,受党中央的派遣从延安到新四军工作,在南昌参与筹建教导队。4月,教导队迁至皖南岩寺,扩编为教导营,龙树林任政治教导员。8月,教导营又扩编为教导总队,龙树林任训练处副主任,后任大队长,并兼军政课程的教学。在教导大队第一期开学典礼大会上,龙树林面对约300名学员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把具有较强民族意识和抗日热情的青年,聚集到这所革命熔炉里来。你们通过学习政治,接受军事生活的锻炼,将获得一定的工作本领,然后奔赴大江南北,到敌人后方去,成为新四军的中坚力量。”龙树林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阐述了新四军建军方向、任务等问题,提出党对军队的领导,执行团结抗日的统一战线方针,从政治上着手提高战斗力等意见。叶挺军长听后赞扬说:“他是我们新四军中喧腾的一条龙。”

      1938年11月,龙树林调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针对这支新组建的抗日武装的薄弱环节,他着重抓政治思想教育,介绍红军优良传统,并组织军政干部分批到新四军军部和第一支队学习,使部队军政素质和战斗力迅速得到提高,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1939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东进北上的行动方针,龙树林和梅嘉生率领挺进纵队第一、四支队各一部北渡长江,和先期过江的第二支队,在江都的嘶马、大桥一带建立了新四军主力北上的桥头阵地,为新四军主力北上、建立苏中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不久,原为国民党川军连长的第二支队司令员方钧,在国民党顽固派重金收买下企图率部叛变。龙树林受命率部将方钧部队缴械。4月17日夜,在江苏省江都县大桥镇即将完成战斗任务时不幸中弹,经抢救无效牺牲,时年29岁,龙树林是抗战初期,牺牲在苏中抗日战场最高级别将领。

       陈毅多次夸奖龙树林,并说龙树林的名字“在大江两岸几百万居民中喧腾着”。他在致龙树林的悼词中说:“新四军的光荣成绩,就是这批先烈血肉铸成的。他们的血肉是江南抗战的纪念碑。”

图为 图片9龙树林像.png龙树林像


渡江战役中“解放三江营”战斗

      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失败后退守长江,在三江营构筑了桥头堡垒。驻扎于此的国民党军某部121团第2营500余兵力配有八二炮2门、轻重机枪26挺、六〇炮6门,江面停泊军舰、轮船3艘,配合守军作战。地方自卫队景少荣50余人,也龟缩在据点内。

       1949年3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179团奉命担负攻歼三江营之敌的任务。他们在进行了6次敌情侦察后,部署了周密的作战方案。4月8日夜,该团向敌发起进攻,经多路、多次激战,于翌日7时,全歼守敌,取得了三江营战斗的胜利。是役,计毙敌200余人,俘敌352人,缴获六O炮6门、轻重机枪17挺、步马枪138支,击沉敌船1艘。战斗中,解放军计伤亡266人。

       为了纪念这次壮烈的战斗,永远缅怀牺牲的革命烈士,建国初期建立了三江营烈士墓。1982年,经江都县人民政府批准,迁址至江都港北侧,建立三江营战斗纪念碑。该碑建筑面积610平方米,革命烈士花名册纪念碑各高2.5米,宽3.5米,展览室30平方米。1985年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来祭扫烈士的党员、干部以及中小学校的师生达数千人。


图片10三江营烈士纪念碑.png

                   图为三江营战役烈士纪念碑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的百万大军雄踞长江北岸,以弯弓待发之势,准备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20日8时半左右,一艘载有192 官兵、隶属于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护卫驱逐舰“紫石英”号,从下游驶进了三江营水域,企图阻碍解放军渡江作战。执行封江任务的解放军炮兵连,发现英舰立即开炮示警,然而,英舰反而加大航速,拼命驶向上游。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英舰中弹30余发,航向失控,搁浅在扬中岛一侧的江滩上。舰长斯金勒少校阵亡,副舰长威士敦重伤,全舰共死亡1人,负伤20人。

      下午3时左右,从南京方向又驶来一艘英国驱逐舰“伴侣”号,它想把“紫石英”号拖走,进入三江营水域就同我炮一连和七连展开对射。由于它目标明显,不一会儿就连中5弹。但它仍向岸上猛烈轰击,同时迅速驶向下游,以便脱离炮火射程。它退之下游后,又突然掉头沿北岸上行,利用我岸炮射击的死角,对七连阵地进行猛烈的抵近射击,将炮连阵地和周围村庄变成一片火海。此役,“伴侣”号遍体鳞伤,舰长罗伯臣中校负伤,官兵阵亡10人,负伤12人。我炮兵部队也损失不小:两门野战炮被炸毁,6名炮手牺牲,4人负伤。

      傍晚,一架英国水上飞机在江面上停落,试图靠近“紫石英”号。在解放军打炮以后,水上飞机匆匆离开。

       英国远东舰队获悉报告后,副总司令梅登海军中将立即乘坐旗舰“伦敦”号,并率驱逐舰“黑天鹅”号全速驰援。21日,是解放军渡江的日子,有些地段已经开始渡江。英舰的行动,严重地影响我军的渡江计划。在北岸待命的炮一团,向英国舰队鸣炮示警。英舰自恃船坚炮利,不仅置警告于不顾,而且向江岸猛烈轰击。沿江炮兵立即开炮还击。英舰虽利,但毕竟“寡不敌众”,在江岸密集炮火的轰击中,纷纷中弹。“伦敦”号带着累累弹孔和伤痕溃驶上海。据统计,“伦敦”号死者15人,伤者13人;“黑天鹅”号7人负伤。

       据披露,在这次炮战中,致使人民解放军忠勇战士252人伤亡。

       在解放军南渡长江的两天中,4艘英舰竟连续同解放军爆发了猛烈的战斗。这种突然出现的武装冲突,引起世界舆论的严密关注。路透社、法国报纸、瑞士报纸、英国报刊均在头版予以报道。在英国,更是引起了公众对政府的强烈批评和质问。但丘吉尔要英国政府“派一两艘航空母舰到中国海去……执行报复”。4月30日,由毛泽东主席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向世界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表明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严正立场,以及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对外政策。《声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在《声明》发表的第二天,解放军就派出以康矛召为首的谈判人员,与英舰谈判,英方一再推卸责任,谈判多次陷入僵局。

       7月30日晚9时,一艘满载着乘客的“江陵解放”号客轮顺江而下。早已制定逃跑计划和做好安排的克仁斯见机会来了,马上命令起锚,以最快的速度向客轮靠拢,尾随其后,逃出现场。解放军两岸大炮齐鸣,“紫石英”号开炮还击,在江中撞翻多只小木船,夺路逃命。“紫石英”号虽然多处中弹,还是借着夜色逃出了吴淞口。

       这次炮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民族尊严的第一次与外军的战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进行的第一次外交活动,也是毛泽东主席以《声明》形式第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

   

渡江战役时解放军第八兵团司令部驻扎大桥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回忆。

      1949年4月3日,兵团部离滁县,经六合、天长于5日进驻扬州。时值旧历阳春三月,扬州大地天蓝地绿,桃吐丹红,柳飘翠绿,盛开的菜花香溢田野,一派昂然春色,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唐朝大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名句。但此时此刻,源于天际的长江以南半壁江山,仍在国民党反动派铁蹄践踏之下,江南人民殷切地盼望着自由和解放。一种历史的使命感,使我无暇欣赏这里的风景。而是专心致志地考虑着夺取渡江战役的胜利。到扬州的当晚,我同江渭清同志带领参谋张建民赴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白马庙开会。

      20日,兵团部移至江都县大桥镇,并由作战参谋姚杰拟写了作战计划。23日,三十四、三十五军攻占南京屏障浦镇、浦口,当日,国民党政府总统李宗仁逃离南京。23日深夜12时南京解放,消息传来,军民振奋,兵团部一片欢腾。我怀着胜利的喜悦,同江渭清同志乘坐一条船,率兵团部渡夹江到姚家桥,于镇江乘国民党政治会议的专用列车直至南京“国府路站”。看得出来,江渭清特别兴奋,他当年任苏皖区党委书记时,只能化装化名,暗中行动,眼看着处于黑暗统治中的南京人民遭受蹂躏,非常气愤,而自己无力解救。而今他亲自率领的解放大军解放了南京,其喜悦之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南京解放了,我也解放了!我们步出火车站后,便昂首阔步地踏在南京的大地上。